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血滴子是什麼組織?為什麼後來消失了?

子曰讀歷史


在我從小對影視劇的印象當中,“血滴子”好像不是被當做一個組織來對待的吧!“血滴子”應該就是一種和大刀長矛類似的武器工具而已,那麼題目當中為何述說“血滴子”是個組織呢?難道是由一群手持血滴子武器的人所組成的隊伍,稱為“血滴子組織”?在大眾印象當中,論起封建時代的特務機構恐怕非明朝莫屬了吧?



在特務機構這個領域當中,明朝可謂是最具特色且最富內容的一個朝代了,歷朝歷代絕大多數都未曾設立專門特有的特務機構,都是清一色的御林軍、禁衛軍,但是明朝卻是極其注重特務機構,自明朝內閣制的出現,特務機構這種暗地監察百官、監視民間的組織便與之俱生了,比如錦衣衛和東、西廠。那麼“清承明制”的滿清,是否同明朝一樣,也具有這麼一個特務機構呢?

明清兩代,即可以稱作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期,又可以稱作是封建時代的“迴光返照”階段,清朝同明朝一樣,軍機處的設立正式標誌著君主專制達到最高峰的提現,而封建皇權的維護,除了手中握有的軍隊,還要有一個特定的地下組織,任何行動只對皇帝一人言聽計從且誓死效忠。上邊提到了:明朝有錦衣衛和東、西廠,那麼清朝也有,不過只有一個,那就是尚虞備用處,也就是題目當中所提及的“血滴子組織”。


第一階段:“血滴子組織”的前身——“粘杆處”

提起雍正為當家掌權之前的歷史,想必“九子奪嫡”是大家最為熟知不過得了吧!那麼“粘杆處”的產生和雍正便有著不解之緣了。每及夏天,尤其是“夏三伏”的時候,只要有草木的地方,總是會伴隨著日日夜夜的知了鳴叫,喜歡夏天的人不會太在乎。但是喜愛靜謐的人則對之不勝其煩,時任四皇子的雍正便就是如此。於是在此基礎之上,名義上“粘粘知了”、實則“打探情報”的特務機構便產生了,不過他們叫“粘杆處”,如此一來,這“粘杆處”便成為了雍正帝在“九子奪嫡”的政治爭鬥之中專門蒐集情報的必備組織了。

第二階段:“血滴子組織”的成立

雍正即位後,當初的“粘杆處”因其功勞巨大而順勢成為了雍正手下的特務機構,至於名為“血滴子”,那便是因其人手武器為血滴子,故稱組織,不過當時這個特務機構被稱為“尚虞備用處”。也有一說是雍正另設的組織,因為之前蒐集情報的“粘杆處”掌握了太多秘密,雍正恐其洩露,故派人殺之,雍正所派之人便就是“血滴子組織”。



第三階段:“血滴子組織”的消亡

提到這個組織後來的發展,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千年鉅貪”和珅了。乾隆年間的和珅曾為皇宮三等侍衛,當時和珅加入的組織就是今天講的特務機構。乾隆晚期的和珅可以說是恃寵而驕、如日中天了。在當時的大清朝,乾隆第一,和珅就是第二,和珅當時是乾隆最為寵愛的臣子,它不僅擔任著軍機大臣,而且還掌握著特務機構。公元1799年,統治清朝長達60年的乾隆帝駕崩,同年,嘉慶帝以“二十宗大罪”將和珅扳倒,和珅的垮臺,同時也宣佈了清朝這個特務機構的消亡(其實和珅自從掌握了“粘杆處”,這個組織由此實際上便成了和珅一人擅權的工具了)。


小鎮月明


清朝的血滴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組織,人們一提到他們都毛骨悚然,不寒而慄。據說他們使用一種特殊的武器,可以取敵人首級於百步之內。見到他們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無人知曉他們的真實面貌,他們留下的只是一個又一個的傳說!那麼,清朝的血滴子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今天,我們就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來探究一二!

