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大東街是我生命的街,我是大東街土生土長的孩子,見證了大東街的興衰。

大東街,位於古城東門外向南的大街,北起太平寺街口,南至下新街口,全長565米,寬8.2米,形成於明清時期,是因閬中工商業發展而形成的一條商貿街,為閬中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明嘉靖府志稱它為東門外“第一街”。清咸豐縣志載:“下新街一折而東,市肆喧闐,百貨充盈,未有過於大東街者。”

大東街從東門城樓至華光樓碼頭、浮橋到江對岸的南津關,是古城重要的交通要道,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山水意象。巍峨壯觀的華光樓在大東街南端,是閬中古城的標誌性建築,被稱作“閬苑第一樓”。以華光樓為中心,大東街同上華街、下華街、下新街、上新街、油坊街組成為古城古商貿文化街區。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閬中文化昌明,經貿繁盛,古代和近代一直是川北的文化和經濟中心,經常舉行盛大的民間文化及大規模的商貿交易活動。名特土產、大宗交易及攤販主要集中於古城大東街區,獨家手藝也薈萃於此,是綢緞、布匹、乾貨、山貨、百貨、絲紗、金融、茶、旅館等大商號密集之地,交易活動期間是商家店鋪生意最為興隆的時候。清代進士金玉麟有詩句“春城天不夜”贊其繁華。

新中國成立前,祖父在這條街上拉黃包車,父親在這條街上學裁縫。1949年12月底閬中解放,我父親靠互助儲金會的幫助,在大東街上段買了一間70多平方米的通房。隔開後,前面作鋪面,中間作廚房,裡面作住房。與母親在這條街上結婚,開始獨立做縫紉手藝,開起了縫紉店。我和弟弟也在這條街上相繼出生。當時閬中剛剛解放,百廢待興。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大東街舊照

當時閬中剛剛解放,百廢待興。進城下鄉的人都要從這條街上過。這條街上的各種商鋪:藥店、茶館、旅店、布店、瓷器店、理髮店、五金店、日用雜貨店、小吃店、旅館、診所,一家挨著一家,天天顧客盈門,生意很紅火。

1955年正月,縣裡組建縫紉社入股,父親率先參加,並將自己的3臺縫機、2張案板、2個熨斗入了股。10月,成立縫紉社,父親關了自己的鋪子,和二弟一起加入了縫紉社,在大東街的門市部做工。

1956年,國家號召公私合營,縫紉社擴社,父親當了裁工。縫紉社屬於縣手工業系統的一個集體組織。1958年後,縣城裡,紅旗招展,”三面紅旗萬歲”響徹雲霄,縫紉社改成服裝廠。廣播裡的歌聲,街上學校的宣傳隊伍熱鬧非凡。縣城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除四害、趕麻雀運動。城鄉同時一起趕,呼啦啦的聲響把麻雀嚇得倉皇失措,飛疲憊了的就掉了下來。

大東街盡頭的華光樓頂尖,坐著巫紹卿的大兒子巫嘉福,15歲的他站在上面揮舞著竹杆在趕躲在樓頂的麻雀。下面趕麻雀的人驚慌失措,喊他下來。有人還去他家裡叫來他的父親。在合作商業擺雜貨攤的父親出來,卻望著兒子淡淡地笑著,沒有大聲呵斥,只是說:“他怎麼上去的,就知道怎麼下來。“仍舊回去照顧他的生意了。

1958年夏,縣城各單位建立公共食堂。剛開始,幼兒園的生活很好。花園裡五彩繽紛的鮮花,桌上豐盛的飯菜,孩子們歡快的臉龐,漂亮的玩具——轉車、鞦韆、木馬,幸福溢滿校園。可是,很快因為物資缺乏,生活水平就下降了,食堂的生活陷入困境。第一幼兒園裡,我和小夥伴們揹著手,圍坐在飯桌周圍,天真的眼睛盯著老師手中的飯勺,一人一勺燴麵,我嫌嘴不吃,哭起來。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五八年閬中國慶節

小朋友陸續都被家長接走了。因為我的母親病逝了,父親上班,無人來接我。我抹著淚,端著粉紅色的小塑料碗裡的半碗燴麵,慢慢走回家去。

公共食堂的時候,城鎮戶口的人根據年齡和工種,每月17-21斤口糧,中學生要多一些。蔬菜、肉等生活必需品都是“計劃配給”,憑票供應。由公共食堂統一做飯,分飯。父親被服裝廠派去蘭家壩種地,因為糧食不夠吃,縣上給每個單位分了點地種蔬菜。父親去種了玉米、豇豆和一些瓜菜。

