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越南駐紮大軍30萬,為何最終還是丟掉了越南?

葉宗琪


明朝在越南的駐軍並沒有30萬,只有約10餘萬人。從明成祖朱棣佔領越南,到明宣宗朱瞻基放棄越南,前後只有21年的時間。明朝在當地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仍無法平定越南的叛亂,最後不得不放棄了這塊貧瘠之地。

越南古稱交趾或交州,曾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五代十國前期(公元10世紀上半葉),南漢的靜海軍節度使吳權奉命鎮守越南地區。

野心勃勃吳權趁機自立為王,打敗了來自南漢的討伐大軍,坐實了越南的獨立。此後越南便脫離中國,自成一國。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大約已經過去了將近400年之久。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趁越南發生內亂的機會,派明軍從廣西、雲南進攻越南的故朝,終於收復了自五代十國時期脫離中原400多年之久的越南,並設置了交趾布政使管理這裡。

(明朝收復越南)

據《明實錄》記載,明軍此次出兵越南,前後共計得到得到了48個州府、168個縣、3129500戶居民、112匹戰象、420匹戰馬、35750頭耕牛、8865艘船,可謂收穫頗豐。

不過明朝收復越南後不久,當地便叛亂四起,土著不斷起來反抗,甚至殺死明朝管理,洗劫明朝官府。

斷斷續續的叛亂前後持續了20多年時間,最後竟逼迫處於鼎盛時期的大明朝撤軍回國。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明朝方面用人失誤,派到越南的官吏不賢。

對於剛剛打下的越南,明朝不思好好治理,派到當地的大多都是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欺壓越民,因此跟不得民心。

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前,越南的叛亂仍未平息,而繼位的明仁宗、明宣宗都是有名的守成之君,對越南貧瘠之地絲毫不感興趣。尤其是明宣宗朱瞻基,為了節儉開支和集中力量對付蒙古,考慮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從越南地區撤軍。

越南原本地少人寡,卻因為叛亂四起的緣故,集中了大量的明軍部隊。明朝每年在越南戰場上要消耗數十萬兩的鉅額軍費,而得到的賦稅還不足10萬兩。得其地而不能守,棄之又深感可惜。同時,明朝還需要集中力量來對付北面的蒙古,不得不在南方實行戰略收縮,作放棄越南的打算。

1426年,也就是明宣宗繼位的第一年,越南的黎利叛軍包圍了河內,大敗明朝徵夷將軍王通,明朝上下朝野震動。隨後,從邊境來支援的徵虜副將軍柳升也戰死在越南。

自始至終,明宣宗都沒有派坐鎮北京的英國公張輔出擊越南,可見明朝此時已不願意在越南這塊地上繼續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最終,明宣宗朱瞻基鑑於明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的現狀,放棄了其祖父朱棣經營多年的越南。1427年,朱瞻基命令明軍從越南撤退。此後,越南方面也對明朝稱臣。就這樣,明朝在越南持續了20多年的統治瓦解。


世界人文通史


其實明朝放棄安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那個地方實在吞不下,消耗了明朝太多的國力而不得已撤軍。自永樂五年五月,明成祖以“弔民伐罪,興滅繼絕”的名義派大軍迅速蕩平胡氏,佔領安南後,便頒下詔書,決定在安南設立交趾郡,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劃。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安南面對明朝的吞併可謂是各種不服,自明軍進駐安南以來,抗明覆國鬥爭此起彼伏,大大小小起義高達60餘次,駐越明軍不是在平叛中,就是在平叛的路上,可謂是焦頭爛額,史稱“東西征剿,日不暇給”,而軍事行動連綿不絕,自然就帶來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導致明朝持續性失血,要知道古代的封建王朝屬於古典農業國家,經濟結構比較脆弱,很難支持在異地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統治基礎一旦動搖,亡國之禍立至。

更何況永樂年間,明成祖傾向於開拓進取,如《永樂大典》的編修、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等大項目一個接一個,這些功業看起來比較輝煌,但是同時也和平定安南一起成為消耗國力的因素。迨至永樂末年,中原地區竟然有民不聊生之感。

《國榷·卷十七》:今山東、河南、山陝諸處,饑荒水旱相仍。至剝樹皮,掘草根,簸稗子為食。官無儲蓄,不能賑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


所以,明成祖的後繼者明仁宗、明宣宗都意識到明朝的國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擴張進取行動,必須使用收縮戰略來恢復國力,使國祚轉危為安,在仁宣之際使用收縮戰略的大背景下,讓明朝頭疼20餘年的安南被放棄也是意料之中。

而安南在明朝的統治下,起義接連不斷,給了明朝巨大的消耗,使明朝無法建立穩固的統治,不得已退兵,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根本原因,安南在明朝時期已經形成獨立的國家意識,吞併時機早已經錯過。

安南從秦代以來確實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是自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確切的說是後晉天福三年)脫離中原王朝統治以來,迨至明朝已經有400餘年,早已發展出自己獨立的文化習俗。尤其是陳朝之後,安南的獨立意識急劇暴漲,早已形成了國家認同。如陳朝藝宗陳暊在繼位後就非常強調安南之制度有別於中原王朝,南北各異。

