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不過如此

晚上,二姐問:麥當勞這個時間還開著門嗎?



我說,開著,過去是24小時營業。



她說,我還沒吃過麥當勞呢。



這還是使我有些小意外,她是我初中老師,後來調進了縣城教書,年齡也不大,不到50歲,不應該如此的落伍。



她急忙解釋:我對它一直都有偏見。



咱也沒多問,到底什麼偏見?



一個雞六個翅膀?美國貨?還是轉基因?還是垃圾食品?



反正,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麥當勞,因為省事、能量高。在裡面工作的朋友說,麥當勞不賣隔夜食品,當天未賣完,當天就扔掉,絕對不會放第二天賣。就為了保持食物的新鮮程度。


孟老師沒吃過麥當勞,我又不意外。



對於一座縣城而言,應該有半數以上的群體,沒有吃過麥當勞。



這很正常。



包括我身邊一些有身份的朋友,也曾經私下問過我一個問題:你平時買的漢堡叫什麼?在哪買的?孩子想吃。



過了一會,二姐給我發了一串文字。



她有偏見我是知道的。



因為我每次一曬吃這些,她就會勸我一次:少吃那些。



只是,我沒想到,她從來沒吃過。



這就如同我之前寫的一個女同事,30多歲了還是處女,終於戀愛了,體驗了,從一個極端到了另外一個極端,一上班就想聊這個,不斷的感嘆:TMD,那玩意咋那麼舒服。


應該是後悔體驗晚了。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並不準確,中國只有2億人坐過飛機,至少5億人還未用上馬桶、每個月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多元。


還有虛假的朋友圈,欠錢的年輕人“花唄”、“白條”、“借貸寶”、“裸貸”……當這些詞語成為新聞熱詞時,相信每一個經歷過飢餓和苦日子的中老年人感嘆,這屆年輕人,真是越來越會花錢了。


二姐解釋她的緣由:有年孩子考了第一名,那時她還在鄉下工作,一家人進城,答應給孩子買身衣服,途經麥當勞,她提議進去給孩子買點嚐嚐,老公沒讓,提議去吃永和豆漿。



她說,我老公可能是害怕,從而傳遞給了我們,都害怕。



就是一想要推開那個門,就害怕。



也不知道害怕什麼。



這些,我都懂。



例如咱沒住過五星酒店,有朋友下榻那裡,咱去找人家,一進門咱就害怕,不知道該朝哪走,怕保安過來盤問。



咱也知道那裡有免費的廁所,廁所裡還有免費的紙巾。



咱也不敢進。



當然,今天,我敢,無所謂的事了。

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一點點晉級。



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原來如此,不過如此。



我說,在外賣平臺上大膽點就是,美團、餓了嗎都可以。



她說,閨女明年就高三了,我給她點份。



我說,第一次可以先體驗漢堡、雞翅、薯條、可樂,別的慢慢體驗。



她說,行。



我說,下次有機會進店吃,別害怕,那些小姑娘小夥子素質都非常高,你大膽的問就可以了,他們不會嘲笑你的。



她說,我努力。



我說,你給那麼多人講課都不緊張,一個小小的麥當勞至於嘛。



人需要扭轉很多觀念。



包括麥當勞是垃圾食品,一個城市的食品衛生標杆就是麥當勞,巴菲特的最愛就是漢堡、可樂。真要是垃圾食品,真要是長六個翅膀的雞,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去吃,而且回頭客如此之多。

這些問題我們都沒想過。

多數情況下是人云亦云。



你想想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都是左右搖擺的,一會這樣是正確的,一會那樣是正確的,自然也就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認可我們的觀點,要麼是我們還沒達到他的境界,要麼是他還沒達到我們的境界。



彼此理解就好。



不需要硬碰硬。



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有另外一種傾向,就是多聽聽有錢人的想法,他們為什麼那麼想,為什麼那麼選,我們現在不認可可能是我們還沒GET到那個點,例如加價20萬提車,為什麼不等一個月呢?等一個月就可以省20萬。



他們未必比我們聰明。



而是,他們比我們體驗的多,試錯的多,從而,他們最終的選擇更符合人性。



我們喜歡聽什麼樣的故事?



巴菲特喜歡坐經濟艙!



現在的巴菲特,過去的巴菲特,都不可能坐經濟艙的。



懂嗎?!



窮人才追求性價比,什麼經濟艙跟頭等艙飛行速度一樣,效率一樣。



真的嗎?



大膽地體驗。



別怕。



你會越來越舒展,不再懼怕什麼。



人都是自我設限。



給自己多設立一些庸俗的目標,例如坐一次頭等艙,住一次五星酒店,買一輛喜歡的車子,出一次國,去看看已經衰退的資本主義。

多一些體驗你會對這個世界有更立體的理解。

原來,同一件事情也可以這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