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為什麼你家從前可愛聽話的小傢伙變得如此“執拗”?


到底為什麼你家從前可愛聽話的小傢伙變得如此“執拗”?

到底為什麼小朋友總亂扔東西,撿起來又繼續扔⁉️

到底為什麼小朋友偏偏喜歡跟大人對著幹⁉️

到底為什麼小朋友變得愛發脾氣/打人罵人/不滿足就大聲哭鬧⁉️

到底為什麼從前可愛聽話的小傢伙變得如此“執拗”⁉️

以下分享自中國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劉薇老師講授的微課——《與執拗小孩的相處之道》,為了讓大家有更直觀的理解,以下以劉薇老師授課形式展現。

大家好,我是劉薇,今天我要跟大家來聊一聊兒童執拗是為什麼?我們要如何跟執拗的小朋友相處?談到兒童的執拗,其實會涉及到兒童的三個成長階段。第一個是秩序感的建立,第二個是自我意識的建立,第三個是審美的建立。

在這些過程裡,小朋友的行為會讓家長覺得不可理解。或者有些家長當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的時候呢,就怒髮衝冠,壓不住自己的暴脾氣。各位家長呢,還會非常的焦慮,覺得我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小孩子。而且家長會聯想到說,如果我不嚴加管教,長大了可怎麼辦呢?其實當家長有很多這樣的情緒的時候呢,就說明我們對孩子還不是特別瞭解。很多成年人呢,都會把"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這句話掛在嘴上。但是事實上他們對"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這句話理解是比較表面的。他只是認為說我們的孩子比我們小,所以我們蹲下來去看這個世界,我們就可以理解孩子了。以前有一個心靈雞湯的,也是這樣說的。就是你在這個高矮不同的這個角度去看世界,是不一樣的。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比較片面。我這裡要講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但是這個角度不是剛才我們說到的高矮的角度,是要理解兒童在某個年齡段他的身心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階段。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將來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做準備的,他有朝一日成為成人的路上,他不是一個縮小的成人。所以我希望成人都要從過程的角度來理解您現在所面對的兒童的行為,這個行為是成長過程當中的必經過程,而不是就此成為了結果。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為什麼會執拗?就要先從兒童秩序感的建立過程談起。所謂秩序,如果放大了,說就是天道,宇宙下的萬事萬物都有自身的秩序或者規律。如春播夏種,秋收冬藏。如果一輩子,天道遲早會受到懲罰。秩序往小的說,生命體自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各個小系統獨立又協同工作,彼此牽制又互相支持。認識的過程也是以邏輯的秩序表現的。孩子認知是不可逆的,比如說要先學會配對才能明白對應,通過比較最後才是分類。當我們能夠理解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內在及外在都是一份秩序,那麼我們也可以理解,兒童的心理也是以規律的秩序來顯現的。兒童雖然小,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內在的秩序。早期對於這種內在秩序的認可和尊重,會為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秩序感,會使行為成為了可能,會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內在和諧的人。否則的話,當他長大成人,每天都會活在糾結裡,那將很難活潑、和諧或者不遵守規則,或者人云亦云。

