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评《红楼梦》之八二:宝玉为何将《桃花行》称之为“哀音”?


王铎评《红楼梦》之八二:宝玉为何将《桃花行》称之为“哀音”?

黛玉


王铎评《红楼梦》之八二:宝玉为何将《桃花行》称之为“哀音”?

桃花


王铎评《红楼梦》之八二:宝玉为何将《桃花行》称之为“哀音”?

桃花易逝

王铎评《红楼梦》之八二:宝玉为何将《桃花行》称之为“哀音”?

看官,人们都知道林黛玉的诗,在大观园的众多姐妹中,堪称一绝。尤其是当人们读到了她《葬花吟》之后,无不为其写得扬扬洒洒、痛快淋漓、浮想联翩而感怀、感动和感叹。可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要算是《桃花行》了。不过,《桃花行》的最最玄妙之处,还在于它的无法直抒胸臆的含蓄之处。

通常,一说起这篇《桃花行》,人们自然也会想到宝玉捧读时的情景。那不知不觉间扑簌簌“滚下”的泪水,还有那一口咬定是林妹妹的作品决绝,并且还有里面透出的一种“哀音”,这又是为什么?或者说,即使宝琴一再在旁边说,这是她作的,宝钗又拿唐代诗人杜甫的例子举给他听,但宝玉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这又是为什么?

呵呵,要了解这一切,我们还非得仔细读一下原文不可。请看:

正说着,只见湘云又打发了翠缕来说:“请二爷快出去瞧好诗。”

宝玉听了,忙问:“那里的好诗?”

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知。”

宝玉听了,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探春都在那里,手里拿着一篇诗看。见他来时,都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

宝玉听着,点头说:“很好。”且忙着要诗看。

众人都又说:“咱们此时就访稻香老农去,大家议定好起的。”说着,一齐起来,都往稻香村来。

宝玉一壁走,一壁看那纸上写着《桃花行》一篇,曰:

桃花簾外东风软(看官,此处的一个小小“簾”字,自然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按照现今流行的简化字来说,应当写成“帘”字。可是,这种写法显然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繁体的“簾”字,指的是“竹簾”,是可以上下卷动的。而简化之后的“帘”字,就成纱帘、布帘、绸缎帘或棉帘等等了,两种东西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说,众所周知的慈禧太后“垂簾听政”,指的就是这种“竹簾”。这种“簾”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像现代的百页窗一样。即从里面往外看,一切景物都清晰可见;而从外面向里面看,却是只见“簾子”,不见人,故为之“垂簾听政”。所以,林黛玉说的这种“簾子”,当是闺阁之“簾”,既通风,又不遮挡视线,非常美观实用。所谓的“东风软”,即春风和煦,一片祥和之景),

桃花簾内晨妆懒(这里的“桃花”,即指人面桃花,乃黛玉自谓也。一“簾”之内外,真假两世界)。

簾外桃花簾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人与花,虽隔不远,但毕竟人非花,花亦非人也。似与不似,由处境而变化,真真写得从容不迫)。

东风有意揭簾栊(这里的“东风”,是指世俗之风或人的命运之风,是黛玉自己心灵的感知),

花欲窥人簾不卷(将桃花拟人化,室内美人与簾外桃花相对。可簾外桃花“欲窥人”,然“簾不卷”也。这句是说,一“簾”之隔,闺阁内外,两重天也)。

桃花簾外开仍旧(花自独开,无人欣赏),

簾中人比桃花瘦(黛玉自知悲苦之经历,以人比花,自叹弗如)。

花解怜人花也愁(言花“愁”,即知姑娘已大,闺情难测),

隔簾消息风吹透(世风一刮,人花俱知,可“怜”可“愁”也)。

风透湘簾花满庭(湘簾,竹簾也。花满庭,即桃花盛开,满庭皆芳),

庭前春色倍伤情(黛玉此时,面对满眼的“春色”,何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闲苔,青苔无人踏,喻闺阁清苦,知音难觅,“空掩”无人),

