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設置的“血滴子”特務機構真的在雍親王府嗎?

我是景大王


“血滴子”是什麼呢?在描寫雍正年間的故事、小說、電影中,我們見識到了“血滴子”的厲害。它不僅是一個組織,也是一種武器。傳說在這個神秘組織“血滴子”裡,全是奇人異士,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武功高強,飛簷走壁。而且手中還有特殊武器“血滴子”。這個武器特殊在哪呢?

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

這簡直就是是古代版的“狙擊步槍”,百步以外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著實令人聞風喪膽,毛骨悚然。

那麼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血滴子的原型其實是雍正的特務組織粘杆處。粘杆處成立於清朝初期,本來只是個閒散組織,專門負責幫皇親貴胄捕蟬、釣魚、捉蜻蜓等等。到了雍正繼位後,鑑於朝廷黨羽眾多,人心不穩。為了偵查情報,處置不法,於是雍正便在內務府下,設“粘杆處”機關。

粘杆處的上級是內務府,但是總部卻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雍正將潛邸雍親王府改名雍和宮。雍和宮是皇帝的行宮,卻仍然用的是綠色的琉璃瓦覆蓋其頂。這裡實際上就是粘杆處的總部,據說這裡曾經秘道無數,大內密探穿梭來往,十分繁忙。

雍和宮總部由皇帝直接指揮,皇帝發佈任務,值班人員迅速聯繫雍和宮總部,總部再派人執行。到了乾隆年間,“粘杆處”仍在活動,直到嘉慶上臺後,和珅倒臺,牽連了大批粘杆處人員,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停息 ,粘杆處也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雍和宮的秘道呢,現在也不復存在了。

至於血滴子,很早就有所流傳,因為雍正皇帝得罪的人實在太多,關於他的野史傳說,在他在位時就沸沸揚揚,更何況他故去後呢。不得不說,雍正實在是一位話題性很強的帝王。



風雪夢不逝


據說雍正的八弟和九弟就是被這個所謂的“血滴子”特務機構所殺,很多人眼裡“血滴子”只是一個暗器,可以取人首級於無形,而雍正的“血滴子”特務機構只是民間對“粘杆處”的俗稱,是雍正皇帝一手創立的,屬於清朝的特務機關,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早在雍正還沒上位之前就已經建立,直到乾隆後期被廢除。

這個血滴子,也就是粘杆處(以下稱粘杆處),的確設立在雍親王府中,而這裡也是總部,此外還有一個分部,設在紫禁城內御花園堆秀山的"御景亭",那麼這個民間俗稱的粘杆處又是幹嘛的?

雍正之所以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勝出,除了雍正本身具有的政治手腕和城府,粘杆處的貢獻是極大的,粘杆處說是血滴子,其實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但是殺人於無形,比血滴子更加可怕。

顧名思義,粘杆處就是一個專門負責捕捉蜻蜓、釣魚的服務組織,據說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每逢夏天,雍正就喜歡叫下人操杆捕蟬,康熙四十八年,雍正晉升到了雍親王,皇子之間的爭奪越來與激烈。

然而雍正表面上看起來與世無爭,鎮定自若,實則早已通過組建的粘杆處四處打探消息,招募江湖上的能人異士,他們的職責就是剷除對雍正有威脅的人,因為粘杆處的積極行動,雍正最後登上了皇位。

隨後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並將粘杆處設立在內務府,讓功勳卓著的大特務擔任,這些人的俸祿雖然不高,但是常年跟隨在雍正左右,都是為雍正服務的機關組織,這些人都是情報收集者,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們,然而他們卻非常自豪,事無鉅細,上到軍國重物,下到生活瑣碎之事,他們都可以調查。

雍正利用粘杆處掌握朝中官員的一舉一動,還可以用作對官員的任用和免職,如果哪個官員敷衍了事,哪個官員認真負責,雍正全都一清二楚,從粘杆處的記載來看,雍正時期,粘杆處的耳目遍佈全國各地,他們有以奏摺制度為依託的明線,也有以特工組織為依託的暗線,他們看似毫無章法卻又非常制度化。

那麼雍正為何要建立這樣一支類似血滴子特務機構一般的粘杆處?

