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網視導讀:如果歷數國內各位導演的從業生涯,從群演做到導演的黃文利導演絕對稱得上少見。而始終務實、執導數部精品抗戰劇也成就了黃文利導演“抗戰名導”的稱呼。


網視洞察(ID:wangshidc)有幸採訪黃文利導演,瞭解他的從業經歷。自入行以來已有20年的黃導說:我現在想做的是精神層面深刻的、更能觸動觀眾內心的東西。


從群演到導演的職業轉換


進入演藝行業,某種意義上於黃文利導演是種機緣巧合。這不是他一開始的目標,而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打算在影視行業做下去之後,“我要做導演”這句別人聽來是戲言的目標最終在不斷地學習中成真。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黃文利導演18歲的照片


觀摩學習導演拍戲的樣子,幫助副導演張羅現場,替無法出演的特約演員救場……種種劇組中的“雜活”和劇組運作的流程,都是黃文利學習和了解的內容。


在《新水滸後傳》接觸劇組製片等部門的運作模式,在《春光燦爛豬八戒》一邊做龍套演員一邊學習現場製片的工作內容……直到通過《春光燦爛豬八戒》認識的特技化妝師,進入《少年包青天》劇組。


《少年包青天》於黃文利導演不只有出演了周八斤的角色,還有第一次擔任副導演的經歷。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少年包青天》中,黃文利導演飾演的角色周八斤


從廣州“漂”到北京後,黃文利導演的學習範圍又擴大到了電視劇的後期製作。而在北京,瞭解劇組的運作流程,可以承擔各種工作,粵語普通話都通順的人,稱得上是可以身兼多職的全才。


在香港影視人進軍內地的年代,這樣合用、全能且努力的人理所當然地受到青睞,黃文利導演也在這個時代,有了很多跟組和學習的機會。


“合作的過程中,我從他們身上學習身為導演的一些技巧。我知道我書讀得少,所以我就很拼命地去重新看書,重新投入這方面學習。跟著一幫編劇聊劇本,每天就是不停地聊,去學習他們創作的方式跟方向。”


不過,在真正指導過部分劇情後,學習的內容化為實踐後,才會暴露學習中未涉及到不足。


儘管《狼毒花》才是黃文利導演的成名之作,但在過去拍攝《爸爸叫紅旗》的過程中,他便學習、積累了不少做正式導演的工作經驗。在拍攝的過程中,他遇到的困難、獲得的觸動讓他更加意識到了作為導演,對於閱歷、情感的要求。


“導戲需要有一定的故事節奏,需要一定的人生閱歷。你對很多情感的理解一定要很深刻,要解讀故事,要(找出)一個個轉折點。”


於榮光老師對於黃文利導演是伯樂。“於榮光老師幫了我很多忙,他給了我很多機會,包括《狼毒花》,也是於老師打電話讓我去拍的。拍《狼毒花》,其實是奠定了(我作為)導演的一個位置的。”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黃文利導演成名作《狼毒花》的海報


《狼毒花》開拍時,名義上黃文利導演還是執行導演。於老師因為黃文利導演拍攝中努力和付出,幫他正名了他作為導演的實績。


黃文利導演提到了《狼毒花》從河北、山西到內蒙古艱難的拍攝歷程,最後感嘆,“後來我堅信,只要你堅持,讓你努力付出,不會沒有回報的。”


作為導演的理念轉變


從群演到導演的過程,也是黃文利導演勤奮學習的過程。然而,在真正坐在導演位置上之後,身為導演則是一方面將所學化為己用、一方面探索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拍攝理念上、對情緒處理手段的變化,也有著因人生不同階段帶來的不同轉變。


對於黃文利導演,做導演最初是相對單純的願望和目標。但真正作為導演執導,一方面要考慮情感的調動、故事的節奏,另一方面也要對劇組的運作負責。


“你要有凝聚力,你要承擔的所有人的看法,你要對投資負責,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導演的工作)其實沒那麼簡單。”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絕境鑄劍》拍攝現場


而隨著人生階段的前行,和作為導演的逐漸成熟,回首看過去學習帶來的經驗,也有著一些現在看顯得稚嫩的地方。


“我剛開始做導演,更多的可能是模仿。從書本上、從別人的作品上去進行一些模仿、一些解讀。這種解讀在形式上面還挺好看的。它這個鏡頭很靈動,玩一些飄飄的東西。但是我最早的作品,我現在回頭看的時候,其實缺少了很多很多。


“我所說的其實是人性的挖掘,你比如說哭、生氣,其實都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我現在知道不同的人物性格,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我剛開始做這些戲的時候,我就覺得,要極致,要將情感爆發到最極致的地方,才是觀眾愛看的。但後來會發現,當情緒繃得太緊的時候,容易崩掉。”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絕境鑄劍》拍攝現場


現在的黃文利導演,說起如何表達情緒與畫面,早已可以根據人物性格、故事進行的方式,遊刃有餘地進行處理。


“(同一種情緒、情景)你可以用冷靜的方式處理,你可以用唯美的方式處理,你可以用感性的方式處理……我結婚前、結婚後,當父親之前的、當了父親之後,拍的東西都不一樣,可能隨著我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豐富,我可能對於講故事的方式會越來越往回走,迴歸到最原始的概念。”


