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王子 (Charles Edward Stuart )

威廉·莫斯曼(William Mosman)創作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全稱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Charles Edward Stuart),也被稱為“年輕的偽裝者”(the Young Pretender)和“年輕的騎士”(the Young Chevalier),斯圖爾特(Stuart)在1766年成為英國王位,稱“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Bonnie Prince Charlie's Silver Travel Cutlery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s)的銀旅行餐具

這套精美的旅行餐具和兩個燒杯是愛丁堡金匠埃比尼澤·奧利潘特(Ebenezer Oliphant)在1740-41年間製作的,可能是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Charles Edward Stuart)王子的21歲生日禮物。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Silver travelling canteen of Prince Charles Edward Stuart c. 1740

(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王子的銀色旅行餐具 c 1740(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衛兵進軍芬奇利(The March of the Guards to Finchley)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向芬奇利進軍

衛兵進軍芬奇利的行軍,也稱為衛兵進軍或芬芳的行軍,是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於1750年在畫布上作的油畫,由芬奇利(Finchley)博物館擁有並在展覽中展出。 霍加斯(Hogarth)以諷刺作品而聞名,據說《衛兵進軍芬奇利》充分體現了這種諷刺感。 霍加斯本人稱其為“沉浸在幽默中”(steeped in humour)。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因在1745年的崛起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廣為人知。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Silver travelling canteen of Prince Charles Edward Stuart c. 1740 (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

1745年8月,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登陸蘇格蘭,試圖將流亡的天主教斯圖亞特王朝恢復。

他的軍隊迅速抵達德比,一個距離倫敦只有100多英里的地方。那是他們的高潮點。後來,他們被迫退回了蘇格蘭。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邦妮王子查理的旅行餐具開放顯示

1746年4月16日,最後一名鐵桿高地人被卡洛登的坎伯蘭公爵軍隊災難性地擊敗了。坎伯蘭雖然仍然是蘇格蘭民族主義者眼中的“卡洛登的屠夫”,但是在荷加斯的歷史繪畫中,他正在慶祝,民謠歌曲迴盪在那。隨著中部地區的叛亂分子,精銳的格林納迪爾團隊穿戴著尖尖的帽子前往芬奇利。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旅行餐具和兩杯酒杯是由愛丁堡金匠Ebenezer Oliphant製作

在1745年,芬奇利仍然是倫敦以北的一個村莊公 ,正在為激戰做準備。當他們出發時,淚流滿面的女人們從托特納姆法院路(今天的大學學院醫院所在地)頂層的一幢高樓的窗戶上揮舞著手帕。

這是一個妓院,這些人則是18世紀倫敦的性工作者。一名士兵在刺刀上給他的情婦發了一封情書。

在最右邊的窗口的大紅色人物是“媽媽”道格拉斯,是喬治時期倫敦最臭名昭著的女士之一。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邦妮王子查理的旅行餐具細節顯示

跑題了,本來是討論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畫風一轉,談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油畫了,言歸正傳。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s)的銀旅行餐具 目前收藏於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Scotland)。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成立於2006年,位於蘇格蘭愛丁堡(Scotland in Edinburgh)。由新的蘇格蘭博物館合併而成,其中包括與蘇格蘭古物,文化和歷史有關的收藏;相鄰的皇家蘇格蘭博物館(Royal Scottish Museum)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在內的收藏 歷史和世界文化。 兩棟相連的建築物在錢伯斯街上彼此相鄰,與愛丁堡市中心的喬治四世橋相交。


邦妮王子查理(Bonnie Prince Charlie)銀旅行餐具

Bonnie Prince Charlie Gallery – Derby Museums

蘇格蘭邦妮·王子(Charles Edward Stuart)的小傳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Charles Edward Stuart),也被稱為年輕的假扮者和邦妮·查理王子(Bonnie Prince Charlie),是18世紀英國王位的主張者和繼承人。 1745年,他率領天主教君主的雅各布派(the Jacobites)教徒在蘇格蘭和英格蘭進行了一系列勝利,企圖奪回王冠,最初因1746年4月16日在庫洛登沼地(Culloden Moor)的失敗而被人們銘記。 在庫洛登(Culloden)戰役後,查爾斯(Charles)從蘇格蘭逃走,這使雅各布派(Jacobite)事業在18世紀蘇格蘭高地陷入極端困境,這也是終止了雅各布派的原因之一。

