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新基建”後,充電樁如何從“充上電”走向“充好電”

3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充電樁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得到業界高度關注。下一步,電動汽車充電如何才能從“充上電”到“方便充上電”轉變?

《能源評論》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能源行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永東,他表示,過去十年,我們解決了充電設施有無的問題。隨著電動汽車逐漸成為汽車保有量的主力,充電將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任務。未來10年,電動汽車充電將實現便捷、智能和雙向互動充放電的華麗轉身。

據劉永東介紹,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取得了快速發展:

已建成了世界上充電設施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多的充電設施體系;

明確了充電設施技術發展路線:充電設施的技術路線也逐漸擺脫了慢充、快充、換電等不同技術路線的搖擺;

充電設備成熟度進一步提升,品質進一步加強:從2017年至今連續3年的互操作性測試結果來看,充電成功率已由2017年的91%增長至2019年的98%,充電兼容性獲得突破性進展;充電設施標準體系基本建成。我國充電設施標準體系共規劃標準153項,其中,規劃國家標準58項,行業標準60項,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35項,覆蓋傳導充電、無線充電、電池更換不同充電技術;

形成了最具活力的充電設施產業生態:我國電力、電工、汽車、公交、石油、房地產、互聯網等行業都在積極開拓充電設施市場,初步形成了“互聯網+充電”的產業生態,目前充電設施保有量超過1萬臺的運營商有8家,佔全國統計充電樁保有量 90.2%,據不完全統計,中小運營商全國上千家。

他認為,雖然我國充電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從運營商角度看,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尚未明晰,充電站場站、充電設施規劃以及火災等事件也影響者各方信心;從車主角度看,充電體驗差是最主要的不足;從設備製造商角度看,充電設備市場競爭慘烈,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依然存在;從電網公司角度看,充電設施的大規模應用,必然對電網的規劃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這表明,我國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發展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屬於“跑馬圈地”粗放式的發展,還需要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的快速迭代。

劉永東表示,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和智能電網視野下,充電設施面臨新挑戰。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作為城市新型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充電設施作為電動汽車能源供給的提供方,正面臨以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為特徵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轉型發展;同時,充電作為智能電網應用的重要領域,也需要將充電設施納入智能電網一體化考慮。下一步,充電設施的發展應把握以下趨勢:

一是建立適應不同充電需求的立體充電服務網絡體系。應堅持市場導向發展充電設施技術路線,不同應用場景、發展區域和產品定位需求不盡相同,傳導充電、無線充電、電池更換都有著自己適應的細分市場,應允許探索、充分競爭,由市場決定、政府引導最後的技術路線。

二是發展快捷、便捷、智能的新型充電解決方案。應堅持用戶為主的原則,特別要解決充電體驗差的主要問題,大力發展大功率充電,充電服務體驗、充電服務質量、充電安全將成為下一步充電市場建設和發展的考核指標。更加快捷、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充電體驗將是下一步充電技術的發展趨勢。

三是要將充電設施與電動汽車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要站在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高度,將充電設施與城市交通設施建設、電網設施建設、城市規劃更加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車流、人流、停車、充電需求,科學合理佈局充電設施。

四是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充放電雙向互動技術,重新確定充電服務運營商定位。要站在能源體系的架構下發展充電設施,要把電動汽車充放電納入能源服務範疇,通過虛擬電廠,進入電力市場,參與電力交易,實現運營商身份的華麗轉身。

五是以國際視野深入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電動汽車作為具有國際競爭特點鮮明的產業,決定了我們發展充電設施不可能閉關自鎖。要爭取貢獻中國技術方案,將中國技術納入國際標準中,成為充電設施技術方案的提供方,參與國際標準的“全球治理”,助力我國電動汽車和充電設施的國際化水平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