《大越史記全書·卷七》:先朝立國,自有法度,不遵宋制。蓋以南北各帝其國,不相襲也。


而早在陳朝的聖宗時期(與元世祖忽必烈同時),陳朝翰林學士兼國史院監修黎文休編成《大越史記》,這是越南第一部系統的官修正史,這就說明安南在當時已經有了獨立的文化根基,形成了自己的國家認同,國家認同一旦深入人心,自然就變得難以征服,以越南史書來看,他們也有很多抗節不屈的史實,國家獨立意識可見一斑。

《大越史記全書·卷五》:十二日,賊(元軍)犯嘉林、武寧、東岸,獲我軍,皆墨刺“殺韃”二字於臂。大怒,殺之甚眾。
《大越史記全書·卷八》:安撫使黎桷為賊(占城)所獲,逼令桷拜。桷曰:“我大國臣,何拜汝為。”賊大怒,殺之,桷罵不絕口。



所以,當時明朝強制性吞併安南,自然會引起高度的反彈,因為在安南當地人從心理上就已經不認同明朝的佔領了,在一定程度上視做侵略,所以反抗層出不窮。在《明史》中就有類似觀點,所謂“蠻人自以非類,數相驚恐”。非類啥意思,就是不認同你唄!

第二、對安南需索過重,導致安南人極大的不滿。

雖然明成祖在佔領安南後,屢屢提起要對安南輕徭薄賦,“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善綏新附之民”,但實際上對安南的索取仍然太重,明朝在安南大量開採金銀,搜捕奇珍異獸,採伐珍貴樹木,給當地居民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大越史記全書·卷九》:秋八月,明取勘金銀場,起夫淘採,及捕白象,採珍珠。重科厚斂,民不聊生。


除此之外,還有中官馬騏在安南違法亂紀,大肆搜刮財物,中飽私囊,他的這些行為也無疑加劇了安南的叛亂,“騏貪黷誅求,郡縣激變,盜賊所在蜂起”。

《明史·安南傳》:交人故好亂。兄官馬騏以採辦至,大索境內珍寶,人情騷動,桀昌黠者鼓煽之,大軍甫還,即並起為亂。


第三、後續官員選任不力,治理安南官員素質不高,激化矛盾。

以《天下郡國利病書》觀之。永樂五年設立交趾三司的時候,一開始大部分上任者,都是從徵安南文官,在從徵過程中,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瞭解,能迅速投入日常事務的管理中,為安南一開始的平定起了重大作用。

但是之後在官員的選派上就出了大問題,巡按御史黃宗載在他的奏疏中把明朝派到安南的官員成分說的明明白白。

《殊域周咨錄·安南》:今府州縣多兩廣、雲南歲貢生及下第舉人,未入國學,乞仕遠方,遂授以職,既乏大學教養之素,又非諸司歷試之才,以故牧民者不知撫字,理刑者不諳法律,若侯九年是黜陟,廢弛益多。


安南離明朝本土較遠,風土人情、氣候條件都與明朝本地有較大區別,歷來被視為蠻荒煙瘴之地,很少有人願意去那邊做官,所以派去的都是兩廣、雲南的歲貢生員和下第舉人,因為未入國學,才選擇了去交趾為官,在管理能力和學識教養方面顯然不盡如人意,整體看來,流官素質實在不好。還有當地的土官大多是唯利是圖之輩。是故明朝在安南選取官員不當,導致了對安南控制力不夠強。

安南的叛亂從整體上來說愈演愈烈,越到後期越按不住。繼承明仁宗之位的明宣宗意識到必須儘快解決安南問題,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從安南撤兵,擺脫這個“越戰泥潭”。

早在洪熙元年十一月,就召集內閣成員楊士奇和楊榮開了一次吹風會議,委婉的表達了尋找陳氏後代立為國王后,放棄安南的意圖。附圖。


其後又在宣德元年四月和宣德二年正月,又召集內閣成員開了兩次會議,表達了決定從安南撤兵的意圖。附圖。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讓撤兵安南的決策順利推進,在開第三次會議的時候,明宣宗支開了第二次會議時反對撤兵的內閣成員蹇義和夏原吉,並批評“蹇義、夏原吉拘常見”,顯然是決心已定了。

以史書記載,明宣宗此時還對安南進行了兩次增兵,在宣德元年十二月派安遠侯柳升和黔國公沐盛率領軍隊7萬人入安南參戰。由於宣德二年三月33000人討伐安南叛軍。


從以上史料來看,明宣宗的意圖應該是派大軍平定安南叛亂後,尋訪陳氏子孫,交還統治權,然後撤兵,讓明朝有一個體面的收場。沒想到戰局發展實在是不容樂觀,明軍此時在越南戰場上可謂是一瀉千里,尤其是宣德二年九月,柳升大軍兵敗,全軍覆沒。而另外由成山侯王通率領的明軍迫於黎利的軍勢,乾脆在交州斂兵不出,甚至私自向黎利求和,立壇盟誓,意圖退兵。