實際上,關於清朝的血滴子這個神秘的組織不見於史書,而流傳於清末民國初年的宮闈通俗小說中,關於血滴子的故事主角是清朝最為鐵血、最為神秘的雍正皇帝。在世人眼中,雍正皇帝在九龍奪嫡中一直處於劣勢,最後竟然逆襲成了最後的贏家,這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在雍正皇帝奪位後,大興文字獄,鐵腕手段治國,廣佈耳目,令人談虎色變。關於血滴子這個神秘的組織就在人們的意淫下橫空出世,並且被傳得神乎其神!

傳說雍正皇帝手下圈養著一批技藝絕倫的殺手,操持著一種名曰“血滴子”的殺人利器,這種武器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能夠取敵人的首級於百步之外,令人聞風喪膽。世人以此將這個神秘的組織命名為“血滴子”。

雖然血滴子這個神秘組織不見於史書,但是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據史學家考究: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的血滴子可能就是雍正皇帝設立的粘杆處。這個粘杆處在雍正皇帝還有登基的時候就設立了,他設立的名義是為了避免樹上的蟬打擾自己清修,特意組建粘杆處專門粘蟬捉蜻。實則,這個粘杆處就是一個特務組織,專門用於情報收集以及為雍正做一些不能見光之事,在九龍奪嫡中立下了大功。

在雍正皇帝登基後,為了排除異己,鞏固皇權,雍正皇帝將其放在內務府之下,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 。而它的總部依然設立在雍親王府,雍正皇帝將其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據說,在雍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只是後來被乾隆皇帝給“毀屍滅跡”了,以此來掩蓋其痕跡。

據說,在雍正皇帝給血滴子發佈秘密任務後,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後來,在雍正皇帝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血滴子控制京城內外的大臣。直到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誅殺和珅時,牽連到了血滴子,嘉慶皇帝將其也一併給清理了,“血滴子”的特務活動逐漸被廢除。

實際上,被世人傳說的神乎其神的血滴子就是一個特務機構,並非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殺手組織,類似於明朝的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只是血滴子行事比較低調,再加上血滴子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又沒有什麼歷史記錄。因此,被以訛傳訛,越傳越兇,最後成了一個兇殘無比的殺手組織。


密探零零發


血滴子,光聽名字就覺得夠恐怖的。

血滴子據說是雍正發明的,血滴子的前身是粘杆處,什麼是粘杆處?

就是負責粘知了的部門。

難道雍正愛吃知了!



記得小時候,經常用竹竿捉知了,先找來一條長長的竹竿,竹竿前頭粘上面糊糊,對準樹上的知了迅速一粘,一隻知了就捉住了!

多的時候,一天能捉到幾十只,洗剝乾淨之後放入油鍋裡一炸,一盤香噴噴的炸知了就做好了。又香又酥又脆,別提多美。

不過,雍正不好這口。到了夏天,知了一齊叫喊,十分聒噪,影響了工作和休息。雍正是個喜歡安靜的人,為此他專門成立了粘杆處,負責驅趕知了。



後來,雍正驚奇地發現了粘杆處的另外一個妙用,這個妙用讓他大喜過望。

原來,皇宮裡面的樹一般都好幾百年了,枝繁葉茂,直插雲天,一般的竹竿根本夠不著樹梢的知了,這時候,需要藉助於梯子。

僕人爬上梯子之後,視野一下子開闊了,一眼能望到很遠,皇宮內外都有誰,哪個大臣來了,哪個大臣又走了,誰和誰在竊竊私語,都能看的一清二楚。



此時的雍正還只是四阿哥,為了得到皇位,他正與八阿哥、十四阿哥斗的你死我活,雍正需要時刻了解皇宮內外的情況。

就這樣,粘杆處成了特務機構,它就像雍正的一雙眼睛。

粘杆處為何又叫“血滴子”呢?

雍正繼位之後,他覺得粘杆處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於是將他們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就算這樣,雍正還是不放心,他把粘杆處的名稱也改了,改成了血淋淋的名字“血滴子”,這個稱謂倒是和雍正殘酷冷峻的風格十分搭。

血滴子,一個全新的特務機構誕生了!