服裝廠給每個職工訂做一個粗瓷碗,將每個人的名字燒刻在碗上,父親每天將服裝廠蒸的屬於自己的一份米飯帶回來給我吃,自己在外面找瓜菜等充飢,他極度營養不良,浮腫了,患上了水腫病。

元旦節,大東街的街道食堂破例吃了頓白米乾飯(平時大部分時間吃的是玉米麵和高梁面做的糊或饃),菜是韭菜炒豆芽,酸菜湯。我高興極了,端著搪瓷盅內裝的飯和菜,提著粗瓷湯缽裡的酸菜湯,跳著唱著往父親的鋪子跑去。過小巷子時,被一塊石頭一絆,前撲趴摔了下去。搪瓷缸摔得老遠,飯菜倒得遍地,湯缽打碎了,前額戳在碎片上,鮮血從頭部直往下流。

街坊看到了,馬上跑去告訴父親,父親從店裡跑出來,用手巾捂著傷口,把我送到醫院。縫了幾針,又打了破傷風針。元旦的飯沒有吃成,還在家裡待了三天,沒法去上課。

1961年春,城裡的公共食堂下戶停辦,父親和我在家裡煮飯吃了。大東街是直通江邊碼頭的街道,每天都有從江南過來賣東西的農民。有時去華光樓下的十八梯洗衣服,當時的水運非常發達,江面上來往的大船,從船上運下來的煤炭、日用百貨等佔滿了大片河灘。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南門河壩舊照

外公鄧文書是航運社走東河船的,他豁達大度,豪邁爽朗,每次船到閬中,都要上岸進城來,請我和父親進館子。在大東街的青年食堂炒一份回鍋肉,而且一定是他請客。那濃郁的醬薄肉的滋味幾十年一直藏在我的記憶裡,無可替代。

1963年開始,縣裡的經濟逐漸復甦,生產和生活逐漸恢復。飢餓的現象逐步得到了緩解。1966年,為了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國家對大東街的個別住房和私人出租的鋪面開展了置換和國家經營。

父親位於大東街上段的房子被政府調換到了財神樓附近,因為我們住的房子要連片擴建成閬中旅社。父親帶著我一起搬進了財神樓的趙家院子。這以後,大東街所有的鋪面逐步被國有和集體經濟取代,但也留有極少數諸如修鎖配鑰匙、補鍋補碗的個體經營者。

從東門口往下依次是:東邊拐角口是商業系統的文具店,裡面銷售筆紙,、體育用品、娛樂器具。挨著的四五間鋪面是百貨公司的門市部,銷售日用百貨、搪瓷的或玻璃的杯盆碟碗,還有布匹。

它隔壁朱家院子鋪面就是父親工作的服裝廠的東門口門市部。那時人們用配發的布票買來布料,到服裝廠設在各條街的門市部加工.。先讓裁工師傅量體裁衣,再交給車工製作。縫製衣服的工錢由服裝廠根據不同布料和大小款式統一定價,各門市部每天收的製衣費匯交廠財務,月底結算每個工人的工作量,按預先定好的比例計發工資。實行的是多勞多得、按勞計酬的計件工資制度。

我父親是裁工,他裁一元的活計可得工資0.1元。那時成年男同志做一件中山裝,一般的布料付加工費0.50元,褲子0.45元。女同志一件上衣加工費0.45元、褲子0.40元。我父親淡旺季平均每月的工資是25-35元左右。

服裝廠的工人們50年代組織起來時,沒有集體廠房,遍佈全城各條街道的門市部(最興旺時達13個門市部)都是租賃的私房或國家經管房。不到10年時間,除了每年應交國家的稅收,職工的工資福利外,利用集體積累,於1964年前後,就在鹽市口修建了三層樓,上千平方米的服裝廠廠房,當時的人們稱為高房子(“文革”期間職工造反司令部就設於此)。足見我縣手工業系統這家集體所有制企業在五六十年代是多麼興旺。

臨著小巷子進口左手是海產門市部,巷口右手是大東街老茶館。茶館佔有三四間門面,裡面堂子很大。有專門的茶水房,一排茶爐上面放好幾把茶壺。主事的櫃檯上擺有各種不同的茶葉,主要是沱茶和花茶。茶堂裡搭滿茶几茶椅。茶几是長方形的,比較矮小,兩邊各配一把竹木相間的靠椅,可坐可躺,很是舒服。還有說書人的站臺。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喝的是蓋碗茶,蓋碗由茶船、茶碗、茶碗蓋組成。茶客喝茶時手託茶船,可免燙手。茶館旁邊是酸菜麵館,酸菜麵館主營酸菜豆花面和小籠包子,味鮮價廉,天天座無虛席。