而此時安南叛軍指揮黎利在與王通的交流中知道了明朝立陳氏後,即退兵的底線,於是率先採取主動,通過王通進表,表示陳氏後代已經找到,希望朝廷退兵,表示“還其爵土,匪讀陳氏一宗,實蠻邦億萬生民之幸”。當然以《大越史記全書》和《明史》記載,黎利一方選擇了一個冒牌貨,所謂的陳氏後代陳暠是黎利偽造出來讓明朝撤兵的幌子。而明宣宗也知道這是一個冒牌貨,但是也知道這是一個撤兵的好藉口。附圖。



於是,在收到黎利的進表之後,明宣宗再次商討撤軍之事,還出示了黎利遣使送來的陳暠之表,強行吧反對意見壓了下去,決定撤兵。

《殊域周咨錄·安南》:明日出暠表,諭群臣曰:“論者不達止戈之意,必謂從之不武,但得民安,人言何體哉!”


宣德二年十二月,成山侯王通不待命而還,交趾軍兵、文武官員及家屬86000餘人返回國內,結束了長達對安南長達20餘年的佔領。

以上就是明朝放棄安南的原因以及過程,總體來說明朝之所以放棄安南一方面是由於此時安南已有國家意識,反抗激烈難於吞併。另一方面,則由於明朝政策失當,在仁、宣實行戰略收縮的大背景下,終於放棄。

引用文獻:《國榷》、《明史》、《殊域周咨錄》、《天下郡國利病書》、《大越史記全書》


論史


明朝吞併越南後,在越南駐軍30萬,並對越南進行了歸化。不過在歸化上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很多官員認為越南為番邦,不願意背井離鄉,另一方面越南沒什麼油水可以撈。在者越南民風彪悍,不好管理。所以朝廷派過去管理的人大都是些在自己國家那混不下去的官員或者是沒什麼管理經驗的選生員。那些管理者又沒什麼能力作為。而且在明朝強行進行歸化的過程中,越南人民不斷的進行反抗起義和暴亂,平叛過程也是此起彼伏。因為要打仗平叛就得有軍費,但是越平叛反抗起義就越激烈。明朝在越南的駐軍費用高達上百萬,但收上來的稅收卻寥寥無幾。二十多年後明朝經過多方面的考慮還是決定從越南撤軍,畢竟這好像是個無底洞,一直往裡面砸錢,還是有叛亂。僅僅只是奢望通過武力想要使得這些人徹底臣服,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另一方面,加上明朝統治者在安南地區留下的官員大多腐敗不堪,這無疑更減弱了明朝在安南地區的統治和影響力。腐朽的統治已經不能妥善處理當地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使得安南始終反叛不斷,成為明王朝一個沉重的負擔和包袱。所以最後明朝還是決定撤軍丟掉越南這個沉重的包袱。



奇文怪事


越南的古稱就是安南,西漢至唐朝都是中原王朝的屬地。在十世紀,是中原地區的大分裂時代,中原王朝自顧不暇,而安南也在這個時候獨立。

到洪武年間,安南與占城的糾紛不斷,雙方都在指責對方不義。而朱元璋作為“宗主國”的代表自然是希望藩國能夠和平相處,雖然他很是希望能夠以“不徵、不干涉”的態度作為外交方針,但是老天往往不遂人意。

從陳叔明擅權以來,安南對明的政策就慢慢往激進的方向移動。洪武年間,安南和明朝一直存有歷史遺留問題,尤其是領土問題。

而在這件事上,安南迫於國內國外的壓力,對明一直採取“侵略騷擾”的態度。而朱元璋一貫的“懷柔政策”,也間接演變成“姑息縱容”。

在元朝時代,什麼事都是武力為先。而朱元璋極力想改變這種局面,所以,他渴望恢復那種傳統的儒家世界秩序。而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這種想法從一開始就不靠譜,因為他不能保證所有國都是“聽話的”。事實上,也只有琉球做到了。

雖然安南同屬大中華文化圈,但它始終想要形成一種一南一北二帝共存的局面,無論陳氏還是黎氏(胡氏)都在積極搞獨立。

而到了朱棣,這種情況愈發惡化,以“陳天平事件”為導火索,明安雙方爆發了一系列外交衝突。最後,朱棣不得不放棄其父所堅持的“不徵”的國策,出兵佔領安南。

而在短短二十年後,宣宗即下令退兵,這又是為何?