傳說中,血滴子有兩樣致命武器,一個是致命頭套,一個是致命毒藥。

致命頭套,類似於鳥籠子,籠子裡面暗含機關,籠子外邊連著一個長長的繩索。

使用之時,將頭套擲向敵方頭顱,蓋住目標之後,頭套內的機關會自動收縮,只聽咔的一聲,敵方的頭顱就被生生地切斷了。

這個時候,只需把繩索一拉,人頭就到了手裡,目標成了無頭之鬼,轟然倒地,場面既血腥又嚇人!



致命毒藥就更厲害了,它是由廣西苗族一種叫“撒樹”的毒樹汁液,混合蛇毒練成而成,這種毒藥邪性無比,皮膚只要粘上一丁點,就會立即潰爛。

假如全身粘上了毒藥,那麼就會迅速潰爛,直至化成一攤血水,就與世界上徹底說拜拜了。

《鹿鼎記》裡面,韋小寶就見識了這種毒藥的厲害,書中叫作“化屍粉”,這種粉不沾血還好,一沾血,會將血化成黃水,越化越多,直到將屍體化成了一攤血水。

老厲害了!



不過,這都是小說杜撰的,真實的血滴子不可能這麼厲害了!

血滴子後來為何消失了呢?

雍正死了之後,乾隆繼承大統,乾隆繼續利用血滴子控制皇宮內外,後來,乾隆死了,嘉慶繼位。

嘉慶發現血滴子成了和珅禍國殃民的工具,於是在誅殺和珅之時,連同血滴子一同清洗了,從此以後,血滴子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半秋色


血滴子是興起於明末清初通俗小說裡的一種暗器,在這些小說中“血滴子”被形容為一種可以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的暗器,實際上作為小說中存在的一種兵器,我們不能帶著求真求實的眼光去考證它,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一指禪”、“六脈神劍”等等都屬於小說特有的產物。

不過“血滴子”在歷史上卻有它真實的影子,那就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的特務組織“粘杆處”,這個粘杆處最初的官方名字叫“尚虞備用處”,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已經設立,它表明上專門服侍皇子娛樂的一個部門,暗地裡卻是一個特務組織。

可以想象,這個“粘杆處”的誕生背景就是“九子奪嫡”,為了掩人耳目,雍正帝為這個組織美名其曰是因為不堪知了、蜻蜓侵擾寧靜,所以派這些人為他捕蟬捉蜓,不過至於雍正要抓的是什麼蟬,要捉的是什麼蜓則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從本質上來說,“粘杆處”乾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

而至於“粘杆處”在“九子奪嫡”中給予雍正多大的幫助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是可以從雍正即位後把“粘杆處”設立為正式的內務機關,說明“粘杆處”在“九子奪嫡”中必然給予了雍正大量的協助工作,否則雍正也不會繼續讓它存在。而這所謂的“血滴子”則指的是“粘杆處”使用的某種武器,也可能是代指“粘杆處”,作為粘杆處使用的特定武器,它肯定沒有小說中形容的那樣可以取人首級千里之外。

而粘杆處在經歷雍正的經營後,已經開始擁有完備的體系,粘杆處的負責人叫做“粘杆侍衛”,一般能夠坐上這個職務的人都是深受皇帝信任,並且在早年雍正還是皇子時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才可以勝任;而底下的嘍囉被稱為“粘杆拜唐”,這些人一般都是從內務府包衣人中挑選,這個內務府包衣人就是專門服務於皇族的奴僕。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粘杆處”和“錦衣衛”一樣是服務於皇權的特務組織,而“血滴子”之所以能夠成為武俠小說中一種塑造的較為經典的武器,其實和雍正皇帝的離奇去世有關係,雍正死的十分突然,據大學士、軍機大臣張廷玉在自己的私人記錄裡說雍正帝死的時候七竅流血。但雍正帝的神秘死亡還是催生了另外一些猜測:

  1. 暗殺說:即流傳最廣的雍正是被呂四娘砍掉腦袋所死,最後雍正下葬時不得不鑄造一個金頭以示屍體完整。

  2. 丹藥中毒說:根據歷史學家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許多證據表明雍正極有可能是因為服用丹藥而死。

而隨著歷史的遠去,雍正的死也變得越來越神秘,而由他所設立的“粘杆處”本部“雍和宮”被乾隆翻修為喇嘛廟,而粘杆處的活動在乾隆年間依然進行,直至嘉慶年間才因為“和珅”一案牽連到粘杆處,於是被完全廢除。


