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有六個兒子,為何最終傳位給最小的兒子劉弗陵?

魍歿


沒辦法其他兒子都不行,劉弗陵是最好的選擇!

漢武帝的這六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劉據、次子劉閎、三子劉旦、四子劉胥、五子劉髆以及幼子劉弗陵。

其中長子劉據是這六個人之中的最優選,他皇后衛子夫所生,妥妥的嫡長子,而且其人品行、能力都是上佳,乃是繼承人的不二之選。

漢武帝也是對其頗為器重,在劉據七歲那年便將其立為皇太子,悉心培養。

只可惜啊,漢武帝晚年頭腦昏聵,受奸臣挑撥與劉據生隙。慘遭陷害的劉據無奈起兵清君側,最終兵敗被殺。且滿門被屠,一代賢后衛子夫也因此自盡。

史稱“巫蠱之禍”!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劉據尚在襁褓之中的孫子逃過一劫,幸運的長大,並最終成為了皇帝,是為漢宣帝。

當然,這都是後話。對於漢武帝來說,在劉據死後,選擇誰當儲君,成為一大難題。

論資排輩第一個應該是次子劉閎!

不僅其人聰慧,而且其母王夫人也頗受漢武帝的寵愛。

不過可惜的是,他死得比劉據還早!

接下來則是三子劉旦!

劉據死後,他是事實上的長子,按次序排下來,皇太子之位應該就是他的,而且其人“能言善辯,廣有謀略”,頗有當年漢武帝的風範。

算得上是個好接班人!

但是他有點心急了!

巫蠱之禍後,身為長子的劉旦開始打起了太子的主意。但是漢武帝一直沒有冊立新太子的意思,搞得劉旦很著急。

有一次恰逢漢武帝病重,劉旦擔心這太子之位會有變數,便奏請漢武帝宿衛長安,以備不虞。

這讓漢武帝很是生氣啊!

我這還沒死呢,你就“以備不虞”了?

於是他就被排除在了名單之外!不過此人賊心不死,在漢武帝死後,兩度謀反,最終失敗自殺。

四子劉胥,這個人就一大老粗,雖然有著一身蠻力,能空手與虎熊搏鬥,但行為不過腦子,沒有法度,漢武帝從來就沒考慮過他。

胥壯大,好倡樂逸遊,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

五子劉髆

在劉弗陵出生之前,他是最小的兒子,很是受寵。而且其背後勢力也是很雄厚,舅舅是李廣利,老媽是武帝寵妃李夫人。可以說是繼承皇位的一大熱門。

可惜啊,他被舅舅給坑了。

李廣利和左丞相劉屈氂謀反失敗,投靠匈奴,李氏一族因此被漢武帝所滅。如此一來,劉髆也失去了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他兒子劉賀在劉弗陵駕崩後來長安當了27天的皇帝,是為漢廢帝,即海昏侯!

幼子劉弗陵

前面的哥哥們都被排除了,劉弗陵是最後的選擇。其雖然年紀小,但其人卻頗為機靈,深受漢武帝喜愛,常說這孩子像他。

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

可能就是因為年紀小的緣故,沒有太多的功利心,漢武帝與其沒有矛盾,只有父子親情。

所以漢武帝將皇位傳給了他!


白話歷史君


如果要用幾個簡單的詞來形容漢武帝呢,那就是冷漠,多情,擅權術。

目的明確,一切異已該清除就清除,真正的孤家寡人。

之所以說他冷漠,因為任何人只要讓他感覺覬覦或者有可能覬覦他的皇位,管他是誰,都一律殺,當然,這也許是所有的皇帝的共性,不這麼做皇位無法穩固,江山不穩固發生內亂起來遭殃的也是勞苦大眾,把異已排除掉讓朝庭裡少幾種雜音也是迫不得已。只是他做得比其它皇帝貌似都要明顯,上位才幾年,那些小時候跟他一起玩到大,幫他一起搞事情繼位的小夥伴都被他殺了。又過了幾年,舅舅,太后,陳皇后,衛子夫,太子又都被他幹掉了,到老年的時候竟發現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和朋友。