所以對於兒童的心理來說,秩序感的建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兒童秩序的建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兒童的表現就是會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那麼秩序一旦恢復,兒童的就會安靜下來。這個偏向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有些比較年齡小的孩子呢,甚至還不會表達,不會說話,她就會莫名其妙的哭。很多的家長就會說,哎呀,我怎麼總是找不到原因?後來發現,原來是家裡的某個東西換了位置。然後把這些東西放回原位,我們的孩子就好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還是為什麼?僅僅是因為把東西換了一個位置,他就會哭鬧呢。秩序包括內在的秩序和外在的秩序。兒童的內在秩序我們無法改變,它就像是生命需要成長一樣,是自然法則的一個部分。兒童的外在秩序,比如物質環境的秩序、人文環境的秩序、心理環境的秩序。我們可以讓之與內在秩序配對,如果不配對,而對於兒童來說,就會產生不安全感,思維混亂、感覺混亂、情緒的混亂、心理的混亂,兒童就會將精力轉移到無秩序環境的抗爭當中,所以他就會哭鬧。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認為我為什麼要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呢。家長有這種想法呢,也可以理解,因為有家長跟我溝通過說。將來世界到處都在變化了,難道我的孩子不是要適應嗎?這麼小小的年紀適應能力就這麼差,他將來長大了,到了社會上,那不適應社會怎麼辦?一個我的傢俱換了位置他就會哭,那麼將來他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他該怎麼辦呢?那其實家長的這個擔心都是不必要的。有些家長還會跟我說,我就是要讓我的孩子去適應這個變化,然後讓他去哭吧,哭累了,他就不哭了,然後慢慢兒他就接受了。其實這是我們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內在秩序的一個過程,要先建立秩序,才能打破秩序,他也能接受。所以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當他在這樣的一個熟悉的環境當中生活習慣了以後所有的一切,就是他的外部世界在他的內在已建立了一個秩序。但是,當這個外部世界和他內在世界建立的這個秩序不一樣的時候。它就會非常的焦慮,所以他就會哭鬧。所以我們在這個年齡段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內在秩序。因為當你尊重了他的內在秩序,隨著他的長大,這個秩序打破了,他也可以接受,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安全感,已經擁有了秩序感。

第二個階段是我們的孩子為了秩序,而對世界說不的階段,也是我們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的階段。我們的孩子一出生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和媽媽和這個世界是一體的。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就開始有了兩次分離,先是與媽媽的分離,再是與周圍環境的分離。當孩子在10-15個月時,這是他和媽媽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期,在這個之前,孩子一直以為自己和媽媽其實是一體的。但經歷的這個分離焦慮期以後,他開始知道了,原來他和媽媽是分離的。媽媽是可以離開的,而且離開之後還是可以回來的。在這之前,雖然我們的孩子從母體裡生出來,他已經跟我們斷了臍帶,但是他的內在還是認為他和媽媽只是身體當中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媽媽是我的胳膊,我是媽媽的一條腿。那這個胳膊和腿怎麼能夠分開呢?他是理解不了的,所以分開的時候,他就會非常非常的焦慮。但是如果我們安全感給的夠,大概在孩子兩歲半到三歲的時候,那麼他就開始慢慢的懂得,自己其實和媽媽是可以分離的。

接著就進入了孩子自我內在最嚴重的一次,自我為中心的時期,因為他看到了他自己。孩子“自我”的內在就是成長的過程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幼兒用"打"來表示他的不同意,剛才我們為什麼會說孩子要對世界說"不"來維持他的自我意識呢?它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先說他會用"打"來表達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這裡打的含義其實是排除不同意,不喜歡的意思,和我們成人理解的打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當你面對一兩歲小朋友去打別人的時候,我們成人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他有暴力行為,事實上,他是在表示拒絕。大多數兒童這一時期的心理語言,它是用打來表示不願意。那當我們面對孩子在這個過程時,我們其實就是要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想要的話,你可以拒絕,可以搖頭,如果你不想讓別人動你的東西,你可以把東西拿起來。但是你不可以去打別人,你不可以去推別人,要告訴他,當你不想同意的時候,你可以怎麼做?而不是告訴孩子,你不應該怎麼做。

這個時期孩子很快就會過去,接踵而來的是不和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大概是從孩子兩歲上下開始的。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什麼都是不,就是不要做與不做,要與不要,都是不,在意識上通過語言表達最早的分離概念。那麼,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因為他在這樣持續的發展和深入不斷的重複不要的過程當中,他會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快樂。所以你會看到,當這個孩子看到因為他說不而父母感到非常氣憤的時候,他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害怕,反而你會看到他的快樂。對於他來說,他發現我用不其實是可以操縱大人的情緒的,這件事兒實在是太好玩兒了,而且我發現原來我也可以拒絕別人。所以他就會不斷的用這種方法來體會他和別人分離的快樂。所以在這個時期呢,以前我也跟很多的媽媽講過,說孩子說不他不是為了拒絕某件事兒,他就是為了說不說完不以後,他的那種快樂是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我們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如果他說不。比如說你說寶貝兒,咱們現在要吃飯了,他說不。那很多家長就開始給他講道理,對吧,現在已經12點了,你難道不餓嗎?那你一定要吃飯,不吃飯怎麼能夠長大了?我們就給他講很多的道理,我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到最後孩子還會抬頭跟你說,我不要。所以有些家長都快崩潰了,那在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你要知道她拒絕的不是吃飯,而只是為了說不。所以你就面對他,很平靜的說,原來你不想吃飯。好吧,那媽媽先去吃,一會兒你餓了你就過來。不出三分鐘,孩子自己就過來了,因為他並不是不餓。