首先:為自己服務,雍正想要在九子奪嫡中上位,就需要不露聲色,但是又必須瞭解外面的一切事情動態,而這些特務機構人員也都以加入粘杆處為榮。

其次:政治形勢所迫,逼不得已,康熙時期,儲位之爭太過於兇猛,雍正必須要了解民間動向,還要知道這些官員的思想和行為。

最後:集中權力的需要,其實很多朝代都有類似的特務機構,但都是為了鞏固皇帝的權力而設。


羽評郡主


是的。

不過不叫血滴子,那叫粘杆處。

血滴子是小說家言,粘杆處才是真正的名字。

雍正才不會傻到叫血滴子這麼直白的名字,讓人一聽就是恐怖組織。

叫粘杆處就好聽多了,聽起來就跟捉拿蒼蠅蜻蜓蟬一樣昆蟲的小部門,避人耳目,而且還把政敵比作昆蟲。

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他的府邸中由於樹木多,夏天的時候蟬鳴不止。

他覺得吵鬧。

他就讓家丁拿著粘杆四處捕捉鳴蟬。

估計後來他組織自己的特務班底,就隨手用了這個名字。

等他當上了皇帝,就在內務府設立了這個機構,頭領就叫“粘杆侍衛”下面的人叫”粘杆拜唐”。

這個部門並沒有跟他一起遷入紫禁城,還是留在雍親王府。

雍正三年,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

按說改為宮,就該跟紫禁城一樣用黃色琉璃瓦,但是並沒有,還是用綠色琉璃瓦。

有人就猜測改成宮只是為了掩人耳目,讓粘杆處更好活動。

甚至有人說這裡有一條密道,可以直通紫禁城。

密道就在御花園堆秀山。

山上的御景亭是他們站崗放哨的地方。

皇帝就從這條密道給粘杆處下達命令,粘杆處也通過這條密道向雍正彙報工作。


錦翼


雍親王府位於雍和宮大街路東,是雍正皇帝還是皇太子的時候修建的王府。庸親王府在明代是太監的官房,雍正帝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后,便將此處修建為自己的王府。雍正為何能夠登上皇位,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據說,除了他富有心計外,還得力於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這個組織史稱“粘杆處”,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血滴子”。

“血滴子”機構,在雍正被封為親王后便成立了,其總部就設立在雍親王府中。康熙晚年,其眾多皇子對皇位的爭奪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而雍正表面上看起來與世無爭,實際上暗地裡利用“血滴子”機構,大肆收集有利於自己的情報,還利用這個機構迫害哪些對自己不利的人。

雍正帝入駐紫禁城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打擊那些反對自己的人,再次啟用了“血滴子”機構。“血滴子”機構雖然直接聽命於雍正帝,但總部並沒有從雍親王府搬到紫禁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正帝將王府改為行宮,並賜名雍和宮。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

據說,“血滴子”機構在紫禁城內還設有一個分部。機構的特務無處不在,他們日夜監視朝中大臣的一舉一動。如有任何不利於雍正帝的言語或行動,都會第一時間傳到雍正帝那。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血滴子”機構監視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血滴子”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北京晨報


血滴子存在不存在不知道,清代有上虞備處也叫粘杆處,只聽命於皇帝!負責皇帝出行起居排除障礙和危險!比如皇帝睡覺驅趕飛鳥粘下鳴蟬,皇帝出行遊園驅趕蜜蜂毒蟲!所以他們上樹翻牆下水功夫不差,使用彈弓粘網風槍魚叉的能耐也出色!雍正皇帝嚴苛治下把皇權發揮到了極致,不可能用暗殺刺殺手段,但監視臥底的事是有的情報機構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