(1)軍事消耗。據統計,安南當時的人口有五百多萬,但是明朝卻沒在安南安放過多的駐軍。其實,這不難解釋。從朱元璋開始的“不徵”國策,雖然在朱棣那打破,但有一徵卻是二人共同堅守的,那就是北征蒙古。

元朝統治者雖然被朱元璋趕回了蒙古,但是仍對富庶的中原虎視眈眈。而明朝也視周邊藩國頂多為“肢體之患”,而北方蒙古才是“心腹大患”。所以,明朝派遣了大量部隊在北方。

對於安南,明朝的外交計劃裡就沒這一茬,安南要是不反抗還好,關鍵是安南國內還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明戰爭。

而這其中,黎利率領的反明武裝從幾千人,擴展到幾萬人,且軍種齊全,又有群眾支持。反觀明朝,不僅人員不足,還遭遇了軍中不和,因為歸順的土官並不是都真心歸附的,有大把的投機分子。

(2)政治漏洞。雲南和安南都是明朝少數民族居多的地方,但是明朝對雲南和對安南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雖然安南也屬於大中華區,但是畢竟離中原較遠,難免會有很大的差別。文化不同,民族也不同,這會讓中央政府在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逐步喪失領導地位。

在雲南,少數民族居多。但是明朝政府認為雲南地廣人稀,應該派大量的軍隊前去駐守,一是維持穩定,二是好開拓荒地。如此以來,雲南地區“混入”了大量的漢人。通過不斷的遷徙,這一比例在不斷升高。通過血緣的混合,明朝已然在當地紮下了根。

但是安南不一樣,明朝政府顯然顯示對安南的極大不重視。不僅駐兵相對較少,也未曾有過多的遷徙行為。除了當官或是當兵,在安南的漢人寥寥無幾。

除此外,明朝頻繁更換派往安南的最高行政長官。甚至,原本有著不錯民意的黃福,也被仁宗弄巧成拙撤走。

而像黃福這樣的,也只能是少數,很多明朝官員,兩耳不聞百姓事,一心只想賺大錢。他們在安南橫徵暴斂,極大地計劃了明、安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為什麼安南反抗力量源源不斷的原因。

(3)經濟崩潰。雖說安南百姓過得不咋樣,但是安南的經濟確確實實在明朝的治理下發展起來了。

眾所周知,明朝是一個災難頻發的朝代,在朱棣時期也不例外。江南連續幾年的洪水,北方多年不遇的乾旱,均造成大量農地歉收。而朱棣不顧民意,多次發動對蒙古的進攻,也讓明朝經濟的窘境愈發惡劣。

再看看其好大喜功的性格,多次下西洋,雖然在客觀程度上促進了明朝與各國之間的交流,也宣揚了大明國威,但也確確實實消耗了大量財力。

別忘了,朱棣還在期間下令遷都北京,修建宮殿,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消費。

總之,在安南經濟發展越來越好,明朝統治越來越不順安南民意的情況下,明朝還要在經濟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出兵鎮壓,撤軍也不令人意外了。


千百年前


都別搶,我來答。

題主指的是“明徵安南戰爭”;

安南,源自於唐朝在河內地區設置了安南都護府,從此成為對越南地區的稱呼。

在此之前史書上稱那裡為“交趾”,但並不涵蓋今越南全境,而是指越南北部地區。

北宋時代,宋孝宗冊封安南李朝國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安南於是成為中原王朝對越南地區的官方稱呼。

此後安南就一直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明朝建立後,在朱棣時代,安南內部發生了一場政變,因為這場政變,最終引發了南征安南戰爭。

及至明朝時,統治安南地區的是陳氏王朝。

建文帝時代,陳朝國相黎季犛(mao)權傾朝野,任意廢立陳朝國王。

最後在陳少帝時代直接發動政變弒殺了當朝皇帝。

並順利篡位奪權,改姓胡,建立胡朝。

有趣的是黎季犛還把自己當成舜的後代,因為舜建立了一個虞國,所以他的新國家又叫大虞。

為了隱瞞自己政變的事實,黎季犛派人北上向宗主國明朝請求冊封,並撒謊說陳氏一族後繼無人。

朱棣不明所以,就把黎季犛冊封為安南國王。

但是沒過幾年,已故安南王的孫子陳天平不遠萬里來到明朝都城南京(永樂四年),向朱棣揭發了黎季犛篡位奪權的真相。

起初,朱棣只是派遣了御史李錡前往安南調查這件事,結果黎季犛直接派人追殺李錡。

李錡九死一生,逃過了黎季犛的追殺,逃回明都城把一切的實情都告訴了朱棣,驗證了陳天平的敘述。

這時候又發生了兩件事引發了明朝的南征安南戰爭:

①安南還出兵攻擊越南境內的占城國王,後者派人嚮明朝求救;②雲南省寧遠州土官向朱棣彙報說猛慢、祿州等五十九村被安南侵佔;

這些事情都讓朱棣大怒,事關天朝國體尊嚴,朱棣命令都督黃中率領5000人的隊伍護送陳天平回國,以問罪之師的姿態興兵安南。

黎季犛恐慌不已,一方面嚮明朝承認錯誤,答應歸還土地,迎回陳天平;一方面又急忙調兵遣將準備迎戰明軍。

黎季犛的臣服姿態迷惑了朱棣,加上他也不願意大動干戈,這時候明朝的重心依然還是放在北方。

但這一支5000人的隊伍在越南境內的支稜隘(今越南諒山省支稜縣境內)遭到胡軍伏擊,明軍全軍覆沒,黃中、陳天平以及部分士兵被俘虜。

陳天平後被除以凌遲,黃中僥倖逃過國內。

是日,安南胡大互劫殺其前國王孫陳天平,時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等——《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二》

