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育,應該為孩子未來的美好生活種下好種子

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有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美好教育是未來生活中的光。你現在為孩子們心靈所搭建的每一磚一瓦,都是將來他抵禦生活挫折的城牆和堡壘。

今天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第一集頗為感動。教育的方向應該是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教育的真諦是幫助兒童實現人性的真、善、美。談談我對片中幾個教育理念的關注與思考。

一)尊重身體教育

看到尊重身體教育,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會很驚訝,也有很多人可能沒有聞所未聞,而在該片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還把尊重身體教育當成童年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進入校園你會發現“喧囂”的校園一整天都有各種聲音,可能沒有你想象中的安靜有序,沒有琅琅上口的讀書聲,沒有整齊劃一的動作與遊戲。

學校充分利用孩子上午寶貴的時間鼓勵孩子們用自由的姿態調整身體的節奏,讓孩子們感受身體中生命的甦醒,去發散和燃燒自己的能量。

學校有晨練活動、聲音宏亮練習、正坐練習等活動,這些都是在尊重身體教育。希望孩子們理解在把洪亮的聲音向前方傳遞期待同時也是在表達自我的情緒和意識,讓孩子們學會用身體來帶動自我的表達。

老師要以“孩子最舒服的速度”上課,從孩子生理和心理情況出發,以最適當的律動、節奏、反覆的堅持過程。更多時候並不是在傳授知識,而是在培養孩子的感覺。

尊重身體教育的最終出發點是讓孩子迴歸到身體的感受和覺知,尊重身體此刻當下的體驗與感受,釋放生命的源動力。


童年教育,應該為孩子未來的美好生活種下好種子

二)鼓勵自由發展教育

在家庭教育環節中,家長容易失衡,高舉“一切為了你好”的旗幟,把握不好分寸的家長經常與孩子關係緊張兮兮,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對我們抱怨“孩大不由娘”,以愛之名的綁架,學生很難呼吸自由的空氣。

在學校教育環節中,我們經常按部就班,規矩為王,拿著同一把尺子來衡量不同的學生,約束教育下的學生很難享受自由發展的權利。

在片中,家庭與學校鼓勵自由發展的教育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在家庭教育中,母親和孩子交流時,家長選擇了“遊戲”的語言交流溝通,例如“你暫時做不好,要不我跟你一起做吧”“我這個不會做,你能不能幫我一起做”等等,一系列商量、平和與友愛的交流方式深入人心。

家長為了發展孩子的興趣與豐富課外活動,查閱尋找了各個方面的資料,幫助孩子做“小課題”,但並不是固定的作業。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母親便會有意識地滲透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幫助孩子做“課題”,其實是幫助孩子實現能力發展多樣化的可能性。

“小課題”重在體驗式學習,重在研究性思維發展,從小“研究”的種子便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研究性思維是我們這個時代發展需要的思維,這樣的成長經歷簡直不要太美好。

生活即教育,世界即教材。在學校教育中,你很難想象一個學校可以讓孩子充分感受自然、釋放天性、自由伸展。片中的幼兒園學生可以爬樹、餵馬、玩水,著眼於未來的發展理念,重視孩子的親身體驗,尊重孩子本真的成長。

似乎學校很沒有“規矩”實則是“亂”中有序,“亂”中有教育情懷與思考,更是教育價值實現的產物。生活感十足的教育方式,在“空曠”的學校,所有教室是聯通的,孩子可以決定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裡就像一個小社會,從這裡學會自由、尊重。

從小尊重孩子的選擇,包括各種選擇:對愛的選擇,對衣服的選擇等等,這些選擇,像有人選擇終生讀書,有人一輩子一本書也沒有讀完一樣自然,沒有高下之分。


童年教育,應該為孩子未來的美好生活種下好種子

三)為他人著想教育

從小注重細節與整理習慣的培養,當採訪者問一位工作滿4年的老師,你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時,該青年教師脫口而出培養孩子永不放棄的品質與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心。

生活中每個人說起教養,都有自己的一番“高見”。真正的教養沒那麼複雜,最好的教養就是會為別人著想。

家庭教育方面,從小便讓孩子參與家務的收拾與物件的擺放整理,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做,也可以是讓孩子獨立完成。

“從媽媽的角度看世界,不難。難的是媽媽能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印象很深,片中母親的角色異常重要,母親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他們覺得媽媽做的東西是最好的,一直外購會讓人自覺不好意思,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則”。母親會花很多時間幫孩子做各種入學準備,比如貼紙、餐具、玩具等等。在家中親手幫孩子設計了小廚房,這個小廚房承載著很多功能,是整理習慣培養的一個環節,也可以是感恩教育。

學校教育故意設計合不上的門,孩子會手動合上門的小動作,實則讓孩子在意和照顧他人的心情和感受,不應自己未合上門而令其他小夥伴吹風受凍等。

在團隊相處中,強調團隊行動的重要性,對周邊人感情的關注,重視人與人情感的流動。關注細節教育,主動整齊的擺放好拖鞋,主動擦好洗手檯等等都是為了不給他人帶去不便與麻煩。集體力量顯示出的巨大凝聚力以及對完美細節的追求是片中想要呈現給我們的一個思考與實踐。


童年教育,應該為孩子未來的美好生活種下好種子

曾經有人定義什麼是文化,梁曉聲說“文化〞可用四句話來概述: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跟片中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這便是文化教育的力量與精神。

全文2013字第7篇原創,未完待續️️,關注與支持 ,聽怦然心動的教育故事,用溫暖滋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