接下來就進入了孩子自我形成的過程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就是佔有。孩子先是從佔有可以觸摸到的物體開始的,也就是說先是從佔有食物開始的。我們的孩子是如何感覺到我的呢?他是從感覺我的東西開始的,然後再一步一步建構從具體的我的東西,到意識到我自己這個人的存在,最後再到一個完全的精神上的自我的認識。所以這個時期孩子佔有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佔有物背後的自我概念的認識,他的目的是這個含義,而不是為了獲得佔有物本身。即感受到這個東西是我的,而不是別人的。在孩子佔有的時期,是對媽媽很大的考驗時期。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常常被我們的家長誤認為是很自私的,而且被認為因為這樣做,可能長大後他也會這樣做,而變得家長把這個問題擴大化。同時,管教起來也非常的嚴格。那麼對於我們的家長來說,他覺得我們的孩子在別人面前堅持自己的東西,絕不分享,是很丟人的。但是跟你家長如果屬於我們孩子的物品,總是不被我們家長尊重或者不被別的小朋友所尊重的話,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將注意力真正的放在了獲得物體本身上。就是真正的意義上的我們所說的佔有了。孩子在佔有這個時期本來是為了佔有一個物品來去體驗我和世界是可以分開的。那這個世界的這個東西是隸屬於我的,和外界的東西是可以分開的,但是因為我們不斷的在強調,或者是我們不斷的去踩孩子的這個界限,不斷的讓他把東西跟別的小朋友一塊兒去分享。或者當他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又強迫他的話。那麼,佔有也就成為了孩子的一種心理障礙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兒童的即便。所以各位家長,孩子的自我和我們成人所說的自私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損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的利益。自我其實是指我們一個人可以按照自我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來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我們並沒有損害他人的利益。一個孩子在零到六歲,有的孩子一直會持續到12歲,他幾乎將她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當中,這個時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就永遠無法在內在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當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他就真的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的分離的機會和界限。在我們成人社會當中,有許多的糾葛就是因為沒有這種界限造成的。沒有自我的人,他自己是沒有界限的,所以也不會尊重別人的界線。無度的人,他在踩踏別人的界限,或者是踩踏別人的底線,他還不自知,造成了關係的緊張和不和諧,沒有自我的人,也是沒有辦法有自己意見的人。所以當他長大以後,有人誘惑他,做他自己認為不能做的事情的時候,比如偷東西打架,他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並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旁邊的小朋友告訴她說,如果你不參與,就表明你不夠勇敢,那麼,如果沒有自我的孩子就會聽信別人的話而成為從犯。但是有自我的孩子就會知道他去不去,與他勇不勇敢,沒有關係,他不是活在別人嘴裡的,他也就不會輕易地去服從別人。所以說,沒有自我,不能歸屬於自己,他就必歸屬於別人。