消息傳回南京時,朱棣大怒,隨即加封總兵官朱能以“徵夷將軍”,以副將張輔代替、左副將軍沐晟、右副將軍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人率軍號稱八十萬出征安南。

就戰爭過程來看,明軍並未遇到較大阻力,相對順利的贏得了這場勝利。

征討安南左參政豐城侯李彬,右參將雲南伯陳旭,率師擊黎賊西都,賊聞多邦城陷,焚西都宮室倉庫,逃入海賊黨,有依天健山等處,而以兵由生厥江潭,舍江犯官軍者,總兵官新城侯張輔遣都督黃中等屢敗之,於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縣,次第詣軍門降——《明太宗實錄·卷六十二》

戰爭的最後,黎季犛兩父子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虜,胡朝宣告滅亡。

而朱棣也並沒有命令殺死黎季犛兩父子,只是將少數胡朝大臣關押起來,其它的人都給與赦免。

由於陳氏王朝已經後繼無人,朱棣為了加強對安南的管理,於是在這裡設立了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承宣布政使司以及交址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

將安南郡縣化,直接置之於中央朝廷的管轄下。

不過,儘管朱棣在此設立了官署,但是隨著張輔等人率領明軍班師回朝不久,安南立馬又發生了叛亂。

安南地方勢力掀起了反對明朝統治的叛亂,又把一個叫做陳季擴的人宣稱為陳氏後代,以此名義使得反叛愈演愈烈。

陳季擴還派人到南京請求朱棣冊封,由於發生外交摩擦,導致引發第二次南征安南。

朱棣在張輔的建議下徵調雲南、四川和貴州地方兵力共計四萬餘人,以沐晟(沐英次子)為徵夷將軍出征安南,但卻遭遇慘敗。

隨即朱棣又命令張輔率軍二十萬繼續遠征安南,協助沐晟。

戰爭的結果一明軍勝利告終,但由於這時候明軍第一次北伐蒙古戰爭失利,朱棣便命令張輔率軍回國,參加朱棣親征蒙古之戰。

使得陳季擴得以喘息,繼續在安南境內恢復力量。

這時候騰出手來的朱棣於是再次命令張輔率軍徹底平定安南的叛亂,陳季擴等人的軍隊不能抵抗,只好逃入老撾境內。

張輔率軍深入,連破老撾三關,將陳季擴活捉,送回北京問罪。

安南再度被平定,被劃分為升、華、思、義四個州,在安南設置了衛所,留下駐軍鎮守。

但是這時候明朝暴露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明朝官員並不善於解決雙方之間這種敏感的統治關係。

而是作為一個天國上朝的統治者姿態佔領安南,使得其性質變成了侵略軍。

明朝留在安南的統治者在安南境內掀起了一場腐敗的統治,對當地任意盤剝和鎮壓,使得三大徵換來的和平很快就化為泡影。

譬如安南地區盛產孔雀,因此每年要求地方上貢一萬隻孔雀尾。

腐朽的統治已經不能妥善處理當地錯綜複雜的民族關係,使得安南始終反叛不斷,成為明王朝一個沉重的負擔和包袱。

一方面明王朝必須要維護自己宗主國的權威,以及南洋地區朝貢秩序;

但另一方面明王朝派遣的官員大多腐敗不堪,不善於處理安南和明朝之間那種脆弱的、尚還不牢靠的藩屬關係。

僅僅只是奢望通過武力想要使得這些人徹底臣服,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1418年,清化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使得明朝在安南地區的統治全線潰散。

隨著朱棣去世,明王朝也失去了對安南的管控。

明宣宗繼位以後,開始逐步放棄對安南施加影響。於是,安南脫離明朝統治,黎利在安南境內建立了“後黎朝”,以對應黎季犛建立的政權。

明英宗時代,他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在名義上恢復了安南和中原地區的朝貢秩序,使得安南又重新成為中原政權的藩屬國。

但也只是名義上,此時的明朝已經不願再插手安南地區的事務。

儘管安南地區一直處於漢文化圈內,但是由於其中存在一些較為尖銳和敏感的民族問題。

而當時的統治者向來秉持的是“華夷秩序”觀念,自然不會想到妥善去解決這些敏感的民族問題,所以導致安南地區的民族對中原人不存在民族認同感。

另一方面,加上明朝統治者在安南地區留下的官員大多腐敗不堪,這無疑更減弱了明朝在安南地區的統治和影響力。

1802年,阮氏家族在安南地區建立起阮朝,之後被嘉慶皇帝冊封為越南國王。

從此越南就成為了他們的新國名。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明朝最終丟掉越南主要有內外因兩個方面的原因:內因一個是明朝中央對越南的態度發生了改變(從朱棣到朱瞻基),另一個是明朝派往安南(當時越南的稱呼)的管理者管理不善引起的;外因就是安南地區獨立意識強烈。

