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批评者,最招演员嫌弃

上次咱们说过,有些演员不愿意听意见建议,所以不能得到艺术水准上的提高。后来我跟几位演职人员聊了聊,

发现原因还不仅仅是演员不谦虚,其实有些批评者也应该承担很大责任

批评者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同行甚至老艺术家;一类是资深观众;一类是以评论为职业的艺术研究人员,也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评论家。一些专业评论家,确实热爱戏曲、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能提出真知灼见、能引发演员思考、能引导剧种发展,这样的人提出的意见,演员还是愿意吸取的。

这样的批评者,最招演员嫌弃

被演职人员嫌弃的批评者,大体具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丧失批评功能的赞颂型批评家。说丧失可能有点大,至少是弱化了批评本身,弱化了批评对促进戏曲发展的促进功能。通篇表扬的美好词汇,看起来颇具鼓舞人心的功效,就恨不得说满台演员都胜似梅兰芳、所有剧目都远超莎士比亚。按照这种文章的说法,戏曲哪里还需要自上至下不断振兴,明明就已经超级兴旺发达、红得发紫了。

其二是绕来绕去不知所云型批评家。绕弯可能是因为他说话比较含蓄,更可能是因为他看不懂啥动作是为了表达啥。你问你的问题、他回答他的答案,看完洋洋洒洒三千字,就没看出来这个戏到底好不好、哪里好。不但读者感受不到剧目的真实情况,只恐怕作者本人当时也没看出来剧目水平,完全没有观摩戏曲的基本能力。

这样的批评者,最招演员嫌弃

其三是不看对象自说自话型批评家。学术刊物上发的文章,要有学术语言;给演员和观众看的文章,要用通俗语言。通篇引用晦涩难懂的理论来证明自己学养丰富、高人一等,自信倒是有了,可效果就会很差,因为说的别人都听不懂,更没办法吸取借鉴其中的道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因地制宜的基本道理。

其四是没有观点人云亦云型批评家。成熟的批评家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场,只要论据详实、论点正确,就应该有坚持下去的自信。刚说点真话,发现周围气场不对,马上就见风使舵甚至掉转航向。这种现象只要出现两三次,漫说演员不愿意听他的意见,围观群众都不知道他的基本立场是啥,更别说引发更多研究者更深刻的思考了。

这样的批评者,最招演员嫌弃

有位编剧跟我聊过,他希望开剧本研讨会的时候,专家和团长能告诉他“这个团有个好武生,得给他加一场武戏”、“某一场是青年男女相恋,需要增加一段唱词优美的对唱”,因为这样的意见好执行,而且量身打造符合实际,马上就能提升剧目水平。

他最怕的是大家提出的都是“剧情要紧凑些、性格要鲜明些、矛盾要激烈些”这种正确但无法执行的意见。因为这种形而上的意见,编剧看完不知道咋改剧本、导演看完不知道咋呈现、演员看完不知道咋表演,只好在会上是“你好我好哈哈哈”,会后“该干啥还干啥”。

这样的批评者,最招演员嫌弃

对表演最有用的批评,基本要求是刀下见菜、立竿见影,让演职人员听得进去、演得出来,或者至少要能听得懂、有用处。表演研究不是戏曲史研究,不是戏曲理论研究,我们需要严谨的戏曲史,需要深刻的戏曲理论,更需要切实有用的表演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