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馬謖一萬胸甲騎兵,可否逆轉街亭之戰?乃至整個季漢第一次北伐?

王增軍0628


如果給馬謖一萬胸甲騎兵,能不能逆轉街亭之戰,乃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胸甲騎兵指裝備胸甲、馬刀、火器的騎兵,在三國時代,根本不存在。最早出現在歐洲,如果按提問,給馬謖一萬這新兵種,由於具有突然性,張郃、以至整個魏國,包括司馬懿那樣的,都沒見過。所以,不說守街亭,那直接反攻,打退、打殘、甚至殺掉張郃,打進、佔據關中,假以時日,以諸葛亮的聰明、善於巧思,大批裝備部隊後,攻破潼關,以至奪取洛陽,都有可能。



當然,馬謖雖然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但對當時軍隊的一般戰術,還是懂一些的。一個突然加入的、完全陌生的新兵種,馬謖可能也是兩眼一抹黑,作為戰地最高首長,這很成問題。至少需要兩條件 : 一是馬謖這一萬胸甲兵,具備一定作戰能力,聽從指揮,遵守紀律。能熟練運用手中武器,發揮新式武器效能。二是最重要的,馬謖要懂得胸甲兵戰術,合理部署,正確指揮,要是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兵器誤傷自己一方,就可能適得其反。要知道,馬謖守街亭失敗,根本原因不是士兵素質不行,而是馬謖部署失當。



還有,在一、兩次初戰獲勝,不算真贏。即就是普通部隊,也常有輸贏勝敗,以至“勝敗乃兵家常事”,成了將領們自嘲、推脫的一句名言。所以,以上打進關中,攻克潼關,只是一廂情願,既然諸葛亮軍,能裝備這麼先進的兵器,同時代的人,比如,魏明帝曹睿、復職啟用的司馬懿,都不是平庸之輩,魏國人的智商、製造水平,不會差距太多。敵軍的優勢,看明白後,也會仿製,儘快改變戰場的窘迫態勢。魏軍在敗過幾陣之後,也會總結,設法彌補短板,不會一直被動挨打。所以,增配胸甲兵,能解決一時,不會就此高枕無憂,以後的鬥智鬥勇,還需要不懈努力。



涉及軍事制勝,因素很多,難以展開盡述 以下只說蜀國最重要的兩點 : 一是地形,按照《孫子兵法》,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類型。蜀國的地形,大體屬於支形。即“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這種地形雖利於防守,但不利進攻,這是基本國情之一。其致勝要領是,“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諸葛亮數次北伐,大體遵循這一指導思想,最終沒有成功,原因很多很複雜。



二是人口,蜀國滅亡時,人口只有九十四萬,不及現在一個大的縣。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人,才能談及軍事、經濟等其他方面。一萬胸甲騎兵,既增戰鬥力,也需要補給、供養、訓練,也就是還增加負擔,這些後續必須跟上,否則,再厲害的胸甲兵,也會像當年的藤甲兵一樣,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說到底,裝備只是軍事實力的一個方面,打仗作戰,需要總體軍事實力提高,不能靠單項,如果強行推進,那就是跛腳鴨,一走一顛,前步強邁、後腳拖回,一時嘚瑟,最終受累是必然的。也就是說,經濟、人口、戰略戰術,以及編制編成、後勤補給、軍事理論、國家政體、兵員訓練、總體素質等等,都需要配套跟進,而這需要長期堅持不懈,不是一朝一夕,短期能見效的。


流譽後


1萬胸甲騎兵街亭之戰結果絕對可以改寫,北伐結果也可能大不相同。

如果光說街亭之戰的結果,因為張郃的兵力有限,不要說1萬胸甲騎兵,就是1萬普通的騎兵張郃都未必扛的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為馬謖違背部署丟失街亭而不得不倉促撤軍,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街亭之戰雖然重要,實際雙方兵力都不會太多。

蜀漢滅國時舉國兵力不過10.2萬,其中姜維統帥的機動部隊不過4、5萬人。當然諸葛亮時期蜀漢國力比後期要強一些,軍隊也多一些。但是此時鎮守永安的李嚴手下有2萬兵馬,兵力比蜀漢後期強得多。再扣除留守南中、成都、漢中的部隊和各地的州郡兵以後,諸葛亮能用來北伐的兵力最多也不過5萬人。

