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让帅”,这个观点说法成立吗?

关于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元帅”的说法,不少人写文章持有此观点。帅克认为,“两让司令”有史有据毫无问题,但“一让元帅”说法值得商榷。

粟裕“让帅”,这个观点说法成立吗?

粟裕“两让司令”,第一次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华中军区时,让司令于张鼎丞,已有公开的数封电报做支撑。透过电报内容,可以清楚地了解粟裕为什么让司令,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让司令于张鼎丞。第二次于1948年5月城南庄会议时,让司令于陈毅。当毛泽东当面向粟裕提出“华野准备由他来搞”时,粟裕表示“华野离不开陈(毅)军长”。最终,毛泽东虽同意粟裕意见,但又让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关于“二让司令”,粟裕在其战争回忆录当中说得比较详尽,逻辑合理,军史界对此也有高度共识。

关于“一让元帅”提法,之所以值得商榷,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缺乏公开的档案材料支撑。

授衔工作启动于1953年前后,至少从现在公布的档案材料看,粟裕授予元帅军衔的提案、文字及官方记载都未见到。1954年9月,新的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从组成人选看,除毛泽东、邓小平外,另外10人正好就是后来的十大元帅,连排序都是一致的。1955年1月以彭德怀和罗荣桓的名义呈给中央的上将以上授衔人员名单中,授予元帅的提案也是“现任军委委员”。在这份提案里,粟裕是第一大将。

粟裕“让帅”,这个观点说法成立吗?

第二,缺乏粟裕本人回忆支撑。

“让帅”对于粟裕本人来说,绝对是件大事。如果确有此事,他也应向当年“二让司令”时那样,在其回忆录当中有所提及。而无论是粟裕的回忆录,还是官方出版的《粟裕传》,以及《粟裕年谱》,都没有提过此事。这绝不会是简单的遗漏问题。粟裕当时已是副总长、总长,一般来讲,他参加的活动、会议,包括与哪些领导人见面等,都会有明确的记录、记载。如有特别的事项,他也应该向工作人员等交待。因此,即没文字材料支撑,又没有领导人亲口向粟裕提出准备授他元帅之事,也没有第三方向粟裕通报授他元帅,何来“让帅”之说呢?

第三,如果准备授帅,即使想“让”也不是轻易“让得掉”的。

元帅和大将,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待遇。评定这样高级别军衔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从目前公开的档案资料看,让衔的那些人,仅有徐立清的让衔获批准。其他的都没有获准。包括元帅层面,罗荣桓曾正式写信“让帅”、叶剑英曾提出“自己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大将层面,许光达曾正式写信“让大将衔”、徐海东曾口头表示让衔。但这些个让衔,包括许光达反复让衔,中央都未批准。透过这几个让衔事例,可以说明,大将以上军衔的评定,是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一旦中央评定,不是说“让”就能轻易“让得掉”的。其他的人“让帅”、“让大将”都没批,怎么就粟裕“一让”就批了呢,这显然也不太成立。

第四,粟裕作为候补中央委员,被授为元帅似也不符合常理。

元帅是最高级别军衔,政治上要求非常高。元帅的政治待遇至少相当于“副国级”。而1955年授衔时,粟裕只是中央候补委员。从这点上推断,一个候补中央委员被授予元帅军衔,也不符合一般的常理要求。

尽管粟裕“让帅”之说值得商榷,不太成立,但他的“两让司令”足以表明,粟裕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真正的看淡名利之人。他不在乎这些名利,只在乎国防和军队建设,只在乎备战打仗。因此,慎提粟裕“让帅”,应该更符合粟裕的性格和心理。

粟裕“让帅”,这个观点说法成立吗?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传》《粟裕年谱》《军档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