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还是,培养人


培养人才,还是,培养人

“N号房间”案件有了一个正向的进展,韩国警方公布了主犯赵主彬的个人信息。一公布出来,那真是千夫所指。我也去看了一眼主犯的资料,与我们通常认知里的罪犯不太一样,赵主彬是一个大学霸,在大学里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据知情人士介绍,他平日里也是一个安静文艺的乖孩子,还喜欢下围棋,只是和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这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他所做的事和他之前的履历以及平日里的表现是不符的。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成绩好、乖巧温顺就是一个好孩子的典型表现,哪怕有一点性格上的缺陷,但瑕不掩瑜,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可以盖过一切。

相应的,我们,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家长,在夸人的时候,所用的最高规格便是:“这孩子是个人才!”

成为一名人才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氛围里太重要了,它意味着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并且能够发挥出来有所贡献。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造成为机器一般能够持续输出的人才,是让你成为这种人或者那种人,而不是让你成为人。

纽曼曾经在《大学的理念》里说过:大学教育的理念不是把人培养成为具体领域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成人。

要我说,其实不止大学,任何教育阶段,施教者都应该意识到培养人和培养人才的区别,并且坚定不移的以前者作为整个成长规划的根基。

什么是培养人,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想做些删减,志于道和游于艺可以不必要,但据于德和依于仁是一定要的。人活在世,必须要约束于外界的道德规范,在基本的框架之内行事。另外,在硬性的要求之上个人还得自我发展出内心的善良与爱,对世界的理解和包容。

这是两个基本的要素,如果在这两点之上,还能有远大的抱负,还能有精湛的技艺,那就更好了。

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把这些忽略了,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对人的技艺的锻炼,我们依据能力的大小划分等级,所以也就有了“人力资源”这样的词汇。在现代的职业市场中,人是一种可以被改造、被利用、被弃置的资源。

或许这不是社会突如其来的残酷,而是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认知塑造。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工业化的教育沼泽里,被磨炼成了强健的战士,虽然头脑是发达的,但是心灵却是困乏空虚萎缩的。

在他们的眼里,生活是条永无止境的跑道,人生下来就被自动投入到这条跑道上,你要不停地跑,不停地学习如何赶超别人。可是偏偏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要跑,也没有人会提醒你看看沿途的风景。

只是埋头跑的坏处在于,你在拥有了纯熟技艺和处世能力的同时,却没有获得控制这些东西的本领。当你的技能不受心灵控制,只是外在于你的盔甲和武器,那你就有可能拿你的技能去祸害社会。

比如那位捅人的药家鑫,一个学音乐的孩子,为何会有这么残忍的表现?说白了,音乐并不是他身心的一部分,音乐只是他在这个冷漠的世界用已对抗的手段和工具。周围的人从来没有告诉他这一点,他们只想看到一位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不想看到一位用音乐装点生活、充实内心的真正的人。

想必在关押中的赵主彬此时此刻心里会有怨恨,怨恨这个世界只交了他怎么考好大学,怎么拿奖学金,却没有告诉他善良是什么,尊重是什么。但他或许也没有怨恨,因为心灵早就麻木了。赵主彬不是个例,只是一套模式下生产出的其中一个。

最后,想再说明一下。社会的运转确实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撑,需要不同工种的通接和配合。但是别忘了,社会运转的真正源动力,不是技术,而是人本身,是属于人的情感和信仰,是这些情感、信仰的彼此互动。

培养人是首位的,培养人才是次位的。教育是一块姹紫嫣红的园地,不是一条哗啦哗啦的流水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