見一個愛一個,每一個都用情至深,又都始亂終棄。

看過《大漢天子》都知道,最初他喜歡念奴嬌,那傢伙完全是非你不娶連江山都可以放棄的節奏,結果還是為了皇位娶了陳阿嬌,心裡還想著念奴嬌。後面又愛上了衛子夫,再後來又有李夫人,王夫人,勾弋夫人,可能實際的更多,不過歷史上提的較多的就這幾個,他的妃子在皇帝當中真不算多,子嗣也不多,但是這些女人每個都得到他的“真愛”了,好像每個他都很認真,愛得很用力,正常的都是愛一兩個,剩下的就是普通的喜愛,淺嘗輒止嘛,無力再愛了,他是每個都很用情,所以說他多情?

他擅權術,所以皇位坐得久,也因此皇位只能落到最小的兒子劉弗陵身上

漢武帝對帝王權術研究得很有一套,不然也不會統冶時間那麼久了,他總結了前面諸朝教訓,對於可能外戚奪權,軍頭控權,兒子搶權等等這些對皇權會旁落的錯誤清單都瞭解的門清(可能是因為他自己就是靠權術得來皇位的,所以對其中的路數和對人性的瞭解多了許多)

正是因為他精於權術,精於防範,看誰都有嫌疑,所以他的兒子們很多被他誤傷,死的死,貶的貶,前面5個兒子都沒戲了,到了晚年他身體每況愈下,已經到了必須立太子的時候了,其它的幾們夫人和兒子已經失寵,此時他遇到了勾弋夫人,上天給了他最後一個兒子,剛好這兒子寬厚仁愛,聰明伶俐很得他喜歡,好吧,懶得折騰了,就它劉弗陵吧。

之所以是這個結果,主要還是他前半生用力太猛,覺得自己很長壽,以後兒子多的是,所以根本不當回事,結果到老了,發現竟沒有可繼承之才,勾弋就是他恰好需要的時候恰到好處出現的一團火,還好她生了個機靈的兒子,不然這大漢山還知花落誰家。

PS:我覺得劉弗陵也許未必是武帝的兒子,不然怎麼就這麼巧合,剛好無子可繼勾弋就出現了?剛好她就能生兒子而不是女兒?剛好這兒子沒有早早夭折或者智障?況且劉弗陵的性格沒有一點跟武帝相像啊?這麼多巧合是不是不正常?不過真相我們無法得知,歷史這麼寫我們就權當是真的吧,對此你怎麼看呢?

從歷史事件中看現在,從現在反感歷史,多讀歷史猶如名人指路,有興趣請關注我

歷史隨筆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時期著名的皇帝,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偉大的一生,他對內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加強中央集權,以儒家思想統領國家,治理河道,削藩王,對外抵制匈奴,開疆擴土,開創了絲綢之路,並使用了司馬遷,東方朔,衛青,霍去病,李廣,霍光等名臣名將,使漢朝的國力達到了全盛時期,人稱漢武大帝。

同時他也是個好色的君王,後宮嬪妃眾多,子女也很多,太子劉據是衛皇后所生,從漢朝初期外戚專權都一直存在,並且實力很大,例如呂后,竇太后,王皇后,這也是漢初皇權軟弱的表現,漢武帝一直心存不滿,尤其衛皇后的哥哥衛青長期掌握軍權,不可小視,漢武帝晚年更加看重權利,害怕太子取而代之,加上當時鉤弋夫人很受寵,並生了皇子弗陵,總想拌到太子和為衛皇后取而代之,加速了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同時太子性格軟弱,總埋怨皇帝太殘暴,不仁慈。一點也不像漢武帝,父子倆有了隔閡,最終皇帝誤信讒言以為太子要謀反,逼皇后和太子自殺,牽連很多人,其中就有3位皇子被殺,事後漢武帝后悔不已,深感痛心,在晚年由於政變中受到牽連的皇子很多,選擇範圍很小,在一個幼子劉弗陵,據說出生時天降祥瑞,很像漢武帝小的時候,剛毅,有膽識,母親又深受寵愛,所以綜合考慮把皇位傳給了幼子劉弗陵,但沒想到的是母親鉤弋夫人還沒看到孩子繼位,就被漢武帝賜死了,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鉤弋夫人專權,把持朝政,可以說漢武帝是煞費苦心啊,君王是無情的,也是無奈的。對與錯只有天知道。