第三個階段是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這個執拗表現在,一切都要重新來過,一切都要按照以前的做法再來一遍。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的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或者是胡鬧。孩子在這一時期常常很難以變通,有的時候會到了難以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知道孩子的內在這樣做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確切地知道,孩子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的時候,就會嚴格的去執行它。比如有的孩子看光碟的時候不能被打斷。如果被打斷了,一定要從頭來過,重新再來。重新到什麼程度?甚至要把這個光盤重新拿出來放回盒子裡。再把盒子打開,把光盤拿起來,再放進去。要重新來過。比如客人來訪的時候,他聽到門鈴聲,必須是孩子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他就會哭著要求客人先出去。不是說我現在重新來給大家去開門,不是這樣的,他甚至會要求客人你要先出去。然後呢,我們把門關上,重新按門鈴,我重新來開,然後你再進來。也就是說,從頭再來一次。有的孩子剝糖的時候要自己剝,如果大人把糖紙撕開了,孩子會很憤怒的把它扔掉,並且要求重來一顆自己來剝。所以,當孩子在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我們父母最為苦惱的時期,大概這個時期是在孩子兩三歲左右。因為執拗的要求是具有不可逆的,會讓大人感到非常的無奈。一切的事物,如果不按原來的順序走的話,就必須要重來。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孩子的這種執拗,總覺得如果什麼都按照他的要求來做。將來豈不是會養成一個恣意妄為的人。但其實這個邏輯正好是相反的。如果在我們孩子的兒童期,成人不能保證兒童順利度過秩序的這個階段,兒童必然會受挫。隨著孩子的長大,反而會變成一個執拗的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碰南牆不回頭的人。所以在這個階段,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是首要的,我們首先是要理解,然後是要變通。主要做的就是一成人要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因為無序產生的憤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孩子自然就會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三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把這件事兒從頭來做一遍,讓孩子迴歸它內在的有序。當我們成人願意尊重孩子的內在秩序,並且願意和他一起去打造這個秩序的時候。那麼孩子慢慢地就會自主的去維護他。也就是我們說的,從具體的生活秩序慢慢延伸到了心理秩序,延伸到了對規則的要求。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人人都要遵守。比如我們教給孩子,垃圾必須要扔到垃圾桶,我這樣做人人都要這樣做。如果成人沒有這樣做。孩子會非常的困惑,或者他會跑過去跟這個叔叔說,叔叔,你能不能把這個垃圾撿起來。扔到前面的垃圾桶或者孩子自己去把這個垃圾撿起來。當他看到垃圾桶的時候,再把它扔進去,這是我們孩子在自主的維護他內在的秩序。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孩子對秩序的追求會逐漸上升對審美的追求,進入到他對世界完美的追求上,兒童就開始可以敏銳地感知環境和周圍氛圍的變化了。這個時期的到來,我們的家長也會很難的理解。會認為孩子自私又貪婪,會誤解孩子,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家長也一定要清楚。我先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我記得有一年,我們去美國的夏威夷,我們全家在路邊散步,看到路邊有一個賣棒冰的。我們當時就在想說,咱們要不要嚐嚐美國的棒冰是什麼味兒的,於是呢,花了六塊美金買了一根兒。我要強調這個的話,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棒冰真的很貴。我們花六塊美金買了這個棒冰以後就把它給了我兒子。那麼壯壯呢,就很興奮的去舔著這個棒冰。這時呢他的爸爸說,讓爸爸也嘗一嘗美國的棒冰是什麼味道的,所以。他就從左手裡面拿過這個棒冰,咬了一口,再把它還給壯壯。這下可壞了,壯壯看到棒冰被咬了一口,他就怎麼也不肯吃了,而且還大哭說被咬了,怎麼辦呀?怎麼辦呀?再買一個新的。爸爸最後也非常的生氣,認為說這樣的孩子長大了還了得,這麼貴的棒冰,爸爸只是咬了一口,要嘗一嘗,你作為一個孩子來說,讓爸爸來嘗一口你就不行了,你還非要再花六塊美金,再買一個新的。爸爸不理解,爸爸還說,如果是貧窮的,窮苦家的孩子,都未必能吃到這樣的棒冰,給你吃,你還這麼挑剔,這是什麼孩子?這件事兒大概發生在壯壯四歲左右的時候,那麼很多大人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我這個是成人在看世界的態度,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其實對世界的認識是不同的。成人會認為,說我們的大人吃不了,那麼我幫你掰一塊兒,我是為了怕你吃不了,或者是讓我也來先嚐一嘗,我先咬一口。但是在我們孩子的世界裡,孩子會發現一個巨大的秘密,就是完整的東西才是完美的。這一個幼兒來說,她會認為一個完整的棒冰叫做棒冰,一個完整的蘋果才叫蘋果。如果承認咬了一口或切了一半兒,就不完美了。這個對於一個物體宏觀的審美,在這個時候就悄悄的走入了。我們人類早期的感覺和思維當中,最早孩子透過吃開始審美,因為吃維繫著孩子的生命。蘋果是不是光潔是不是紅潤?孩子能夠迅速從盤子當中找到最好的那一個。假如有一個斑點,那麼這個蘋果就不能走入孩子的世界,也絕不會被我們孩子吃掉,因為他認為這並不完美。對一個孩子來說,吃掉那個蘋果等於把那個不完美吃進了身體裡。這對完美的要求會使得我們的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拿完美的東西,而不是斷的掰開的。這個之後,孩子的審美的注意就會放在它所使用的東西上。比如說,當他去摺紙的時候,這個紙不能有豁口,也不能夠有一個打過折的一個痕跡,或者說,如果孩子一筆下去,畫畫兒沒有隨願,那麼這張紙自然就不完美了,扔掉,在哪一張我要重新來畫。實際上,這正是孩子在審美的過程當中,他去感受這個世界的一個過程。而對於家長來說,會認為孩子是一個特別的浪費的孩子。所以我們家長看這件事情,其實跟我們的孩子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我們家長會認為紙髒了,是可以再用的呀。你一筆沒畫好,我們可以重來一筆呀,否則的話我們這不是浪費嗎?所以,這是兩個世界的不同,成人沒有辦法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麼。慢慢地孩子的這種審美就會霧化成孩子內在的文化的一個部分,成為我們孩子生命所在。什麼叫做成為孩子文化的一個部分呢?我們去看一下,一個成人穿衣服。其實每一個人買衣服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風格,有人就喜歡穿休閒的,有人就喜歡西裝革履,有的人就喜歡波西米亞風,而且他買的每件衣服都是這樣的風格,這就是這個人背後的文化品位,而這一文化品味就是在孩子早期通過審美建立的。

