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你這是逼媽媽去死啊”: 中國父母的愛, 越愛越心寒


“孩子, 你這是逼媽媽去死啊”: 中國父母的愛, 越愛越心寒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

大概是說,曾經有一個非常懶惰的小孩,什麼事都依賴媽媽。

有一天他媽媽要出遠門,留下他一個人不放心,就做了一隻大餅給他。

結果媽媽回到家,發現小孩已經死了。

原來他只吃了前面的餅,而懶得轉動大餅,就這樣活活餓死。

當時覺得這故事無比荒誕,世界上怎會有這麼懶的人呢?

現在想來,這哪是什麼懶人,分明是活脫脫的巨嬰。

印度有個男人,30多歲,一直賴在家裡不工作,靠母親養著。

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偶爾打打遊戲,基本不出門。吃喝拉撒,全靠母親操持。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他的體重一路漲到600多斤,直到把家裡的床都壓垮了,不得不專門訂製一張。

年復一年,母親終於忍受不了,決定假裝離家出走。希望兒子至少能從床上下來,去廚房給自己弄點吃的。

一個月後,母親回家,卻發現兒子早已餓死在床上。

母親怎麼也想不到:長期養尊處優的兒子,竟然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丟掉了。

在中國,相似的故事也在發生。

神童魏永康,是當年湖南最小的本科生,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是前程一片光明,卻意外地被中科院退學。

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從小到大,一直承包所有家務,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起居飲食。

甚至上了大學,母親還跟在身邊陪讀。

到了中科院,離開了母親,魏永康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他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敢和女同學說話,甚至在北京的冬天,穿著一件單衣就到天安門溜達,周圍人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個傻子。

因此,他被稱為“中國最諷刺的天才”。

故事令人發笑,現實卻叫人感慨。

有的人,一生都是嬰兒。身體在長大,年齡在增長,心智卻始終止步不前。

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幼稚,偏執,自我,甚至野蠻。

這就是巨嬰。

巨嬰們,一生都在啃食父母。

最近有個隱秘的貼吧“啃老吧”浮出水面。

在那裡,一大群有工作能力,卻依然寄生於父母的成年人盤踞於此。

他們蹲坐在家中,靠著父母的退休金過活,卻不以為恥,反倒沾沾自喜。

他們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啃老就是工作與不工作的區別罷了!工作就光榮了?不工作就可恥了?”

“父母的錢,還不是我的錢?”

他們也很擅長於盤算:

“我一個月才要1000塊,怎麼可能啃死父母。”

“一般來說,啃到父母死也是40歲以後了,還有25年才能領退休金,到時賣一套房繼續啃。”

儘管每天吃家裡喝家裡的,但他們卻相當仇視父母:

“我恨不得把老傢伙的骨頭都拿去餵狗。”

“我爸真垃圾,偷我零花錢去買菸。”

父母在他們眼中,更像一臺取款機。他們無止境地索取,卻永遠不懂感恩,甚至報以仇恨。

妥妥的白眼狼無疑了。

別以為這樣的人只存在於網上。

天津有一戶普通家庭,爸媽為80後兒子買婚房,耗盡積蓄還外借30萬元。

婚期臨近,兒子又向父母索要6萬彩禮錢,連續鬧了好幾天。

媽媽心疼兒子, 又拿不出錢,哭著說:“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啊。”

誰知兒子冷漠地說:“那你就去死吧!”

於是絕望的母親,真的從五樓縱身一躍,當場身亡……

含辛茹苦三十年,竟養出一頭白眼狼。

真是叫人憤怒,又唏噓。

但悲劇背後,又有太多值得我們反思。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認為,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巨嬰與父母,形成了一種畸形的關係:互相依存,互相絞殺。

這是一場漫長的反噬。

巨嬰們離不開父母,卻時時刻刻吞噬著父母,甚至仇恨父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至悲劇發生。

有一部動畫短片,就叫《巨嬰》。

男主人公老大不小了,卻是個大號巨嬰。

手一伸,媽媽就幫他把衣服套上。

口一張,媽媽就把飯送到嘴邊。

爸爸只負責出錢,別的什麼也不管。

可有一天,家裡唯一的經濟支柱,爸爸去世了。

兩母子的生活一下陷入困境。

巨嬰還是不管不顧,只想自己享受。

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VR產品,便大喊一句:“媽,給我買這個!”

但媽媽實在負擔不起了。於是他就鬧,不依不饒。

媽媽嘆了口氣,將手嵌入自己體內,然後,掏出血淋淋的腎臟,送到兒子面前。

巨嬰喜出望外,趕緊拿去換錢。

等到錢用完了再去找媽媽,才發現媽媽早已嚥氣。

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根本活不下去。

最終,“巨嬰”不堪飢餓的折磨,扒開媽媽傷口,重新鑽回她的肚子,再次成為一個嬰兒。

每個巨嬰背後,都有個有求必應的父母。

他們為孩子包辦一切,付出一切,把孩子養在溫室裡。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怕碰著,又怕摔著,包攬了所有家務,孩子想要的都一一滿足。

長大後,幫填志願、找工作、找房子,人生每一樣,都希望幫孩子做好決定,鋪平前方的路。

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更不懂感恩。

最終,害人又害己。

作家劉墉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在溺愛、寵愛、百依百順中成長的孩子,習慣了養尊處優,也就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

一旦父母停止了給予,他們就會大吵大鬧,讓父母一次又一次屈從。

如此不斷循環。他們就像飢餓的吸血鬼,榨乾了家庭,餵飽了自己。

想想,都覺得可怕至極。

楊絳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唯有獨立教育,能夠預防巨嬰病。

在宮崎駿的動畫《千與千尋》裡,有一個情節。

湯婆婆的孩子是個巨大壯碩的“嬰兒”,一直被養在華麗的房間裡,過著應有盡有的生活。

湯婆婆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細菌,所以一定不能出去。

巨嬰養成了頑劣的脾性,一有不順心就又哭又鬧。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巨嬰被千尋帶了出去,他才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他哭泣、抱怨、掙扎、反抗。

長久的煎熬,他最終接受現實,開始與他人友好相處。

這就是獨立教育的意義: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想要更好的生活,他必須靠自己。

要怎麼做?

正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當他遇到困難時,嘗試讓他自己解決;

當他解決困難時,給予積極反饋;

當他遇到挫折時,鼓勵他不要放棄。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別去當全能的爸媽,別讓無條件的付出,剝奪孩子的成長。

成長是家長的事,更是孩子的事。

你要做的,是陪伴,教育,和放手。

別等孩子長成了巨嬰,才後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