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在其一生中都至少吃过一次米饭或者是由大米加工的食品。大米不仅在中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粮食生产中都占有重要的比例。

从世界范围看,全世界每人每年平均要消耗掉65千克大米,全球大约有10亿人从事与水稻种植有关的工作;如果水稻突然灭绝,全球至少有15亿人陷入严重饥荒。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亚洲,图片来自网络

从中国来看,2019年水稻产量是2.09亿吨,小麦产量1.33亿吨,中国14亿人口中,有65%以大米为主食。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大米在中国主粮中也是占有很高的比例。大米如此之重要,那么有关它的历史是什么呢?就让在下为看官们娓娓道来吧。

祖先们选择了水稻

这首先得从人类文明说起。据考古研究发现,人类在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里靠采集和狩猎生存,当时的人类并没有驯化动植物的意识。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就是采集一些野果子和猎捕野生动物维生,但是在大约一万年前,突然产生了农业革命,一部分人类祖先全身心地投入到操纵几种动植物的生命之中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人类需要更多的卡路里。一方面,很多野生动植物并不能都被人所食用;另一方面,狩猎的效率有时实在太低。想象一下我们祖先当年的情形,很多人因为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或有毒的蘑菇之类的植物最终一命呜呼,或者是满世界追着动物跑,一天下来没有捕捉到一只猎物,饿的肚子咕咕叫,甚至还有可能被猛兽反杀。

我们聪明的祖先对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怎能无动于衷?可是随着人类种群的扩大,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种群的生存,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迫不得已,祖先们只能通过驯化几种有限的动物和植物来确保足够的卡路里,但是这是以放弃自由的驰骋和无数代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代价的。

通过以上简要的介绍,本文的主人公——水稻终于要出场了,它也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农作物之一。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成熟的稻作区是20世纪70年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文明,距今约7000年。这还不是最早的稻谷遗存,在今天湖北宜昌一带发现的城背溪遗址,有距今约9000年的稻谷遗存,但是其稻作水平比河姆渡文明低很多。总之,这表明在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有意识的驯化水稻了。

稻子可以说全身都是宝。稻草可以遮盖房顶、做草鞋、编草绳、当燃料以及作为造纸的原料。大米可以煮饭、熬粥,可以做成米粉以及各种糕点。大米营养丰富,每100克大米,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质7%—8%,脂肪1.3%—1. 8%,并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大米含有很高的卡路里,并且煮出来有一股清香味,难怪我们的祖先会选择水稻作为最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大米在中国

大米在中国的意义是不同寻常的。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经常会问"你吃过饭了吗?",但是好像很少有人问"你吃饼了吗?"或"你吃面了吗?"又比如,我们经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一个人能力很强但是缺少必要条件也很难成功。可是看官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句谚语是"无米之炊",而不是"无面之炊"或"无菜之炊"呢?在中国,很多人的主食不是米饭,但是这句谚语还是成了约定俗成的表达,这正说明了大米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如何吃大米

经过几千年的驯化发展,水稻的种类很多,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如虎掌稻、紫芝稻、乌稻、大香稻、小香稻等36个品种。稻米品种如此繁多,吃法花样也很繁复,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吃的。

据说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八宝甜饭",其用料十分考究。用上好的糯米为主料,配以红枣、百合、莲子、薏米、白果、桂圆、青丝红等"八珍"果蔬,看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但是不喜欢甜食的国人估计就望而却步了。关于"八宝甜饭"的历史已不可考,有关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

周文王为了讨伐残暴的商纣王,广招天下贤士,终于在草莽之中发现了伯逵、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等"八士"。后来"周八士"和国师姜子牙随武王兵临朝歌城下,灭掉了商朝。周王室的厨师们为了歌颂"周八士"灭掉商纣王的功绩,就用精米和上等辅料共八种制成一种佳肴,称之为"八宝甜饭",从此"八宝甜饭"流传至今。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包儿饭"在中国古代也比较有名,据《明宫史》记载:"以各样精、肥肉、姜、葱、蒜剁如豆大,拌饭,以莴笋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包儿饭所用的菜叶以及包裹的饭和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季节的变换自由搭配。相传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就随身带着包儿饭在路上吃,后来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满足食品。很可能韩国的紫菜包饭就是源自于明代的包儿饭。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大米除了煮饭还能熬粥。中国人似乎对粥更感兴趣,因为粥不仅能充饥,还能养胃强身,延年益寿。

宋人张耒在《粥记赠邠老》中说:"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苏轼也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出新,利膈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陆游在《食粥》诗中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除了米饭和粥之外,米制品还有很多其他种类,如米线、米粉、元宵、粽子、锅巴、米酒等等。中国自古崇尚民以食为天,大米到了中国人手上,便有了千变万化的吃法,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了食材的价值。

大米与饮食文化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存在着饭菜二元体系。这里的饭,狭义理解就是大米饭,广义包括面制品。在餐具方面表现明显,如在西周青铜器中,盛饭的是簋,盛肉的是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的碗的和吃菜的碗碟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从商周时期就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有本质上不同。同时还存在着主食和副食的文化概念。中国人在进餐时,把饭称为主食,把菜称为副食。没有饭一个人就吃不饱,而没有菜,则不过是少些滋味而已。中国人对食物的专注是中国精神气质的组成部分。

假设把一个中国厨师扔进美国人的厨房里,完全使用美国式的配料,他会如何做?他很可能是先做好一份适量的饭,切好配料并把它们按照各自组合方式混合起来,把这些配料烹制成几道菜,或许还有一个汤,中国味十足!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食物史话之大米的前世今生

大米与节日文化

大米还在中国的一些节日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最早包粽子是用黍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米。到南北朝时期,粽子改用大米。包粽子除了用粽叶,南方一些地区还在新砍的竹筒中装上大米注水,在火上烧烤成熟,称为筒粽。重阳节吃的重阳糕也是用大米制成的。一般是将熟米捣烂或先将大米磨成粉,然后做成糕饼。在唐朝时,重阳糕的名目多了起来,有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等。寒食节吃寒食粥是传统习惯,在寒食节期间数日不开锅,粥便成为寒食节重要食品之一,在唐朝时有杨花粥、冬凌粥等品种。农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相传这是佛主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腊八粥一般是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制作而成。这些节日的出现无疑对中国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大米与诗歌文化

稻米还是中国诗歌中的常客。如陶渊明在其《杂诗十二首》中写道:"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粳稻是水稻的一种,在当时种植比较广泛。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时,用五十亩种水稻,辞官归隐后没有俸禄,经常挨饿,得粳米果腹已成期望。

杜甫是在诗歌中大力描写日常饮食的第一人。如其在《秋兴八首》中写道:"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在《茅堂检校收稻》写道:"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描写稻米和秋葵。

白居易也在其诗歌中对稻米有所描述,如在《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中写道:"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在《过李生》中写道:"须臾进野饭,饭稻茹芹英。"杜甫和白居易将饮食大量加入到诗歌之中,是因为受安史之乱影响民众经常食不果腹,加上诗人自身经常为生活所迫,所以对现实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目光。这一思想也一直影响到后世诗人。

大米的未来

可以预见,人类在没有开发出更好地粮食之前,大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将继续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与我们的祖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现代人类可能会很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表面上看是我们的祖先驯化了水稻,其实是水稻所驯化了我们的祖先,一万年后的今天,或许人类会摆脱这样的宿命。



参考文献:

[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史军:《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年。


图片/网络(侵删)

文字/徐腾宇

排版/徐腾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