圍爐談史


血滴子的說法最早出現於民國初期的武俠小說中,根據民國初期的武俠小說中的內容記載,血滴子是雍正時期發明的一種武器,雍正利用血滴子訓練殺手,除掉自己的政治對手。


因為民國初期的武俠小說名目眾多,關於血滴子的外形和使用方法也有多種不同的記載。一種說法稱血滴子是一種能夠合在一起使用的防身兵器,當兩把兵器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呈現一種類似於血滴的形狀,所以就被稱為血滴子。


還有一種說法稱血滴子是一種能夠在百步之內取人首級的器具。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影視劇中,血滴子的大多都是一種外形類似於鳥籠的器具,這種器具的外殼用布或者鋼鐵包裹,內藏能夠閉合的刀刃。


使用者將血滴子擲出後,套在被攻擊者的頭顱上,隨即將血滴子拉回,被攻擊者的頭顱就會被血滴子割下來,只剩下一具無頭屍體。雖然血滴子的具體形態說法不一,但是不管是哪一版本的血滴子小說,雍正皇帝都是血滴子組織的幕後主使者。

雍正皇帝統治時期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大力推行文字獄,殺害了眾多文人,因此關於雍正皇帝的傳說數不勝數。在小說中雍正皇帝專門組建了血滴子部門,並且使用血滴子屠殺了大量的正義人士。


傳說雍正皇帝的八弟九弟都是死於血滴子之下,年羹堯也是死於血滴子之下。不過這些傳說大多都沒有歷史依據,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歷史上的血滴子部門是雍正皇帝專屬的特務機構粘杆處,並非是一個暗殺組織。

粘杆處是一種類似於明朝時期錦衣衛的特務組織,負責監視朝廷百官,網羅雍正皇帝政敵的犯罪證據。


粘杆處成立於康熙年間,當時雍正皇帝府邸中的蟬比較多,雍正皇帝經常需要組織人手去捕捉府中的蟬。因為這些人使用粘杆,這次捕蟬的隊伍也就被稱為粘杆處。後來雍正皇帝招攬了大批江湖人才,蒐集競爭對手的把柄,為了掩人耳目,雍正便以粘杆處的名義管理這支特務隊伍。

在雍正皇帝繼位之前,粘杆處主要負責監視其他皇子和大臣,有時候也會刺殺一些對雍正有威脅的人。到了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粘杆處開始成為了公開的特務組織,雍正皇帝扳倒年羹堯,八阿哥和九阿哥的時候,粘竿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於粘杆處經常會殺害一些得罪雍正的人,當時的百姓都非常畏懼粘杆處,關於粘杆處的傳說也越來越多。

到了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粘杆處的控制權轉移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乾隆皇帝晚期非常信任和珅,便將粘杆處交給和珅去打理。等到乾隆皇帝去世的時候,嘉慶皇帝將和珅扳倒,同時也廢除了粘杆處。


因為粘杆處在清朝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很多人都對粘杆處不是非常熟悉,漸漸地粘杆處也就被傳成了擁有恐怖暗殺手段的血滴子組織。


歷史總探長


關於血滴子在正史當中並沒有過多記載,史學界也沒有對其進行過詳細的考證,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種說法。

血滴子是清朝時期的一個特務組織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時期,專制主義皇權達到了歷史頂峰,這主要體現在皇帝為了加強對群臣的控制而設立一系列的特務機構,這些特務機構的成員直接聽命於皇上,代替皇上監視朝廷大臣的一舉一動,類似於明朝時期的錦衣衛組織。
相傳在康熙末年所上演的九子奪嫡風波當中,當時尚是皇子的胤禛(即後來的雍正帝)也參與其中,但是由於胤禛並非長子,其政治資本也比較薄弱,所以在這場奪嫡風波中處於不利局面,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胤禛專門培養和組建了一個特務機構:“粘杆處”用以調查和收集有關其他皇子的情報信息。這個特務組織的成員均為胤禛的心腹,為其登上皇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在胤禛登上皇位之後,考慮到粘杆處的成員瞭解了太多關於他的信息,所以雍正帝索性對這一特務組織進行一次“大清洗”運動。當然,這次大清洗並非宣告解除特務組織,而是在此基礎上另外創建建了一個特務組織:“血滴子”,這個組織在新的政治形勢之下有著新的任務,即負責監視朝廷中央的一些實權大臣,以此來加強雍正帝對於群臣的控制。


