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 太宰治,日本小說家,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相信很多人是通過《人間失格》知道這位日本文壇鬼才,但我們今天不說他最出名的書,說一說他的另一本書《瑜伽草紙》。
  • 草紙,也譯成草子,假名寫作そうし,指的是繪本、枕邊書這樣的書籍。瑜伽,即“瑜伽話”,大人說給小孩聽的故事。瑜伽草紙,也就是故事書的意思。
  • 《瑜伽草紙》發表與1945年10月,全書一共由七個故事組成,分別是《肉瘤公公》,《浦島太郎》,《喀嗤喀嗤山》,《舌切雀》,《清貧譚》,《竹青·新曲聊齋志異》,前六個故事源自日本民間,最後一個故事由中國的《聊齋志異》改編而來。
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人性悲喜劇的善惡論

《肉瘤公公》講得是有一個臉上長了個大肉瘤的老爺爺,又一次山中喝酒時,喝醉了的老爺爺撞見了一群山鬼在月下舉辦宴會,於是便與它們快樂地跳起舞來。山鬼們折服於老爺爺的高歌舞蹈,抱著“拿走一樣重要之物,那麼他下次還會來的”這樣的念頭,偷偷拿走了老爺爺的肉瘤。

與此同時,老爺爺家附近也住著一位左臉長著大瘤的老先生,但這位老先生非常憎惡他的這顆瘤,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將其移除。在聽說了老爺爺的故事之後,他便興沖沖進山尋鬼,但是因為緊張,舞跳地並不好,又結結巴巴地,讓山鬼們誤以為是還想要一個瘤子,於是會錯了意的山鬼們便把老爺爺的肉瘤粘在了這位老先生的右臉上。

“於是,變成了這樣令人遺憾的結果。所謂的童話故事,大致上都是惡人有惡報,但是這個老爺爺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只是因為太緊張,導致跳舞跳得很奇怪,如此而已。況且,在這個老爺爺的家庭裡,也沒有誰是壞人。那位愛喝酒的老爺爺也是,他的家人也是,那些住在劍山的鬼也是,誰都沒有做半點壞事,也就是說,在這個故事當中所謂“不正當”的事一件也沒有,但還是有人因此變得不幸。”

只是人性的悲喜劇罷了。這個問題將持續不斷地,存在於人類生活之中。

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何為“人性悲喜劇”,文中的這個老先生是個非常善良的人,有學問有名望,而厭惡自己的瘤子也並非惡意之舉,卻遭飛來橫禍,“老爺爺 覺得很丟人,慢慢地 走回村子去”,至此這個故事便戛然而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條理論過於簡單,往往支撐不了人世間的冥冥法則,混沌,或許才是人性最原本的模樣。

文學的世界裡不乏對善惡的探討,但在這篇文章裡,太宰治故意模糊了善惡的邊界,引導讀者從人性出發,往更深的層次去解析,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借禍福釋義悲喜。論善惡很難有一個明確的解釋,人類社會的問題永遠不會減少,但是即使如此,大多數人依然是痛罵生活的同時也熱愛著這個世間罷。

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在生命與時間的思考裡感悟慈悲

在《浦島太郎》中,因為救了一隻烏龜,所以浦島太郎被邀請參觀龍宮,但當他回到岸上時,卻已經過了三百年,迷茫中的他打開了那個已告知“絕對不可以打開”的禮物,於是“一下子,就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爺爺了”。

這個故事給人的感覺倒是和《潘多拉的魔盒》有點像,只是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來是數不清的災難與壓箱底的希望,而浦島太郎則是變成了一個老爺爺。潘多拉的盒子帶來的是眾神的懲罰,可浦島的盒子是龍宮贈與他的禮物,既是禮物,為什麼又“絕對不能打開”;既是禮物,為什麼又讓人衰老呢?這個問題可以結合太宰治的批註理解:

“歲月,是人的救贖。忘卻,是人的救贖。

一瞬間過了三百年的光陰,也是浦島自己的選擇。

打開貝殼的瞬間,同時也忘卻了三百年的光陰。

日本的童話裡,其實有著如此深刻的慈悲。”

對於“忽然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我們往往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正是這個主觀的第一印象阻礙了我們去理解這個故事背後的深意。衰老,一定是件令人難過的事嗎?作為凡人本應無法到達的海底瓊樓——龍宮,浦島在這裡見識了許許多多璀璨神奇的寶物美景,與烏龜的對話中也探討了許多人間無法到達的道德,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記憶,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經過時間的沉澱,回憶會變得愈發醇香;隨著歲月流逝而來的老去,也就並非是遺憾之事了。

我想,太宰治借這個故事表達了他對人與時間的看法——歲月與忘卻是人的救贖,時間的流逝是一種慈悲。

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俗世凡塵與太宰治的信念獨白

《竹青》是我要講的第三個故事,也是我認為最能代表太宰治對人生看法的故事。

魚容是一個窮書生,在趕考屢試不中與妻子不理解的苦悶中,他請求神明吳王將他變成烏鴉,隨後他與一隻名喚竹青的烏鴉成婚,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直至他被人一箭射死,才驚覺是大夢一場。而在魚容思念竹青鬱鬱寡歡的日子裡,竹青竟真得化人前來帶他共赴仙境。但之後的相處中,因魚容無意間流露了對俗世的留念,於是仙境消失,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場神明的試煉,考驗其是否會在快樂中迷失,最後“魚容就這樣作為一介凡夫,隱埋在俗塵之中。”

在這場試驗中,神明不滿魚容因變成烏鴉才感受幸福,於是罰其被箭射死,返回人間。“但是魚容又再度祈求回到烏鴉的世界,所以神這次使其遠行,大大享樂,考驗他是否會沉溺在快樂之中而徹底忘卻人間世界”,所幸這次魚容尚留念人世,從而避免了竹青所說的“神明的極其恐怖的懲罰”。

因為變成禽獸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的人,是神明最討厭的。

人這一生,原本就應該在愛恨中苦苦掙扎。不能逃避。唯有忍耐,不斷地努力。過分地炫耀自己超越世俗便是卑鄙。請您更認真地愛這個俗世,認真地恨這個俗世,一生都沉浸其中吧!神所鍾愛的就是這樣的人。

這個故事不就揭示了生活的真諦嗎?神明厭惡變成禽獸才能感受到幸福的人;而神所鍾愛的是活在俗世的人,是沉浸世俗有愛有恨的人。

而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太宰治的人生獨白?他這一生都在俗世中起起伏伏,身為一個感情細膩的人,往往對對周圍人的情緒捕捉更為敏銳,對愛恨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認識到自己罪孽深重的人,才能深切體會愛,才能善待別人。”

從《瑜伽草紙》解析太宰治:在人性悲喜劇中感悟生命的慈悲

後記


我一直都不認同把太宰治與喪文化聯繫在一起的說法。

像《瑜伽草紙》這本書,發表於二戰剛剛結束,而縱觀全書,感受不到一點戰爭的陰霾。這要多熱愛這個世界的人,才能在戰爭的創作中不帶上悲觀的色彩。

包括《人間失格》,直到最後,在老闆娘眼裡的葉藏,依然“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

日本特有的物哀文化與日本人纖細而敏感的神經造就了日本作家這個群體。所以在我看來,太宰治的自殺也並非一定是厭世的表現,他可能只是太愛這個世間了,而這個世間是註定無法回應與他對等的情感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他選擇了“盛大的死亡”。

璀璨,然後凋零。可他依然是璀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