明初,安南地區陳朝衰落權臣篡位,大明為維護安南地區穩定出兵安南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由於國家新立百廢待興,當時的朱元璋不想再對周邊起干戈,於是將除了北邊蒙古部落嚴加打擊外其他的地區都採取了懷柔的政策,他將周邊15個地區列為不徵之國,而安南就在這15個地區之內。這15個地區也都將明朝列為宗主國,稱臣納貢。

在1400年前後這段時間,由於安南地區統治者陳氏勢力衰落,權臣胡季犛成為安南地區實際的掌控者,他為了自己能取代陳氏上位,就一手遮天把陳氏一族給滅了,然後宣佈自己是安南統治者。當然藩國有什麼大事是要上宗主國請示上報,宗主國批准才行的。胡氏於是就謊稱陳氏一族沒有後代所以現在由我胡氏管理,請求明朝給予冊封。當時朱棣剛剛發動完靖難之役登基上位,雖然派人去調查但實際早被安南胡氏給矇蔽了自然就調查不出什麼來,就應允了這件事情,封胡季犛的兒子胡漢蒼為王。

可是當時安南的陳氏還是有一個人逃了出來,他一路顛沛流離跑到北京找朱棣告狀,陳述了胡氏篡位的事實。朱棣一聽到自己被人家給騙了,大怒就派兵護送陳氏會安南,準備扶持他,讓他重新管理安南地區。而回去的途中,護衛的明軍和陳氏被胡氏給伏擊,並且把陳氏給抓起來凌遲了。

本來胡氏欺騙明朝就已經讓朱棣不滿了,這下伏擊明軍,凌遲陳氏,根本不把宗主國明朝放在眼裡。於是朱棣就下令征討安南胡氏。1406年7月明朝兵分兩路進入安南,明軍攻勢凌厲,勢如破竹,不到一年就活捉了胡氏父子。在處理完胡氏之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誰來管理安南,當時明朝也希望找到陳氏後人準備繼續扶持他做安南地區的管理者,可是由於胡氏篡位的時候把陳氏都滅族了,唯一活下來的去明朝搬來救兵,又被胡氏給殺了。朱棣左思右想既然陳氏沒有了繼承人,那就乾脆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由明朝來管理好了。因為本來安南也算是中原政權故土,從秦始皇時期一直到宋之前這幾千年都是中原政權的版圖範圍。1407年農曆6月,明朝在安南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正式把安南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納入版圖後,由於管理不善,導致安南地區動盪不止

1.名將張輔四徵安南,威懾當地。當初明朝進軍安南攻打胡氏的時候,張輔是接替朱能(徵安南途中病死) 的位置成為征討安南的將軍,他指揮得當不到一年就活捉了胡氏父子。而後安南地區屢次暴亂張輔先後三次征討安南,平息叛亂,剿滅匪首,在安南地區影響力很大,當時安南許多人一聽到張輔來了,就不敢有非分之想。而且張輔在征討叛亂的過程中,瞭解當地民情,設驛站,建州縣等等,當地人對張輔都很敬服。要是讓張輔在安南管理個十年二十年,我想大明對安南地區的統治絕對是非常穩固的。可惜的是由於明朝一直沒有讓張輔坐診南疆,維持南疆的穩定。張輔每次一走,安南馬上又開始動盪。

2.派往安南地區官員貪汙腐化無能,後任將軍猶豫不決,造成安南長期的動盪。由於安南地處南疆本來就偏遠,當時官員自然都不願意去,被明朝派過去的官員能力又不行,素質差,造成官員貪腐嚴重,安南百姓自然就不滿。當時的監軍馬琪為代表在安南地區無惡不作,引起當地人的極大不滿,反抗之聲此起彼伏。後任將軍陳智、李安、方政等對於叛亂的賊寇打的不乾淨,畏首畏尾,不像張輔那樣趕盡殺絕,所以每次都會讓叛亂死灰復燃。

3.皇帝對安南地區態度。自明成祖朱棣將安南納入版圖後,對於安南地區的管理那是強勢和鐵腕的,到了仁宗朱高熾時期就沒有他爹朱棣那麼強勢了,對待安南主張採取招撫為主,這也是導致為什麼安南地區叛亂總是平息之後馬上又開始起來的主要原因。因為剿匪剿的不乾淨。到了宣宗

朱瞻基時期招撫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只能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再加上安南地區動盪對明朝中央財政開支壓力也很大。安南地處偏遠,明朝當局認為在這個羈縻之地花費這麼多人力和財物不值得,最後終於在當時大學士楊士奇等人的建議下放棄安南,自此安南地區最終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