相傳是一種獨門暗器

其實關於血滴子是暗器的說法一直以來都比較普遍,這是因為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經常有所涉及,比如前些年上映的電影《血滴子》,更早則可以追溯至清朝初期通俗小說當中的記載。

相傳這種暗器由雍正帝的特務機構“粘杆處”成員所特有,這種暗器形狀類似鳥籠,在內部裝有數把鋒刀,且由機關控制,其使用方法是將“血滴子”拋至目標人頭上,撥動機關再收回,便可以割下目標人的頭顱,可謂殘忍、冷血至極。當然,這種暗器也非真實存在,因為史料中並無記載,也沒有相關實物遺傳至今以作佐證。


結語:

總而言之,關於血滴子的記載由於史料空白,多見於小說或者民間傳說。這些說法也比較眾多,有特務組織說,也有暗器說以及毒藥說。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推薦觀看電影《血滴子》。

舊時樓臺月,堅持原創,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舊時樓臺月


血滴子,目前流傳在外關於血滴子的傳說大多是杜撰出來的,清末民初的社會,人們充滿了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血滴子也是其一,血滴子於是便越穿越邪,甚至到了取人首級於百里之外的程度,取人首級當然很簡單,但要是想要跨越百里距離取人首級,莫過於痴人說夢。

血滴子的名聲到了現在,早已經成為殘暴,恐怖的象徵。


要說血滴子傳說的源頭,可追溯的,已經是雍正時期的特務組織,而血滴子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卻是個未知數。

一般來講,關於血滴子的,有兩種傳聞,一種,血滴子為一特務使用的武器,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血滴子主要掌控在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粘杆處手中,形似鳥籠,內置刀刃。

血滴子的使用方法主要是至於人脖頸之上,按動機關,首級立取。

粘杆處是專門負責為雍正皇帝辦一些見不得人事情的組織。


傳說當年康熙皇帝立的太子不爭氣,多次被廢,最終東宮無望,之後就有了九子奪嫡的慘烈情形。

九子奪嫡剛開始的時候,後來的雍正皇帝因為仇敵無數,決定成立一直特務組織,一是保衛其自身的安全,二是為了排除異己。

這支特務組織因為了解了太多雍正皇帝的醜事,所以被在雍正登記不久以後,反被雍正抹殺了。

而為了取代粘杆處,雍正又成立了血滴子。

血滴子存在幾十年,雍正年間昌盛,乾隆年間以後被廢除。

這一組織為何會被廢除呢?

血滴子神秘非常,如果要舉一個跟血滴子類似的組織,那便是明朝的錦衣衛,兩者雖然職能相似,但地位卻是相差甚遠。

錦衣衛有實權,並且名聲大噪,而血滴子卻是躲在歷史陰暗處的組織,不僅不會名揚天下,反而是會遺臭萬年,甚至連史書中都找不到血滴子存在的痕跡。

血滴子是專屬於雍正皇帝一人的組織,僅對雍正皇帝負責,看起來威風凜凜,實際上卻被永遠捆在了雍正皇帝的戰船之上。



血滴子掌握了雍正皇帝太多的秘密,可以說除了雍正皇帝以外,也沒人能夠完整的掌握整個血滴子。

血滴子之所以最後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並非血滴子這一組織過時了,而是這一組織註定存在不了太久。

而血滴子這種暗器,實際上更多的是被杜撰而出的,畢竟這種武器如果真的存在,大清又何必費盡心思抵禦西洋文化,血滴子一出,整個世界都只能顫抖。


魏青衣


血滴子是清末民初小說家編出來的一種殺人武器,並不是什麼組織。

血滴子一般是一種圓形器物,內藏快刀,刀上有機關,然後以一層皮革布蒙上,外形類似於北京大爺提的鳥籠子,如果殺人時,趁對方一不注意,以血滴子套在對方頭上,按動機關,就能快速把對方脖子斬斷,正好對方人頭落在了皮革囊中,殺人者提了血滴子和割下的人頭就走。