且愛且珍惜


首先得誇誇這個問題的提問者,對歷史有一定的瞭解,而且提的問題也相當有代表性的,具體什麼原因,下面我一一道來。

從目前歷史書上對於漢武帝由最小兒子劉弗陵繼承皇位,可以說是眼光獨到,因為他確實當的不錯,在其執政其間,也並不像民間所傳是霍光的傀儡那般。在讀過《漢書》等歷史著作的人來說,劉弗陵和霍光兩個在歷代君臣當中應該是相得益彰的。

把時間撥回漢武帝那個時段,最起初就是長子劉據被立為太子,受其巫盅之禍,不能自白而起兵,兵敗而自殺後,漢武帝再也沒有立太子。當時及子死後,最有資格當太子的也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劉旦,一個是劉胥,最後是劉弗陵。有句古話講的太好“槍打出頭鳥”,劉旦自表進京保衛皇帝,讓皇帝產生懷疑。劉胥吧平日裡自律太差,不被漢武帝看好,而劉弗陵當時年紀還很小,這立太子之事也就擱置了。

插個劉弗陵與其母親的傳說故事,為什麼說是傳說故事呢,基本上歷史上有名之人都有點傳奇之事,但這個好像都是一個套路吧,具體什麼?劉弗陵之母,鉤弋夫人打小的時候就有一隻手握個拳頭,不能伸展。是不是很特別,特別的還在後面,漢武帝知道這個事以後就召見了她,而且並打開了那個拳頭,裡面還有一個玉鉤,漢武帝大喜呀就封她為鉤弋婕妤。是不是給人感覺這個是個皇帝設的套呀。

說完了母親來說說兒子,歷史上記載,鉤弋夫人是懷孕十四個月才誕生。現代的人都知道劉弗陵的出生肯定有問題,十月懷胎,再遲也不能晚四個月吧,所以很奇怪吧。所以後來很多學者為鉤弋夫人的出現,到劉弗陵的出考都是一場陰謀。有的甚至說劉弗陵都不是漢武帝的親生兒子。具體真實情況,希望未來出土之物來澄清了。

三歲看大,當時的漢武帝老來得子,對其也偏愛很多,也因年紀較大往事回想太多,剛好劉弗陵較小,經常在身邊,感覺劉弗陵很像自己年幼的樣子。所以心目當中太子之選也移到了他的身上。不過那個時候漢武帝也挺狠的,為了防止主少母壯,把鉤弋夫人賜死了。

從現在歷史文獻上來看,漢武帝選擇劉弗陵是對的。劉弗陵天資聰穎,從公元前81年,當時也才十四歲,燕王政變,誣陷霍光謀反,劉弗陵不僅沒有相信,反而一句揭穿了燕王的陰謀,在霍光手握大權的情況下,他知道如何權衡利弊,並沒有因此疏離他,知道權力中心在哪裡。這麼看來,漢武帝這樣的決定,明智之極。


文思物語


拋開其餘皇子的問題不談,單從感情上漢武帝也是傾向於劉弗陵的,首先其母受寵愛屋及烏,其次這個幼子也確實聰明伶俐受武帝喜歡,最後,漢武帝劉徹本身也是景帝劉啟的幼子,是立賢不立長的範例,難免對劉弗陵的處境感同身受,激起內心強烈的共鳴。


歷史小歇


因為熬死了其他的兒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