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沒有土地想種地的人都會去野外開荒,只是你不知道、還有回答這個問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城裡人“都不知道而已。

先說現代,我就不止一次看到下崗職工及別的人在河灘、山丘地開荒,雖然開荒,但這地都是有主的,一般都是城郊農村集體性質的土地,一旦有佔地變更,補償會給土地權屬原所有者,而開荒的不會得到補償。很明顯,土地所有者也屬於“地主",只是開荒者不交任何費用😄😄。

我國古代是以自耕農為基礎的、以君主與士代夫文官集團共治天下為上層建築的農耕社會,奴隸制在我國曆史中從來都不是主流。

每當王朝建立,統治者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均田地”,以建立一個大多數底層人民都有土地的農耕社會,最著名的是隋唐時期的“均田制"。

因為一個政權的稅賦絕大多數來自自耕農,我國曆代的統治者都比西方及其它地方的統治者要明白的多,如歷代開明統治者都知道,奴隸制社會是長久不了的(別信西方人說的奴隸制社會多輝煌的文明,都是瞎扯亂編),所以不少開明統治者都會嚴令放奴,連王莽都知道幹這事能爭取民心,到了北宋直接不承認奴隸,必須僱傭!不管具體實行如何,但畢竟是在國家層面上實現了全世界古代社會中,唯一最具文明性的統治!這才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要比其它地區始終要優秀的本質。

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落後,一旦入主中原便會朝奴隸制{農奴、牧奴、家奴…)反覆,如遼金元清。明是受元影響太大,如果直接受宋影響,估計朱元璋設計明代制度時不會那麼狹隘。至於清,逃奴法、圈地……還是別提了。

但中國古代畢竟是土地私有制,每到王朝中後期便會出現大規模土地兼併,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統治集團巧取豪奪,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但這些失地農民要麼當佃戶要麼賣身為奴,要麼落草為寇,最後演變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一導致改朝換代,然後再如此循環。

失地農民在為佃(主流)、為奴(非主流😄😄)、暴動等出路之外,還有一個出路,就是另找一塊地方,開荒!

夏商兩代為什麼屢屢遷都?就是那時候人少土地多,人們還不知道給田地施肥,這片地方種一段時間,田地沒了肥力,就遷走。

後來兩漢、南北朝、兩宋等亂世時,原本最繁華的中原地區成了戰亂之地,中原人不斷南遷,大規模的開發南方,這才有了今天南方的富裕之地!這也是開荒啊,那時的南方可不是現在,都是荒、都是野!

當然,規模小的也有,一些山區有人數較少但遷居當地很久的小山村(幾百年、一二百年、八九十年的都有),比如現在很著名的太行山幾個著名景點,都是躲避戰亂、暴政。另外,明代中晚期,湖北鄖縣等地就湧進大批失地無地及受災農民,這些農民在此開荒,不入戶口,不受官府統治,最高時達幾十萬人,這對於任何一個政權來說都是一顆不定時炸彈,誰也不知道其中會不會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者!

歷代統治者建立政權時以及之後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行“編戶齊民",就是要給老百姓建立戶籍,好收稅賦、讓百姓服徭役、做兵源儲備等,野外開荒的,人無戶籍,田地無記錄,這是統治者的損失啊,一般要強行登記。

再者,人具有社會性,也就是說,人必須與別人進行交往互動,極端性的、個別性隱於荒野、獨居不在此話題內。

而且當時皇權不下鄉,我國古代又有祖先崇拜,基本上大多數人都要受到自己宗族管轄,不到走投無路活不下去時,都不會拋下祖宗之地亂跑。再者,你以為佃戶租地都是隨便租地?一般都是一個宗族的大地主的地,租給本族少地或無地的宗親!!!明清時出現的“投獻",無權無勢的有地農民,地本來是自己的,可為了少交或不交稅賦不服徭役,乾脆連人帶地投到本宗本族大官僚大地主等有功名有權勢的家,自耕農便搖身一變成了佃戶。

還有許多有權有勢者,豐年低收荒年高賣、放高利貸、誣陷栽髒、殺人……千方百計奪人家產土地搞兼併;而自耕農在古代那種條件下,抵抗各種災難的能力又很低,稍有災難也許僅僅是一場病就能傾家蕩產,更不要說別的災難了,沒了自己田地大多數人只能去當佃戶,而不是去野外開荒!

比如,人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產出,總要與人交流交換,如食鹽等物,如家族繁衍,真正的做不到極少數人去野外開荒。

還有,古代醫疔衛生條件不高,野外猛獸毒蟲瘴氣又多,少數人去野外開荒生存機率太小!

古代野外,可不像現代野外這麼安全,不說有極危險的自然環境,還或許有土匪之類。

民國時期還到處土匪呢,中國曆朝歷代沒有一個時期根絕佔山為王、落草為寇的;根絕這些的,只有今天的中國。至於現在常說的“車匪路霸“之類,與以前有本質區別。現在屬地方治安的偶然個別性質,以前屬常態成規模的敵我對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