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Charles Edward Stuart)於1720年12月31日出生於羅馬,他的父親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爾特(James Francis Edward Stuart)於1689年逃離倫敦,把嬰兒時代的邦妮

王子(Bonnie Prince) 被帶到羅馬。

查爾斯邦妮王子(Bonnie Prince Charles)從小就具有超凡的魅力和善於交際,這些特徵後來會彌補他在戰鬥中缺乏技巧的不足。作為皇室繼承人,他享有特權和受過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藝術方面。他說多種語言,包括蓋爾語,足以讓蘇格蘭人理解,據說他演奏風笛。他面無表情,可能是雙性戀,這一特性為他贏得了“邦妮·王子”的綽號。

作為大不列顛王位的繼承人,查爾斯長大後就相信自己享有絕對君主專制的神聖權利。登上蘇格蘭,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王位是他一生的目的,正是這種信念最終導致了所謂的年輕假扮者的失敗,因為他在保衛愛丁堡後想奪取倫敦的願望耗盡了他不斷減少的部隊和補給在1745年的冬天。

為了奪回王位,詹姆斯和查爾斯需要一個強大盟友的支持。在路易十四於1715年去世後,法國撤銷了對雅各布派的支持,但在1744年,隨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在整個非洲大陸發動,詹姆斯設法從法國獲得資金,士兵和船隻進軍蘇格蘭。同時,年邁的詹姆斯任命了23歲的查爾斯·王子(Charles Prince Regent),要求他奪回桂冠。

1744年2月,查爾斯和他的法國公司駛向敦刻爾克(Dunkirk),但船隊在出發後不久就被風暴摧毀。路易十五拒絕將正在進行的奧地利繼承戰爭中的任何更多精力轉移到雅各布派的事業上,因此年輕的偽裝者典當了著名的索比斯卡紅寶石來資助兩艘載人船,其中一艘被一艘等待英國戰艦立即退役。查爾斯並沒有氣餒,繼續前進,於1745年7月第一次踏入蘇格蘭。

8月份在格倫芬南(Glenfinnan)為邦妮·王子(Bonnie Prince)提出了組建軍隊標準,該標準主要由貧困的蘇格蘭人和愛爾蘭農民,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組成。軍隊在秋天進軍南部,並於9月初佔領了愛丁堡。對於查爾斯來說,等待在愛丁堡大陸上正在進行的戰爭是明智之舉,此舉會使漢諾威軍隊精疲力盡。取而代之的是,出於渴望在倫敦獲得王位的渴望,查爾斯將其軍隊進軍英格蘭,與德比一樣近,然後被迫撤退。雅各布派教徒向北退縮,一直到查爾斯最重要的土地高地首都因弗內斯。

政府部隊緊隨其後,一場血腥的戰鬥正在迅速接近。 1746年4月15日晚上,雅各布派徒嘗試突襲,但他們迷失在沼澤和黑暗中,使這次嘗試慘敗。第二天早晨太陽昇起時,查爾斯命令他的睡眠不足,捱餓的雅各布派軍隊準備在平坦,泥濘的庫洛登沼澤上戰鬥。

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漢諾威軍隊消滅了雅各布派,查爾斯無處可尋。年輕人的眼淚含淚地逃離了戰場。

查爾斯在隨後的幾個月裡一直躲藏。他結識了弗洛拉·麥克唐納(Flora MacDonald),後者假扮成她的女僕“貝蒂·伯克(Betty Burke)”,然後安全地將他偷運到斯凱島。最終,他再次越過大陸,在前往該大陸的途中捕獲了法國船隻。 1746年9月,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Charles Edward Stuart)最後一次離開蘇格蘭。

在尋求雅各布派的支持幾年後,查爾斯回到羅馬,指責他的高級指揮官在庫洛登的損失。 他陷入了醉酒狀態,並在1772年與斯托爾貝格的路易絲公主結婚, 兩人沒有孩子,查爾斯沒有繼承人,儘管他確實有一個私生女,夏洛特。 查爾斯於1788年在夏洛特的懷抱中去世。

在卡洛登(Culloden)的遺蹟中,雅各布蒂森(Jacobitism)籠罩在神話中,多年來,邦妮親王(Bonnie Prince)成為了英勇卻註定要消亡的事業的象徵,而不是放棄了他的軍隊的特權,不熟練的王子。 實際上,至少部分是年輕假裝者的不耐煩和無禮使他喪失了王位並永久結束了雅各布派的事業。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atching.

非常感謝您的收看。

華登(wald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