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王 慶/講述

王國成/整理

中國人制磚制瓦業歷史悠久,有秦磚漢瓦之說,是中華民族對人類重大的貢獻,它的發明,使我們的祖先告別了居住洞穴茅舍的原.始方式,生活質量發生了里程碑式的變化。隨著一代代先賢對工藝總結提高,神州大地上留下秦磚漢瓦的傑作數之不盡,從東海之濱到青藏之巔,從內蒙草原到天涯海角,遍地的宮殿亭堂軒廳臺樓閣榭,如星羅,若棋佈,把祖國的萬里江山裝扮得無限壯麗和多彩,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和驕傲。可由於近代鋼筋水泥建材的出現,青磚黛瓦的房屋與我們漸行漸遠,城市鄉村目前所留不多。手工磚瓦製做經營已屬罕見行業,工匠年邁大多做古,我父親堂兄弟十二人中有九個做磚瓦活的現僅剩二人,小穆莊當時四十多個瓦匠今日屈指亦不過五人,為了留住那一時輩人的鄉愁,我專門走訪了堂叔王慶。慶叔一聽,非常高興,他給我詳細地講述了磚瓦製做的工具及流程。

一、窯場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圖1 磚瓦窯

窯場必須符合四個條件:1、有足夠的符合做磚瓦的黃土資源(最少可用十年)。2、距水源較近。3、沒有洪水水害。4、交通較為便利。

二、設施和工具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圖2 瓦閘子

1、場房;2、場子;3、瓦窯(又叫磚瓦窯,後十一條詳述);4、輪臺(土臺子,用以固定輪盤);5、輪盤(固定在泥臺上用以制瓦坯的裝置:它由下座、中軸及輪盤三部分組成。中軸高的30公分,用棗核釘緊緊連接固定在輪盤上,輪盤直徑約40公分,下座留有上粗下細圓錐孔,中軸下端削成與下座孔配套的圓椎狀,輪盤的轉動靠瓦匠拍瓦片時帶動。中軸外用麻泥糊成直徑等同瓦閘子內徑一樣粗細泥柱);6、瓦閘子(選擇不足半指粗細的秋木條用竹製棗核釘連接,再用六個棕繩等距穿連,製成上細下粗可自由開合的圓筒狀,開合處兩頭上端各留能用手掂的閘把。閘子外徑為四個泥瓦片,一般為二尺或尺八,高度七寸或六寸,周邊以禹縣閘子質量為最。7、瓦布(固定瓦閘子不能外開);8、水板(拍打輪盤上瓦筒,一可使瓦片瓷實,二可推行輪盤旋動);9、利刀(利泥垛上瓦條,在一長度適當木條兩端固定一根能離下4分泥條厚度的硬鋼絲)。10、刮板(為刮掉製成毛瓦筒上部多餘部分泥用)。11、利針(待瓦筒半乾時用其分劃割瓦用)

三、原料

土、沙(做磚用)、麻、馬糞(做滴水勾簷用和泥)。

四、曬土

泥土是做磚瓦的基本原料,泥土的整理最關鍵是乾透,正常天氣需翻曬七天。泥土乾的標準是不含一點水分的,這樣的土和泥時易泡開,和好後泥中無溼土圪瘩,做出的磚瓦細膩瓷實內部沒有氣孔。磚體結實,瓦不洇。

五、和泥

和泥分三道工序:

1、泡土。2、和泥。為保證和出的泥硬度適當,關鍵在加水,這靠經驗。泥和到八至九成時,醒泥。3、踩泥。瓦匠穿上手工新布鞋一腳刮兩寸從泥堆邊頂部向下蹬,蹬完堆起,和泥完成。

六、打泥垛

泥和好後,瓦匠們將泥背入作坊打垛。 泥先打成為毛垛。然後刷成低寬約一尺多,頂寬七寸多,有八個瓦片寬度長,四尺半高標準垛。泥垛正中間(兩邊等距四個瓦片長度)再上下用刀一分為二。

