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批評者,最招演員嫌棄

上次咱們說過,有些演員不願意聽意見建議,所以不能得到藝術水準上的提高。後來我跟幾位演職人員聊了聊,

發現原因還不僅僅是演員不謙虛,其實有些批評者也應該承擔很大責任

批評者大體分三類,一類是同行甚至老藝術家;一類是資深觀眾;一類是以評論為職業的藝術研究人員,也是我們所說的專業評論家。一些專業評論家,確實熱愛戲曲、見多識廣、知識豐富,能提出真知灼見、能引發演員思考、能引導劇種發展,這樣的人提出的意見,演員還是願意吸取的。

這樣的批評者,最招演員嫌棄

被演職人員嫌棄的批評者,大體具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是喪失批評功能的讚頌型批評家。說喪失可能有點大,至少是弱化了批評本身,弱化了批評對促進戲曲發展的促進功能。通篇表揚的美好詞彙,看起來頗具鼓舞人心的功效,就恨不得說滿臺演員都勝似梅蘭芳、所有劇目都遠超莎士比亞。按照這種文章的說法,戲曲哪裡還需要自上至下不斷振興,明明就已經超級興旺發達、紅得發紫了。

其二是繞來繞去不知所云型批評家。繞彎可能是因為他說話比較含蓄,更可能是因為他看不懂啥動作是為了表達啥。你問你的問題、他回答他的答案,看完洋洋灑灑三千字,就沒看出來這個戲到底好不好、哪裡好。不但讀者感受不到劇目的真實情況,只恐怕作者本人當時也沒看出來劇目水平,完全沒有觀摩戲曲的基本能力。

這樣的批評者,最招演員嫌棄

其三是不看對象自說自話型批評家。學術刊物上發的文章,要有學術語言;給演員和觀眾看的文章,要用通俗語言。通篇引用晦澀難懂的理論來證明自己學養豐富、高人一等,自信倒是有了,可效果就會很差,因為說的別人都聽不懂,更沒辦法吸取借鑑其中的道理。“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這是因地制宜的基本道理。

其四是沒有觀點人云亦云型批評家。成熟的批評家要有自己的基本立場,只要論據詳實、論點正確,就應該有堅持下去的自信。剛說點真話,發現周圍氣場不對,馬上就見風使舵甚至掉轉航向。這種現象只要出現兩三次,漫說演員不願意聽他的意見,圍觀群眾都不知道他的基本立場是啥,更別說引發更多研究者更深刻的思考了。

這樣的批評者,最招演員嫌棄

有位編劇跟我聊過,他希望開劇本研討會的時候,專家和團長能告訴他“這個團有個好武生,得給他加一場武戲”、“某一場是青年男女相戀,需要增加一段唱詞優美的對唱”,因為這樣的意見好執行,而且量身打造符合實際,馬上就能提升劇目水平。

他最怕的是大家提出的都是“劇情要緊湊些、性格要鮮明些、矛盾要激烈些”這種正確但無法執行的意見。因為這種形而上的意見,編劇看完不知道咋改劇本、導演看完不知道咋呈現、演員看完不知道咋表演,只好在會上是“你好我好哈哈哈”,會後“該幹啥還幹啥”。

這樣的批評者,最招演員嫌棄

對錶演最有用的批評,基本要求是刀下見菜、立竿見影,讓演職人員聽得進去、演得出來,或者至少要能聽得懂、有用處。表演研究不是戲曲史研究,不是戲曲理論研究,我們需要嚴謹的戲曲史,需要深刻的戲曲理論,更需要切實有用的表演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