我們有很多的公共場所,有紙屑有痰跡,有些角落堆滿了垃圾。公共廁所要踮起腳尖兒才能夠進去。我們生活環境的這些混亂與骯髒,很多人是視而不見的,也無關痛癢的。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內在的生命外在的展現,也就是說我們破壞了早期。孩子對於審美有了這種感覺以後,之後外在的環境,無論多麼的髒亂差,他都已經感知不到了。如果我們保護好了孩子審美成長的整個的歷程,我們就保護了我們自身的道德,因為道德品質不來自於道德本身,而來自於我們人類最早建構的內在的審美。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一些人,以前會說到不為五斗米折腰。有一些人,他做一些事情,很輕而易舉的一些壞事兒,一些我們認為道德上有問題的事情,別人去做就很輕而易舉,但是這個人,他無法跨越的不是道德,是無法邁過他自己。這是說明孩子在早期它的內在審美的建構,讓他知道他必須要這樣做他才完美。他才是一個好的人,那如果他不這樣做,他越過了他自己的話,他的內在是非常痛苦的,這種痛苦會拒絕這樣去做,或者這種痛苦會讓他即便這樣做了,也會很早的去收手。所以我們希望,在早期能給孩子建立這樣的一份審美,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內在進行控制了。

所以各位家長,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一定先遵守規則。因為如果家長一開始讓孩子模仿的規則就是有問題的話,那麼孩子也會學到並內化成她內在的規則,並執拗於這個規則,那麼再改就會很麻煩了。比如說,如果家長在教小朋友去撒謊,我這樣說呢,很多家長會覺得我怎麼會教小朋友撒謊。我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會說,爸爸給你乾的什麼什麼,你千萬不要告訴媽媽,其實你是住在用你的切身行為再去教育孩子,向他媽媽撒謊。那麼孩子在他的內在規則裡面就會認為這樣是對的,將來他撒謊,他也不會有一個內在審美,告訴他說這樣做是不對的。

好,今天的關於孩子的執拗的問題就講到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了孩子執拗到底是為什麼?當我們孩子執拗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並且如何去面對他的執拗。最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孩子的心靈其實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深淵,我們並沒有特別特別透徹的瞭解這個深淵。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去了解他。因為如果我們家長不瞭解他,就會使我們的孩子經受痛苦。所以當我們還不瞭解的時候,就讓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尊重我們的孩子,給我們孩子建立他內在和外在的秩序,好,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