斜日栏杆人自凭(言此时面对春景,孤身一人,难解心中之忧烦也)。

凭栏人向东风泣(“东风”不解“凭栏人”的心愿,一任其独自伤心落泪),

茜裙偷傍桃花立(茜裙,本是红色的裙子,泛指姑娘,这里黛玉用其暗喻自己的处境)。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开纷乱,万木争荣),

花绽新红叶凝碧(年年桃花,岁岁新妆)。

雾裹烟封一万株(雾裹烟封,是指桃花遍地,如烟似雾。此是描述桃花盛开的远景,借喻大观园里的众姊妹),

烘楼照壁红模糊(烘楼照壁,是指桃花盛开的近景,已将楼阁墙壁尽染)。

天机烧破鸳鸯锦(天机,仙女用的织机。鸳鸯锦,指鸳鸯被,旧时结婚时的用品。此处是黛玉为自己的婚嫁而忧怨),

春酣欲醒移珊枕(春酣,春睡梦长。珊枕,带有珊瑚图案的枕头)。

侍女金盆进水来(金盆,本指仙女的脸盆,这里指闺阁梳妆的铜盆),

香泉影蘸胭脂冷(黛玉每每梳洗打扮,总觉得“胭脂冰冷”,无人相向)。

胭脂鲜艳何相类(以胭脂喻桃花,空伫立也),

花之颜色人之泪(花的颜色如胭脂,也如人之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

泪自长流花自媚(黛玉因是从天国到人间来“还泪”的,故“泪自长流”)。

泪眼观花泪易干(睹物伤情,故“泪易干”),

泪干春尽花憔悴(泪干春尽,是指红颜易老,花亦如是)。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衰人老,两相对映,芳心独苦),

花飞人倦易黄昏(花飞,指花落。人倦,这里泛指人老。黄昏,油尽灯枯之时)。

一声杜宇春归尽(杜宇,即杜鹃鸟。“一声杜宇”,即“杜鹃啼血”,春天即将不在,灿烂桃花亦将纷纷谢幕),

寂寞簾栊空月痕(“簾栊”依旧,“寂寞”难耐,天上空留一轮明月)!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

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

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

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

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

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众人听说,都笑了。

已至稻香村中,将诗与李纨看了,自不必说称赏不已。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因又大家拟题。

黛玉便说:“大家就要‘桃花诗’一百韵。”

宝钗道:“使不得。从来‘桃花诗’最多,纵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须得再拟。”

正说着,人回:“舅太太来了。姑娘出去请安。”

因此大家都往前头来见王子腾的夫人,陪着说话。

看官,看完了以上的《桃花行》和宝玉、宝琴、宝钗的对话,我们便知宝玉的“潇湘子稿”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里,宝玉不仅听出了其中的“哀音”,而且还知道这是黛玉在为自己的“离丧”身世而睹物伤怀,戚戚楚楚。那么,黛玉为何要作此“伤怀诗”呢?

原来,这还要从黛玉的“离丧”经历说起。

所谓“离丧”的关节,大家是都知道的,我在这里不必多说。算起来,无非是黛玉在四五岁上弟弟早亡,六七岁时母亲病故,十一岁左右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寄居于贾府。等到她十四五岁时,又与贾琏一起,到扬州、苏州为父亲奔丧……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不幸,便为林黛玉种下了心灵上的苦果和精神上的创伤,以至于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悲悯情怀。

看官,眼前的这一件件、一桩桩,不是哪个女孩子都能遇到的“离丧之苦”,所以才有了黛玉的许多“伤怀诗”和“悼亡词”。《桃花行》一诗,就是其心绪的典型“独白”。由于贾宝玉最贴近、最关心林黛玉,并引为知己,故只有他才能猜透林黛玉的这些“女儿情”和“花间泪”。因而书中称宝玉“并不称赞”,而只是悲戚之至。唉,可怜的宝玉,可怜的黛玉!“宝黛之情”,叫人看了,是多么的揪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