七、制瓦。

工匠先從對面泥垛上用利刀離下剛好四個瓦片寬度的長泥條,兩手托起套在事先安在輪盤的瓦閘子上,然後用水板邊打邊推使輪盤旋轉,轉兩圈後,用利刀把瓦筒上端多餘的泥條劃掉,最後再用刮板按住瓦片通身再刮一圈,以達瓦片更瓷實更光滑。此時,瓦匠將閘子從輪盤上取下,遞給掂閘人,同時接住空閘子套在輪盤上進行入一輪製作。掂閘人將瓦筒掂入場子,先合下閘子退出瓦筒,再取掉瓦筒內閘子布重新套在閘子上,最後用手指將瓦筒圓一圈使之更加端正,再進作坊掂下一個閘子。如此重複,二人一天能做一萬瓦。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待瓦筒溼幹適當,開始翻瓦筒,翻起後,瓦筒大口對大口,小口對小口一摞四個在場子中整齊排列後,再用利針(一個約二尺長細竹批下端釘個小針)分瓦,瓦筒內徑壁上有閘子退出後留下的等距劃印,匠工需在每個劃印上下劃一針,每個瓦筒劃四針。瓦筒幹後嗑瓦,雙手對拍,瓦匠們待瓦拍分離後順手一推,四個瓦片正合一摞。一人40分鐘能嗑2000瓦。

八、製作勾簷、滴水與筒子瓦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勾簷、滴水與筒子瓦的泥必須加麻和棉花,不然開裂。

勾簷分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半截瓦,此瓦得專門製作。瓦片製成後,在輪盤上用特製利針在其中間等分兩截。另一部分是三角形狀,得用模具製作,模具上有圖案。靠手工粘接,瓦片大頭的兩個角還要手工辦掉,以便好與勾簷吻合粘接。勾簷圖案面連接的是瓦背。

滴水得用全瓦粘接,接在瓦片大頭上。它的三角部分亦有圖案。滴水與勾簷不同的是,滴水圖案面接的是瓦心。

筒子瓦用得是全瓦,待瓦片半乾尚溼時瓦匠們會找個棒錘作模具將瓦片套在上面硬握定型。

勾簷、滴水一人一天可各做200個。筒子瓦可做100個。

九、製作磚

汝州記憶     手工磚瓦的製做


和泥要求同瓦,做磚稱嗑磚或倒磚。用的工具是磚斗子(還有八磚斗子,它一連二個鬥)一連三鬥。倒磚不用背泥,老師在和好的泥堆旁做,學徒端斗子。做磚時先卷一泥卷,兩手托住甩進帶有細沙(沙便於分離)的斗子裡,侍三斗子裝滿後,用趕棍順著斗子口拉刮趕掉多餘之泥,順便再壓實磚泥。這裡甩泥是關鍵,甩得好,磚內無氣泡,四邊不缺角。再一個關鍵是嗑的瞬間,初學者,嗑時磚坯易變形。一個工匠每天能嗑500塊磚。

十、窯

窯是燒磚瓦用的。窯分大小,最大裝貨(磚瓦混裝)四萬,最小裝貨一萬。

其構造是:1、火坑;2、窯心;3、偏窯道;4、天門頂;5、煙囪,有3——5個不等,須注意的是主煙囪底下口必須和火坑中心成一直線,其他等距排列。窯心直徑一般二丈左右,高亦二丈左右,有的較小。

十一、燒窯

不管用柴用煤,燒窯時間均為七天七夜。 第一天排溼氣;第三天觀察天門頂是否掛火,即最上層磚燒紅為標誌。若已掛火,用麻粘泥糊天門與偏門。再觀蘭貨,即窯內直接火坑的磚腿子,蘭貨掛火需兩天多,擠小煙囪。悶火燒一天一夜多一點。停火封閉火門和煙囪前還要審看老君磚,老君磚是放在對火門煙囪口的一塊磚,它只要紅透,說明全窯磚瓦燒成,作為停火封窯最重要參考。關閉火門前需將煤或柴一次加足,待火起燃後用麻泥封死火門,住火。

住火後洇窯,洇窯使磚瓦缺氧變青關鍵一步。磚三天,瓦五天,晝夜不停,天門頂池內千萬不可缺水。

十二、紅磚紅瓦之因

1、缺火,即火溫不達標。2、停火後,封閉不嚴,窯內進氧。3、洇窯時缺水,有餘火復燃。

十三、供奉神靈之傳說

太上老君是必須供奉的,但制磚瓦還傳奉一人——龐涓。 秦代之前,先人們紛紛探索著燒製磚的技術,相傳孫臏也在探路之列,每每失敗,但摸不透失敗之因。有次孫臏點窯後五天時間剛過,龐涓到,為了破壞孫臏聲譽,龐涓偷偷堵住了窯的煙囪。此舉孫臏根本沒有覺察,誰知窯貨一出,大獲成功。因此後來磚瓦匠連龐涓也供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