而這5萬人還需要扣除趙雲出箕谷的一路偏師,剩下的才在隴右。即使在隴右的部隊也不是全在街亭。諸葛亮出祁山以後雖然天水等郡降服,但是隴西郡、廣魏郡都有魏軍據守,雍州刺史郭淮也率軍佔據上邽,加上涼州軍由北殺來,蜀軍在隴右地區還有很多敵人。所以諸葛亮能用於街亭的部隊不會太多。

而魏軍此次投入的兵力包括兩塊,一是原來駐守雍涼的部隊,二是曹叡帶來的5萬援兵。

由於對蜀漢北伐預計不足,此時雍涼駐軍並不太多,主要是應對當地的胡人叛亂,順便警戒蜀漢。這部分部隊在隴右和涼州的部隊正和蜀軍主力交戰,而街亭以東,特別是長安一帶的魏軍則和曹叡帶來的5萬援兵在一起。

由於趙雲率軍出箕谷可以威脅長安,因此曹叡命張郃去攻打街亭的同時,命曹真率魏軍主力去迎戰趙雲,自己則留守長安。因此張郃一路是魏軍的偏師,同樣不會太多。

所以馬謖如果多出1萬騎兵,那麼在兵力上會佔據很大優勢。即使馬謖能力有所不足,張郃也難以對抗。

更重要的是題主給的是胸甲騎兵。所謂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以馬刀和火器為武器的騎兵。和三國時期的騎兵相比,不僅有了完備的馬鐙,而且還有超越時代上千年的火槍。其作戰威力遠遠大於當時任何一支騎兵。

而且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僅可以在蜀軍中推廣馬鐙,讓蜀軍騎兵的戰鬥力上升一個臺階。而且諸葛亮還可能根據火槍推導出火炮的製造技術。這麼一來蜀軍的攻城技術將得到飛躍發展。

這樣魏軍野戰打不過蜀軍的騎兵,守城會被大炮轟成渣,諸葛亮有很大可能擊敗魏國復興漢室。


不沉的經遠


不能。蜀漢軍隊真正的精銳早就和關羽一同被東吳滅了,就是真正給了馬謖一萬胸甲兵,實力也遠不是魏軍對手。況且馬謖敗的不是兵力。韓信能背水一戰,靠的是趙軍後營被襲,這增加了士兵戰勝的心。馬謖哪裡有援軍,上去就是等死。魏軍把水源一斷,軍隊一圍,別說一萬,在來一萬也無濟於事。更何況對方領軍是張郃魏國元老級將領,而馬謖並非行武出身,威信與統帥力更比不上。從一開始,馬謖決定上山就錯了。來的人再多也沒用!





呲牙哼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馬謖失街亭其過有三:

一說街亭偏僻,魏兵不敢來,孔明多事派他守街亭。

二是不聽王平勸阻,非要屯兵山上。

三是指望司馬懿不會圍山。

此三點導致街亭失守,孔明揮淚斬馬謖。馬謖該死,其實罪在孔明把他用錯了地方。馬謖只能當做謀士,不能當做將領,就是給他一萬胸甲騎兵,也不會帶來很大的變化,更不用說給北伐帶來什麼好的結局。





刀筆傳神


你這個問題有點理想化。我的答案是,在戰爭開始多一萬兵不多,影響不大。在戰爭過程中多一萬兵 那不得了。戰爭是雙方的博弈,雙方的佈置都是有針對的緊平衡,不能出現一個局部突然多一萬兵的情況。如果出現這個狀況,它會破壞這個點的力量對比,進而從一個點的突破導致平衡的偏移,導致另外一方的崩潰。這也是戰爭中預備隊的重要體現。


夜暗聲遠


給他十萬也不行,原因如下

一 性格問題

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法,但是從來沒有實戰,跟趙國的趙括一樣,之前算是諸葛亮的參謀,提了很多意見,而且結果很好,所以諸葛亮對他委以重任

二 防守策略問題

放著城池不守,確屯兵山上,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蜀軍不能攻破張郃的營寨,死傷無數,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


小民學歷史


馬謖能否守住街亭,並不在於他擁有什麼樣的兵,而在於他的戰略思維的是否正確/他教條主義地引經據典,能不打敗仗嗎?比如說,中國紅軍人數最多時達到了三十萬,可是因為王明教條主義的錯誤,長征結束時三十萬變成了三萬餘人/


Gjfwxws123


你還不如把38軍直接給馬謖了呢,胸甲騎兵的火器,紀律性,馬具直推東漢全世界都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