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三國演義》第五回講到曹操發佈矯詔,號召天下諸侯興師討伐董卓。各路諸侯為了在戰亂中能取得一點好處便紛紛出兵,原文是這樣說的“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就這樣彙集了17路兵馬,三國演義中一般稱十八鎮諸侯(曹操自己也算一路)。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劉備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關羽

《三國演義》原文寫到大家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如果按這個推算其總兵力應該在30萬人左右了,《三國演義》原文提到“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南征北戰

30萬大軍,裡面有曹操、袁紹、公孫瓚、孫堅、馬騰、陶謙這些猛人,還有在他們手下效力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虎將,共同對付董卓十多萬西涼軍理論上講應該是沒什麼問題,起初董卓也是嚇得直哆嗦。然而這麼熱鬧的局面竟然沒過多久就曲終人散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演義和史書給出的答案都差不多,那就是最開始提到的各路諸侯都在惦記自己那點好處,誰都不願意衝在前面,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有人說如果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滅董卓不在話下。但真實的情況未必如此。那麼即使當時大家心很齊,不發生內訌,就一定能消滅董卓嗎?這也不一定。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袁紹

據《三國志》等史書的記載,所謂“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算起來大概只有11路,分別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紹、陳留郡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郡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代理奮武將軍曹操。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趙雲

他們的職務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按照漢朝制度,“州郡不典兵”,他們都沒有軍權,實力非常有限。

而且這些刺史、太守大都是不久前何進、袁紹為在地方奪權而任命的官員,任職時間稍長些的韓馥到任也頂多一年多,其他人多是幾個月,他們雖然有朝廷頒發的委任詔書,但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些刺史、太守為參加會盟都帶來了一些人馬,《三國志》說“眾各數萬”,這個說法比演義還誇張。

像張超、袁遺、孔伷這些人手裡如果真有“數萬”人,那就是陶謙、公孫瓚一級的角色了,他們充其量只有幾千人,“眾各數萬”一句應該當“眾數萬”理解,指的是酸棗諸軍的總數。

曹操後來在酸棗看到“諸軍兵十餘萬”也略有誇張,這裡應該是曹操把各支人馬負責後勤保障運輸的人數都計算進去的結果。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袁術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馬都是臨時召募的新兵,缺乏訓練,曹操在已吾募兵一下子就召來了數千人,也根本來不及訓練,讓這些人上戰場與強悍的西涼軍正面交鋒只能是送死。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袁紹、袁術

長沙郡太守孫堅是個老牌軍人,人稱“江東猛虎”此人很有軍事才幹,手下的人馬戰鬥力也最強,但他是後來參加討董的,關東聯軍會盟時並沒有主動聯絡他。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孫堅的實力很強,就那麼大一個餅,鑰匙孫堅一個人吃了一大半,那剩下的諸侯豈不是眼紅。所以乾脆也不告訴他了,各路諸侯心懷鬼胎。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曹操、荀彧、曹仁

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許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三國演義》中大軍的糧草供應是由袁術安排的。

由於盟軍首領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冀州刺史韓馥、陳留郡太守張邈提供後勤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袁紹

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10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西涼軍,關東聯軍不僅在身體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就連數量上也不佔明顯優勢。

這也就是劉岱、張邈、張超、橋瑁等人每天“置酒高會”、“莫肯先進”的原因, 不是他們成心耍滑頭,而是他們知道根本打不過。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見龍卸甲劇照——趙雲

曹操在《嵩裡行》中寫“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但當他聯合鮑信率先出擊汴水時,卻被徐榮殺得一敗塗地,上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此時的曹操應該沒有張邈等人清醒和明智,

當時真正的實力派是徐州刺史陶謙、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遼西的公孫度、荊州刺史劉表和益州劉焉,他們都手握重兵,實力都很強。他們如果一塊參加會盟,董卓應該會稍微收斂一些,沒準按董卓的性格還會退兵西涼呢!

他們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關東聯軍,但也沒有參加會盟,他們仍然尊崇洛陽的天子,卻不過是保住自身的頭銜。對他們來說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險更明智。

十八鎮諸侯為何對付不了一個董卓?

高希希版《三國》——袁紹

雖然號稱有“十八路”之多,雖然英雄如虎、猛將如林,但實力遠不如人,真正的實力派也沒有來參加,這才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屏幕下方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