血滴子在清朝正史和文人筆記中都沒被人提到過,倒是民國初年和清末的野史演義中提到過。

比如蔡東藩的《清史演義》,燕北老人的《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天嘏的《滿清外史》,胡蘊玉的《胤禎外傳》。

這些書一看就是野史演義小說之類,而且,也比較符合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特點,關於血滴子的描寫,幾乎如出一轍,也不知道是誰抄的誰。

反正蔡東潘的《清史演義》成書比較晚,估計她抄別人了。

例如《滿清外史》裡描述血滴子曰:

形渾圓, 似球,中藏快刀,刀之旁有機關,如彈簧式。俾邏者攜之行。 或遇有怨仇陰圖謀害者,邏者即暗以其器,罩人頭上,用機一 發,其首已斷入器內,捷飛而逸。雖大庭廣眾之間,亦倉猝不及覺也。一時鹹忌憚之,因名其器為“血滴子”。

看起來,血滴子是刺殺的利器,而且還要趁人不備方可,說起來這玩意兒殺人效率並不高,遠遠不如懷揣匕首或者其他暗器更隱蔽。

血滴子之所以讓人膽寒,還是因為它殺人比較殘忍,就是取人項上人頭,然後留下碗口大的疤。讓旁觀者看了害怕。

根據《滿清外史》所說,雍正是怎麼搞到血滴子的呢?

說雍正年輕的時候,裝成珠寶商人,遊歷江南,暗訪江湖上的奇人奇器,並將之攜帶回北京王府。

這就有點可笑了,一個皇子,王爺,沒有皇帝的准許,私自出京是大罪不說,他裝得哪門子珠寶商人啊?

所以都是演義和小說胡編亂造而已。


西堤君


血滴子在古代是一種利器,盛行於清朝年間,血滴子的使用者必須是力大無窮者,這種兵器相當於是兩個很大的“土星”造型,甩出之後扣在敵人的腦袋上,然後甩動,暗藏鋒利的刀就會出來將敵人的頭顱取下。

這種兵器非常恐怖,所以在乾隆登上大位後不久就讓種兵器禁用,而在雍正年間血滴子成為了一個恐怖的組織。

血滴子組織的成立,與九龍奪嫡脫不了干係。

雍正想要登上大位的勢力差的實在是太多了,論戰功與大阿哥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論才氣人際關係又不如老八,論兵法韜略更是不如老十四。但想要成為皇帝的第一點那就是必須要有自己的秘密組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上大位後,立刻將錦衣衛成立起來,錦衣衛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組織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組織的人有明面上的人,有暗地裡的人。

這個組織的人有的負責打探消息,也有人負責暗殺,抓捕,刺探軍情等。錦衣衛最厲害的一點就是隻聽命於皇帝,有先斬後奏的權利,但這種情況只限於有謀反的人,並且在殺死其後要拿出一定的證據,能夠先殺後報。

九龍奪嫡時雍正由於各項都不是最突出,只能被迫建立這個組織。

這個組織的人都是雍正親信的府兵,這些人被雍正請江湖高手,讓他們學會各種暗器,以及打探消息的方法。

而能夠成為血滴子一員的要求只有一個,不擇手段殺死教會自己本領的師傅,但這些江湖人都不知道這件事情,要不然還有誰會教受自己強大的武功呢?

而且這些人只能被雍正調令,不論是誰都不行,不過當時的康熙並不知道這個組織,如果知道雍正這樣做的話,皇位的歸屬者一定不會是他。

康熙最痛恨這些知道自己作息、脾氣後,開始著手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騙自己的人,大阿哥就是由於私自養內士從而遭到了皇帝的冷眼與屠刀。

不過雍正的血滴子組織十分的隱蔽,並且這些人都能夠隱忍,所以才會在個個地方都有,他的消息才會非常的靈通,康熙喜好這個自小就知道,所以安插在皇帝身邊的人只需要將皇帝接觸過哪位皇子,接著就是全程的對話全部都記錄下來,由此雍正才有機會成功上位。