挨著的是閬中旅社。我們家在閬中旅社與保寧旅社之間。兩家旅社分開辦了,就將調換的房子還給了我們。與閬中旅社同在一院,同出一個大門。旅社的服務員有3個,負責寫號的張老頭,負責接待和管理的董媽媽和一個姓任的中學畢業生。

每天晚上,都有一對姓謝的盲人夫婦來旅社裡賣唱,男的拉二胡,女的彈月琴,他們牽著手,拄著杖,熟悉地走進古城各條街的大小旅店,進店後先在院子裡彈唱一段,招來住店的客人,然後報上劇目讓客人點。他們常唱的劇目有《秋江》、《斷橋》、《望江亭》、《五臺會兄》、《拜月亭》、《頂燈》、《射鵰》、《思凡》、《杜十娘)等摺子戲。每唱一折大約是3毛至5毛錢。聲音婉轉,胡琴悠揚,唸白清晰,客人們聽得津津有味。

再接下去是城關鎮聯合診所、保寧旅社、老紅軍鄧文春等住的院子、人民法院、醫藥公司、中藥材公司(今土生金錢莊客棧)、財神樓中藥店,財神樓下依次是糧食局、日雜公司(今王皮影博物館)、人民銀行(今風水館)、土產公司鋤頭鐮刀、蓑衣斗篷、竹揹簍、土陶缸盆之類的門店,油坊街口的小吃店,華光樓再往下是華光旅社,裡面大多住著在嘉陵江上走船的船工。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七十年代的華光樓

東門口西邊拐角處,與內東街成尺子拐的一大段鋪面是百貨公司總店,縣城裡最大的日用百貨商場。往下是飲食公司的副食品店,小巷子下口的門面是鐘錶社、青年食堂、胡結巴的彈棉花店,往下是袁家鋪子美術社、牙科醫生許家、馮家鋪子酒館、哈家、馬家(今放翁別院)。

接著是二輕局的工藝美術門市部。後面的院子60年代前後辦過大東街的公共食堂。再過去是第一任糧食局長張興培和劉家居住的小院、龔家、劉家、馮家等的居住房。財神樓口子再往下又有縫紉社的大東街第二門市部,糧食局斜對面有一家美味佳麵館,理髮總店的大東街門市部,百貨公司的綢布店,與下新街的丁字口處有土產公司賣盆盆罐罐的陶瓷店,打鍋盔的店,臨近華光樓有保寧醋廠篾簍保寧醋的門店。

總之,整條街上吃穿用住的東西樣樣俱全。農村的群眾從南津關過河進城,走進這條街上就什麼都能買到。60年代前期,每年都要開一次物資交流會。由商業局、供銷社組織的工業產品、農副產品等各種貨物從保寧旅社到財神樓街沿兩邊擺開,應有盡有。我那時上三四年級,每天放學後便和同學們挨著攤去看熱鬧。

大東街轉過東門口即我們在太平寺街上學的城東小學(現閬師附小)。那時的小學上午四節課,下午三節課(兩節正課,一節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有少先隊活動或班級組織的體育文娛活動)。夏季6點,冬季5點半放學。晚飯後,就同街上的同學們邀約一起,在街院中做遊戲:逮貓貓(捉迷藏),跳房子,鬥雞,抓子兒,跳橡皮筋,男孩子拌票子,滾鐵環,過年也興劃甘蔗,誰輸誰付甘蔗錢。特別好玩的是夏天,跑去嘉陵江游泳。

那時晚上街上的行人少。大街成了孩子們玩耍的天堂。昏黃的路燈下,洋溢著我們童年的歡樂。

1965年暑假裡,我們與院子裡的孩子一起去郊遊,從大東街下的渡口上船,先是錦屏山然後到奎星樓、白塔山、大佛寺。山上的老景觀呂祖殿、邱祖殿、八仙洞基本都在。一路歡歌,天高雲淡,很是愜意。我們在山上自由自在地唱著:“錦屏似的小山……”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60年代初的閬中奎星樓

晚從大佛寺江邊坐木船回家,晚上給父親講述看到的一切。1965年前的閬中景象是古風新貌,讓人終生難忘。

“文革”期間,大東街曾改名叫反修路。鋪面的經營狀況持續不變,20世紀80年代又恢復成大東街。

大東街的鋪面,先是木鋪板。80年代以後,國家逐漸將經管房落實政策,退還給原居民。大東街上的一些公有單位搬離古城,到張飛大道、新村路等地去修建了新樓房(比如青年食堂、閬中旅社、日雜公司、土產公司、人民法院、糧食局等)。許多居民將鋪面改成了住房,逐漸又將住房改成商鋪並安裝了捲簾門。