曾經的《狼毒花》中,梅子之死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但到了《絕境鑄劍》裡,黃文利導演對演員的要求變成了“去呈現”,而不是更刻意的塑造和表演。


“我相信革命先烈在當時的犧牲很壯烈,但他們在面對的時候很坦然,因為這是他們的信仰。”黃文利導演在《絕境鑄劍》研討會上如此說道。


黃文利導演說自己曾經追求美劇一般的快速節奏,追求形式感、追求視覺衝擊、追求人物表達的極致、追求帶給觀眾的震撼感,但在反思之後,卻發現這些雖是必要的,但不是絕對的。


“轟轟烈烈”確實會帶給人心靈上的衝擊,但比起高頻衝擊後的視覺疲勞,能讓觀眾有所感觸或許更加重要。


執導了14年作品,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閱歷的增長,黃文利導演過去學習的內容融入了自己的道路。學習、模仿而來的“動”,現在正服務於思想之“靜”。


在平衡中摸索,讓故事傳達精神


從追求轟轟烈烈到追求細節,其實也是黃文利導演作為導演的雙重成熟。


除去表達方式的成熟,也成熟在作為導演對投資方的負責與自身追求的平衡:精神內核的提升,完全可以與影片的可看性、盈利性兼顧。


對於拍攝中追求的轉變,黃文利導演表示:“其實我現在更多的還是想做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更多的想回歸到一些情懷、情感跟文化的一個傳承。”


“以前可能不會想太多關於責任的事,拍完了我自己過癮了,觀眾愛看不看跟我沒關係。現在可能會考慮更多:我拍完了之後,觀眾看完之後會有一個什麼反思?我會帶動一個怎樣的正能量的方向傳遞?


“作為文化傳播者,獲得正當收益之外,更要做正向的引導和示範,而不能讓人把注意力放到壞事的情節,反而去模仿犯罪。”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絕境鑄劍》拍攝現場


但情懷的抒發並不是建立在不負責任的空想之上。


”其實很多作品可以做到雙贏,片方與導演是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跟洽談,達到雙贏互利的一個局面的。”


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黃導也有一位好搭檔,那就是已經合作十幾年的製片人嵇道青。這位全國“十佳”製片人出品了包括《特種兵》系列與《戰狼》的許多著名軍旅影視作品。他的製作理念、對市場的判斷能力,都讓黃文利導演敬佩不已。與這位製片人合作,黃導可以說是毫不猶豫。


而他們合作中的一些原則,或許可以歸納為:不彼此苛求不切實際的效果,在磨合中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用團隊的力量做好工作。


同樣是對故事進行還原的拍攝,也可以通過敘事技巧的變更,帶來正向精神的表達。


“有時候我會想,我們拍大場面,我們拍不過好萊塢。但畫面拍不過好萊塢,也可以去娓娓道來一個故事,把我們的恩怨情仇、人性的唯美和真實深刻地挖掘給觀眾,也達到一個文化傳播者的職責。”


“拍攝一部影片時,正能量的思想傳播與影片的盈利相結合,才是成功。”


專訪 | 導演黃文利:想做精神層面更深刻的東西

《絕境鑄劍》拍攝現場


過去的黃文利導演是一位“拼命三郎”,最高產的時候,一年拍攝了三部戰爭片,總集數過百。對於這段過分努力的經歷,黃文利導演只這樣評價自己:“難得有別人信任我給這樣的機會,所以就很努力。”


黃文利導演現在追求的商業性、文藝性之間的平衡,可以說是對精神追求與不辜負他人的道德追求、職業追求的糅合。而團隊共同的努力,也成為了黃文利導演追求平衡的助力。


“當你的生活經歷了各種取得各種恩怨情仇之後,當你的人生走到45歲,你回望從前的時候,你對於同樣字面意思會有不同的層次的理解。


“希望未來這方面的作品會越來越多,我們也是現在開始往這方面去努力,做一些有思想的作品去傳遞,而不是譁眾取寵的去去營造一些不切實際的、博眼球的東西。所以剛才為什麼說任重道遠,我拍完《絕境鑄劍》我覺得我是新的一個開始。”


結語


詢問導演在拍攝中是否有什麼樣的遺憾,似乎也是採訪導演時的一種慣例,而黃導的回答也與每一位藝術創作者一樣,是“每一部戲都想重拍”,覺得影片能夠做到更好。而這樣的感受,於創作者來說似乎是一種循環。


“拍完一場戲之後,我會有一段時間出不來。當作品面對觀眾的時候,我、家人、朋友去看,我聽到評價的時候,每一場戲都有一個新的想法,可以重拍。然後當然這個東西也是基於我很積極努力拍下一部戲的動力,因為我會把這種遺憾希望在一部戲中彌補。”


這是一個出不去的圓圈。


“從開始起步到終點,終點又是下一個起點的開始。創作永遠沒有止境,一定要有一顆謙卑的心,有一顆平常心,拍完一個作品之後,嘗試去忘掉它,然後嘗試新的開始,不要讓同樣的錯誤重新再發生,這個是我一直警醒自己、告誡自己的。”


雖然黃文利導演遺憾於過去沒有現在的心態與狀態,不過,他也坦承到,如果沒有前面那些經歷,可能也沒有今天這種理解。


“我前面所有拍的作品融入了我過往人生經歷的感悟跟體會,但未來的作品會有更大不同,那是我更加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