自宋至明,近400年南安地區自治,導致獨立意識強烈

在公元938年,交趾人吳權擊敗南漢,於次年稱王,建立吳朝,這是安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始。後來宋仁宗時期交趾趁儂智高叛亂,進犯宋朝邊境攻佔交州(今中國廣西和廣東、越南北部和中部),宋朝派兵征討,最終宋朝沒有收回交州,讓當時的交趾給佔領了。自仁宗到明初朱棣的這幾百年間,交趾地區已經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民族和國家意識,有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這對明初佔領交趾是非常不利的,也是動亂一直止不住的主要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明朝最終丟掉安南,既有內因皇帝態度的改變,派往安南地區官員貪腐,管理無能,將軍處理叛亂猶豫怕死,又有外因安南地區民族覺醒和獨立意識強烈。


長安一少年


明朝能夠丟掉安南,並非30萬大軍不頂用,而是自身的問題和安南的問題。

對於明朝自身的問題,很多人都可能看出一兩點來,比如派遣鎮守的官吏無能,政策使用的不恰當等等,當事實上除了政策上的失敗外,還有別的原因導致安南的丟失。

明朝的軍隊戰鬥力不可謂不強,明成祖朱棣發兵安南僅僅八個月就佔領下來,接下來就將安南改為郡縣,設置交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官吏,隨後又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推動交趾郡“行省化”。

派遣的官吏目光短淺

但在明朝佔領了安南後,就立刻出現了64股力量爆發起義,以張輔帶領的明軍鎮壓了陳簡定、陳季擴等安南叛軍,但永樂十四年張輔被馬琪誣陷被召回京城。之後十六年黎利藍山起義,因為張輔被誣陷,所以無法討賊,明朝從永樂五年到二十年一年時間才將各地的起義鎮壓完畢。

不管是李彬還是陳智,他們對安南叛軍的鎮壓手段都不差,但缺的是沒有張輔那樣的長遠眼光,安南不僅要佔領和平定,還要有效治理。這裡面管理的官員中除了張輔外,其餘人都不合格,到最後還起了反作用。

張輔每次鎮壓起義軍是,不把人全部殺光絕不罷休,堅決做到釜底抽薪;而李彬此人是朝廷不催,他們就不動;陳治更是畏敵如虎,就算是打贏了,他也依然害怕賊人報復。

永樂二十一年,黎利被打的只有400人殘兵,但陳智等人竟然窮寇莫追,反而試圖招安,就這樣的拖延一段時間後,給了黎利恢復的時間。

隨後,黎利突襲多矜堡合圍茶籠,守將琴彭戰死,黎利再次運永拖延戰術,加緊功績茶籠,在可留官遭遇戰中明軍再次慘敗。此刻,交趾的局勢開始了完全的逆反,而陳智遭遇多次軍事上的失敗後,對黎利心生懼意,他希望朝廷加大招安力度。

(黎利)

洪熙元年仁宗駕崩,宣宗上臺,陳智無能被撤換,派遣王通討伐安南,但也被黎利吊打,宣宗無奈找大臣商討放棄安南,並讓楊士奇背鍋。而宣宗的想法讓明軍的士氣降到冰點,戰事上節節敗退。此刻,不論是王通還是柳升都已經不再是黎利的對手,最後宣宗下令放棄安南。

安南獨立和護國意識。

從明朝方面來看,朝廷中央出來的政策失誤比較大,比如派遣的官員膽小怕事、昏庸無能,而安南的治理心不在焉。而統治者的決心讓前線的士兵士氣下降,軍事上陷入了猶豫不決的境地等。

而對安南來說,他們的獨立和護國意識也是明朝難以咬動的問題之一。五代以後中原政權衰落,丁部統一安南,在南越地區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在之後出現了幾任國王后,他們對國家的意識也愈來愈強。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對越南地區採取的都是撫慰政策,在中原王朝嚴重安南這種地方都屬於為開竅的野人,心裡極為鄙視,因此在管理上也沒有下功夫,最多是以夷治夷。但個人的慾望方面,這些官員卻出現了強取豪奪,而安南的豪強勢力幾經剝削後也出現了聯合反抗的意識。

其次,安南作為“煙瘴之地”,一直以來都是那些被貶或流放的官員才會出現在這種地方,讓這些心裡有怨恨的人去治理一個地區,肯定是失敗的。

宋朝時期的軟弱,無法控制安南,不得不冊封“安南國王”稱為,也就導致安南把自己當成一個國家對待,這就變相促進了安南百姓國家意識的出現,在各種因素下,安南越來越難以控制。

安南百姓的國家民族意識強烈、明朝管用昏庸膽小、朝廷政策不當導致軍事節節敗退,將領無能、士兵厭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別說三十萬明軍,就是給一百萬的明軍也無法有效的控制住安南


