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自古以来,家学渊源深厚的家族很多,一门多才子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从古代的“三苏”“三曹”,以及西方的大仲马、小仲马父子,到当代出了12位博士,其中有一位还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家族”,都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朱棣文家族是近代乃至现代赫赫有名的学者家庭。由于出身名门,加上自身不懈的奋斗,朱棣文带领他的家族在学问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是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朱棣文还能获得诺贝尔奖吗?究竟是家族传承更重要,还是个人奋斗更重要?


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朱棣文


人才辈出的文化世家

在今天的物理学界,朱棣文是人尽皆知的物理学家,在核物理和能源方面的建树颇高。他因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被誉为“能够抓住原子的人”,并于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站上世界科学最高峰的朱棣文,并不是家族里唯一成功的人。

朱棣文的先辈,生活在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省,其祖父朱祝年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读书人。由于身处新老文化交替的特殊时代,朱祝年深知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于是对自己的后代严加管教。

受到朱祝年的影响,他的三个女儿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都成为新时代的女性,出国留学,其中两个还成为化学教授。而他的儿子朱汝瑾先后考入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成为一位化学工程专家。

也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朱汝瑾结识了朱棣文的母亲,同样来自书香门第的李静贞。这位李静贞的文化背景有多深厚?其父亲是中国著名水利学家李书田,曾担任民国政府教育部长、天津大学校长等要职的著名学者,其伯父是物理学家李书华。


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水利学家李书田


由于父母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到了朱棣文这一代,他们兄弟三人都延续了父母的文化基因,均获得美国顶尖名校的博士,就连朱棣文的妻子也是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

朱棣文家族至少有12位博士或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学者家庭,文化世家。难怪朱棣文会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这句话虽然有开玩笑和自谦的成分,但其背后却有着朱棣文家族深厚的底蕴作支撑。

何以将诺奖收入囊下?

虽然朱棣文自称“家族失败者”,但客观上讲,朱棣文在学术上的成就,并不逊色于其父辈和兄弟。40岁成斯坦福大学首位华裔教授,5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60岁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部长的华裔科学家的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现代物理学和高等教育的史册上。

小时候的朱棣文,学习成绩并没有特别突出。到了大学的时候,朱棣文的求知欲开始爆发,并且对物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朱棣文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考进了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这里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伯克利加州大学


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年仅30岁的朱棣文进入当时正值巅峰时期的贝尔实验室。也是在这里,朱棣文投入了全部时间和精力到科学研究中去,废寝忘食,专注于物理学研究。

他开创了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研究,使原子的速度变慢,以便进行深入研究。这项创举最终使他在12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家。

从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朱棣文回到学校重操旧业,再次醉心于学术研究。时至今日,朱棣文依然活跃在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

家风传承VS个人奋斗

出生于书香门第,朱棣文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毫无疑问,优良的家风传承确实为朱棣文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但仅仅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就够了吗?

朱棣文成长的轨迹,已经说明了一切。

第一,最重要的家产不是金钱,而是好家风。身为知识分子的朱棣文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更学习“孟母三迁”,举家搬到陌生社区,只为了给孩子们找到更好的学习环境。不过,由于其父亲移居美国不久,家庭条件并不算优裕,朱棣文小时候,他们家连中产阶级都算不上,住在很小的房子里,他和哥哥弟弟也挤在一间卧室里。父母以身作则,勤奋自勉,不管条件怎样都要坚持读书。母亲还放弃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事业,言传身教,不惜一切把三个孩子都送到大学。哥哥朱筑文从小就是其他人学习的榜样,其他两个孩子成绩一样优异。兄弟三人在本科毕业之后还通过奖学金和打工的方式,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第二,对待小孩子的叛逆应该引导,而不是抑制。小时候的朱棣文十分调皮,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由于其哥哥学习成绩优异,身边的人都希望朱棣文也能够跟哥哥一样优秀。然而,不堪忍受这种“期许”的朱棣文,决心“辍学”抗议。对此,朱棣文的父母并没有横加责骂,因为他们深知朱棣文从小调皮的性格,有自己的主张,也有自己的专长,因而劝导他,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下。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去跟别人比较。最后,朱棣文回到学校参加考试,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学完了一个学期的课程,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同样叛逆的弟弟朱钦文,在父母的悉心引导下,也成为了当今赫赫有名的大律师。


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部长


第三,人生需要一个支点,稳定生活的重心。认定一件事情,就做到最好。小时候的朱棣文,在学习上并没有比别人更突出的地方,学习成绩很普通,却有着超强的动手能力。他从小就痴迷积木、模型,在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支架、工具,甚至省吃俭用购买材料和朋友一起做了火箭。在学校里,他对于那些死记硬背的课程敬而远之,却偏爱物理、数学。到了大学,朱棣文在充满神秘的物理学面前,找到了自己的支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科学研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千篇一律的教育没有办法培育出锋芒毕露的人。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一跃而上。

第四,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实干钻研方成大器。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多少人因为兴趣而选择一条路,却因为路途坎坷而放弃。然而,朱棣文却一路披荆斩棘。朱棣文天生有一股“钉子”般的精神,遇到问题一定要攻克到底。不管是攻读研究生,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朱棣文都全身心投入。在贝尔实验室9年,朱棣文成了彻彻底底的工作狂,经常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到了攻关的关键时刻他甚至把床也搬到了实验室。正是通过这样的努力,朱棣文在这里完成了他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他后来获得诺奖的突破性成果。


诺奖得主朱棣文一家12位博士:成才靠家族传承,还是靠个人奋斗?

朱棣文获得诺奖


如果说家庭环境孕育了他的气质,父母的谆谆善诱给了他指引,兴趣爱好帮助他找到了重心,那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实干钻研的精神便是他一路攻关的不竭动力。

笔者觉得,

一个人的出身和家庭条件,会在他成长的早期造成一定的影响,家风传承会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和性格的形成,家庭条件也会奠定成长的基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正决定一个人生活道路的,是他的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坚持不懈的个人奋斗,才是朱棣文能够站上世界科学高峰最重要的力量。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决定是否努力。持之以恒,结果必定不会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