1992年以後,大東街迎來了它商業繁盛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一些居民逐步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開店,銷售從成都、廣州、深圳批發進來各式各樣的服裝。整條街出現了不同式樣的服裝店,琳琅滿目。繁榮的商貿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來此尋找商機,出現了浙江、湖北等省的人來大東街做生意。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有個湖北人王保同。夫婦先是租周家的大門賣小孩的衣服鞋襪,節假目就滿街賣氣球。兩三年後就租了街西邊張家的鋪面做服裝生意。並將他的兄弟姊妹三人帶來閬中發展。他們從全國各地進貨。款式新穎,物美價廉,幾年下來,居然買下了張家從街面至城牆的一通全套院子,另外還有兩間門面。

現在他夫婦倆都已經回湖北老家養老,每年來倆間一次收房屋出租費。他的兩個妻弟不但在閬中有服裝店,還開有摩托車、電動車店。大東街的原住民有的利用鋪面自己開店,有的出租,各家各戶都因為商貿的繁華改善了經濟條件。

大東街繁盛的服裝市場景況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到來。由於郎家拐街的拆遷新建了樓房,中高檔的商鋪轉移過去,精品服裝店逐步遷移到了郎家拐街,大東街的服裝商品逐漸走向中低檔。

1997年,城建局公告從東門口至小巷子一帶拆遷,修建了五豐商廈。過去,院子裡的人家大都是幾十平方米的房裡住兩三代人。拆遷後住房面積擴大了,居住條件也得到了改觀,但是使大東街口約百米的老街古院水遠地消失了。

大東街的路面,先是石板街。60年代挖下水道變成三合土,70年代是水泥路,2000年前後發展旅遊,街道還原成石板路。1986年,閬中被國務院授於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來閬觀光旅遊的人逐年增多,各式車輛使古城不堪重負,2009年後,禁止機動車進古城,大東街成了步行街。

進入21世紀以來,政府對古城街區進行了較徹底的整治修修繕。地面一色的青石條,房簷整齊的瓦當吊簷,簷下燈籠高掛,匾聯取代了洋招牌,鋪面恢復了木門板,管線理入地下,儘可能地修舊如舊,再現了古城風貌。

大東街開起了旅遊觀光車。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多了,大東街轉向經營地方土特產品、旅遊紀念品了。經營的品種更多:醋坊醬鋪、燒餅蒸饃、牛肉羊雜、香滷湯包、土菜旗袍、桑蠶絲坊、包子鍋盔、薑糖水果、鐵壺藥枕、棕鞋奇石、魚莊茶鋪、中醫藥房、古樂酒店、服裝飾品、臊子涼麵、百味麻花、桂花月餅、保寧壓酒、農夫烤魚、川北涼粉、各種酥餅、粗糧糕點、小吃冷飲…尤以張飛牛肉、保寧醋、保寧蒸饃和手工製作的繭絲最多,最為著名。

2000年以後,大東街各種文化博物館、休閒驛站、民宿客棧多了起來。這條街上改建了一些老院子,比較出名的有:建於2004年的閬中風水博物館,它是在原中國人民銀行閬中縣支行的駐地上拆遷建成的,是一個以建築風水為主題的旅遊景點。逐年改建的還有放翁別院、土生金客棧、水木民宿、陳家客棧、一家小院等。2018年,大東街在原縣糧食局及縣日雜公司駐地又拆遷建成了王皮影博物館,吸引了國內外的愛好者前來觀摩學習。


喧闐繁華與市井變遷的閬中大東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閬中環境美化,物資充足,人民祥和安寧。來閬休閒度假旅遊探豳的人絡繹不絕。若逢節假日,更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大東街比過去更加繁華。

我們這代出生在新中國初期,成長在“文革”時期,學習在撥亂時期,工作在改革時期,養老在追夢時期的人,經歷了由貧困到小康,騎自行車到乘坐飛機高鐵,面朝黃土到環球旅行,一部手機走遍神州的歷程。我們的生活品質超越了無數代。

我時常望著這條記錄我成長軌跡的大東街,我只有感恩,感恩生在新中國,感恩締造新中國、建設中國的先輩們。

七十功德銘史冊,古韻新風潤民生。踩著青石條鋪成的街道,在大東街徜徉。透過大東街,瞭解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滄桑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