簡單來說錦衣衛與血滴子不同之處就在於一個是在當上皇帝之後才成立。

一個就是做王爺的時候就已經成立,不要小看這兩者之前僅僅這一個的差距,後者完全可以用謀反的罪名來定義。

畢竟皇帝不是傻子,應允給你府兵已經足夠保證生命安全,這種職位與當初司馬懿謀反時三千死士的作用差不多,有前車之鑑,康熙怎能不知後事之師。

血滴子一直延續到了嘉慶時期,當時嘉慶廢除這個職務是不得已而為知的,誰都想要一批不怕死忠心耿耿的人,不過當時由於為了要扳倒和珅,嘉慶才廢除了這個職務。

原因是當時和珅在血滴子組織之中擔任著一個不小的職務,雖然這些人都是忠於皇帝的,但很難保證和珅私下沒有給這些人金銀。

所以嘉慶皇帝廢除了這個組織,這個組織可以說歷經三朝,但嘉慶真正有實權的時候就被廢除了。



大國布衣


血滴子乃是一種類似鳥籠的殺人暗器(另說為一種毒藥),相傳為雍正皇帝特務組織粘杆處的獨有暗器,因而也用其代指粘杆處。粘杆處原本只是專門負責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後來雍正帝招募了一群“武林高手”充入其中,從而使其變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組織。

血滴子到底是什麼?粘杆處特有的武器

關於血滴子到底是什麼東西,或者說是什麼樣的東西,根本毫無記錄可循,其大多出現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之中,乃是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暗器。但另一種說法認為,血滴子乃是一種殺人於無形的毒藥。

1、暗器說。這種說法具體源於何處,實在不太清楚,按照《清史通俗演義》等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的說法,血滴子乃是一種專門取人頭顱的暗器。從形狀上來說,有點類似於鳥籠子,主要以皮革為囊,底部則裝有鋒利的快刀,以鐵鏈遠程控制。使用時,趁人不備將其拋出,將對方頭顱罩住,機關啟動之後便可迅速將對方頭顱割下,然後用鐵鏈將血滴子收回,人頭就被收在了血滴子之內帶回,而一個大活人則瞬間變成了一具無頭屍首。

2、毒藥說。這同樣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誕生的說法,相傳其為一種內含劇毒的革囊,而這種毒藥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撒樹”的汁液煉成,一滴就足以令人渾身潰爛而死,因而稱為血滴子。使用時,只需將人裝入革囊之中,在毒藥的作用下,不一會就會將人化成一攤血水,因血水被裝在革囊之中,因而任何痕跡都不會留下,堪稱殺人於無形。

雖然關於血滴子的形制目前無法確定,但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血滴子都是專屬於粘杆處特有的武器,因而通常也用血滴子作為雍正時期特務機構粘杆處的代稱。

粘杆處的前世今生

顧名思義,“粘杆處”乃是一個專門負責粘蟬、捉蜻蜒、釣魚的部門,在雍正還是皇子時,因其府邸中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便常常有鳴蟬聒噪,於是胤禛便專門選了一些僕人,成立了一個負責操杆捕蟬的部門,這便是早期的粘杆處。

然而,康熙執政晚期,由於皇儲爭奪日益白熱化,雍正便招募了一些武林高手充入粘杆處,負責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於是那個專門負責捕蟬的“粘杆處”,便逐漸變成了一個特務部門。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順利推行改革,鞏固皇位,“粘杆處”不僅沒有撤銷,反而成為了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組織。

“粘杆處”的頭領被稱為“粘杆侍衛”,通常由功勳卓著的大特務擔任,他們大多為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則名為“粘杆拜唐”,由一些忠誠度極為可靠的內務府包衣充任,雖然沒有品級,薪水不高,但每天都跟隨在雍正左右。

“粘杆處”雖然屬於內務府系統,但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作為一個特務衙署,為了避免秘密外洩,於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下旨將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成為了普通人難以接近的禁地。

雍正去世後,乾隆繼續利用"粘杆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嘉慶誅殺和珅,牽連清洗"粘杆處","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

與明朝廠衛制度不同的是,關於粘杆處的記載實在太少,只有《和珅列傳》等少數資料中有記載,關於這個組織的細節已經很難考證,大多來源於民間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