大國布衣


一、大背景是朱棣任上窮兵黜武,六伐蒙古一無所得,耗虛了國力,繼任的仁宣二帝,只能作戰略收縮,連京城旁長城外大片土地都棄了,遠在南方的越南,在首棄之中。

二、“無藩鎮割據”的立朝理念,使越南得而復失。怕得到越南人擁護的張輔,也就是攻佔、鎮守越南的張輔,會另立藩屬,將其詔回朝。任用信臣貪酷吏馬騏接替張輔鎮守越南。馬騏役越南人如牲畜,為朝廷獻奇珍異寶。馬騏雖貪酷又無能,引起越南人的反抗,起義不斷,滅明軍十多萬,入越的明軍幾乎片甲不回。(張輔受封英國公,後死於土木堡之變)

三、自朱棣永樂五年攻越起,在越南置郡縣,到朱棣召回張輔任用馬騏,就敗局已定。失誤在不採取懷柔同化的政策,信用貪酷吏對越南人進行欺壓,招致對方死命的反抗。


安平144796971


在元朝時期,元朝並沒有對越南形成長期有效的統治。明朝代元以後,明朝趁著越南內亂,藉機收復了越南。

由於明朝官員、將領,多是江淮人、北方人,因此明朝派駐越南的官吏丶將士有些歧視越南人,儼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態。明朝官吏對待越南民眾十分苛刻丶殘暴,導致當地民不聊生,引發民憤,最終激起民變。

明朝當時在越南駐有三十萬大軍,但是依然無法撲滅當地的民變。由於明朝當時財政緊張,同時還要對抗北方的草原勢力。加上駐越南明軍以江淮人、北方人為主,這些人也不想長期在越南征戰。因此明朝迫於壓力,不得不逐步放棄越南。

從明朝丟失越南,這個案例,我們應該吸取教訓:

1,官員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要搞地方歧視丶不要搞本位主義。

2,官員要體恤人民,政府選拔官員也一定要保留一定的本土人士,免得引發地方衝突。

3,政府要多關心邊疆地區丶邊遠地區,應該多給優惠政策、多對邊民施仁政。

4,一定要堅持民族平等,不能搞民族歧視、民族壓迫。


鬼影147951010


因為安南的經濟產出無法滿足明朝佔領安南的消耗,而且明朝自身也無力承擔佔領安南的軍事和行政費用,再加上明朝當時正處於收縮當中,自然安南這種化外之地就被明朝放棄。

自從明朝在越南帶路黨的帶領下佔領了安南國全境,並將安南國變為明朝的交趾行省之後,明朝就將其在本土的一系列政策也移植到了安南。除了強迫安南人蓄髮易服之外,還把明朝打擊工商業、控制人身自由、階級固化等政策一併移植到了安南;與此同時,還強徵安南各個階層的人為明朝服務,還包括掠奪兒童當太監。

這無一例外都激起了安南人的反感,更何況明朝是打著幫助安南平亂的口號進來卻又賴著不走,再加上越南上千年的抗北情節,所以明朝在安南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當中。

所以,明朝對於安南的控制僅僅侷限在個別城市當中,而城市外面廣袤的地區則由反抗軍控制。同時,明軍的援軍也無法救援被孤立的明軍,甚至被反抗軍擊敗或殲滅。最終明朝宣佈放棄安南,而殘存的明軍只能通過榮譽投降的方式離開安南。

明朝放棄安南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開頭說的兩點:

第一、安南的經濟產出無法維持明軍對安南的佔領,而明朝脆弱的財政基礎也無力支持維持安南的消耗。如果換成元朝去統治安南或許不叫事,因為元朝的自由貿易以及地方自治的玩法足夠讓元朝從安南脫身,避免財政上陷入無底洞。

但是明朝不同,明朝對安南嚴密的控制使得明朝必須持續對安南進行財政扶植,而且在安南遍地反抗軍之後必須加大扶植力度,那麼就導致明朝陷入財政上的無底洞。雖然理論上紅河平原是一塊優質的產糧區,但是糧食並不能解決經濟問題,而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賴於工商業。

實際上,明朝已經摧毀了本國的工商業;同時,明朝對安南的佔領也摧毀了安南的經濟基礎。因為歷史上安南國所在的北部灣地區長期是東西方海上貿易的中轉站,而安南向來利用這一優勢發展貿易,以獲得財政收入。雖然元明之際安南中轉站的地位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有所降低,但是還沒有完全廢棄。

明朝摧毀了安南的經濟基礎,使得明朝無法通過安南本地的經濟產出維持統治;而明朝的工商業和自由貿易也在明朝內斂的政策下被一掃而空,直到明末清初才開始恢復,所以,明朝自身的財政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支持。

第二、明朝因為財政問題而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只是這個戰略收縮的一部分。由於明朝摧毀了本國的工商業,再加上朱四汗好大喜功,搞出個撒幣的下西洋以及五次沒多大戰果的北征,導致明朝陷入了巨大的財政危機當中,甚至連官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

所以,明朝在長城以北的軍事據點不斷被放棄,任由蒙古人將其變為牧場。同時,安南這個無底洞自然也要退出,更何況明朝連被圍困在各個據點當中的明軍都救援不了,所以放棄安南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安南殘存的明軍通過榮譽投降的方式離開了安南,而明軍只在安南維持了短短的三十年而已。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