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牛弹琴和哭泣的骆驼



对牛弹琴和哭泣的骆驼

(原创)对牛弹琴和哭泣的骆驼


“对牛弹琴”出自汉牟融 《理惑论》。 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典故原文: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曾参,字子舆。曾子,孔子之弟子。公明仪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於昧然也。”《五灯会元·惟简禅师》:“﹝僧﹞问:‘开口即失,闭口即丧,未审如何説。’师曰:‘舌头无骨。’僧曰:‘不会。’师曰:‘对牛弹琴。’” 这个故事直接使用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之后人们的理解成为常态。

郭象所注的“对牛鼓簧”阐发类似对牛弹琴趋向于同汉牟融《理惑论》中内容给后人的匹对理解提供了非真因子。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这种歪曲的理解和断章取义的现象在我们中国经典的诠释系统中非常严重。从科学求真的角度,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

动物对声音实际上是有一种先天感受力的本能。有新闻报道,一个养鸡场里的鸡莫名其妙的死去,最后查出的原因是不远处有一个石矿在开工,机器的轰鸣声所产生的噪音给这些鸡带来了不安情绪,从食欲降低,免疫力突失和狂躁的反应中死去。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实际上说得并不是牛听不懂音乐,我们枉费心机,而是曲调不入它的耳。这才是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原始真正本来的意义。
中国传统诠释系统的原则也同对牛弹琴的断章取义本身和真正的内容可谓是异曲同工。
有一个纪录片叫《哭泣的骆驼》,描述了蒙古国一个牧民家庭的骆驼产子的真实故事。 开始由于骆驼难产,最后在主人的努力帮助下,产下了一头白骆驼幼崽。母骆驼始终不肯给幼崽喂奶。 主人不但努力使用了各种方法,甚至还到喇嘛一个祭祀典礼的地方虔敬地献上食物。最后,叫二个小儿子到当地一个音乐学校里请来了一个弹琴的老师。女主人唱着优美动听而略带悲伤的歌曲,一边不断抚摸母骆驼,弹琴老师顺着女主人的歌唱和奏,渐渐地,小骆驼和母骆驼都专心贯注地倾听着。 听着听着,在激情昂扬的时刻,母骆驼双眼“唰唰唰”留下了眼泪。这个时候,主人把小骆驼牵到母骆驼的肚下,吃起了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