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进入2020年,《歌手》已经走到了第八年,今年,这档综艺也做出了全面的改变,连名字都改成了《歌手·当打之年》。在赛制上,也有重大变革,新生代歌手将以1v1的挑战形式,随机PK淘汰在线阵容。

显然,这一季更加强调了“当打”,而这一季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新生代歌手,华晨宇、MISIA米希亚、萧敬腾、徐佳莹、袁娅维、毛不易、周深等等,话说有几个我都不是很熟悉。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这是一个新生代歌手包场的舞台。


正因如此,《歌手·当打之年》的舞台中央站的全是新生代的音乐力量,通过这档节目,我们可以观察当下流行乐坛的现状,谁最能打,谁最受欢迎,谁的歌最好听,抱着种种疑问,我一直看到第七期。

老实说,看完之后,失望远大于之前的期待,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觉一直以来听的流行音乐仿佛格格不入,一时之间,不知道是过去的歌落伍了,还是自己落伍了。

但我还是愿意努力去多听新生代的歌,一方面是不服输,不愿意承认自己也许已经脱离当下年轻人的趣味了,另一方面是还有很强的好奇心,华晨宇、毛不易、周深等新人这么多人喜欢,一定有他们的优点,我愿意去感受、体验他们的音乐世界。

第一个碰搏:能打的都不愿来?

我依然刻第一季的时候,来的辛晓琪、齐秦、羽泉、林志炫、周晓欧、黄贯中等人,都是已经在音乐市场中充分证明过自己的老歌手,换句话说,来的都是“能打的”。就连知名度相对低一些的黄绮珊,也是大隐隐于市功力深厚的前辈。

这一季全无能打的老前辈,节目主办方给出的理由当然是推陈出新,寻找未来华语乐坛扛鼎人之类的官方话语。往深处想,也许是成名的老歌手不太愿意来这个节目,主办方实在凑不齐,所以干脆全面推新人,为新人提供包场的舞台,邓紫棋和李荣浩等人就是从这样的舞台中从略显青涩走到爆红的。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老前辈要是来了,真的可能会被乱拳打死老师傅。


那么能打的为什么不愿意来呢?倒不是打不赢,而是不愿意在这种评判标准很容易跑偏的场合去和年轻一代进行碰搏。打个极端一点的比方,万一你跟他谈音乐最基本的词、曲、旋律,他跟你讲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我表达呢?就怕乱拳打死老师傅,特别唾沫钉子形成的无影拳。

如果拿影视类综艺做一个比较,就像《演员请就位》里,李成儒对郭敬说,看了他的学员的表演,感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既然是《歌手·当打之年》,那么这个舞台当然要呈现一些年轻歌手在音乐创作上的先锋性,现在的当代之年,如果能够超越老前辈,新人胜旧人也是一件乐事。

但是在这样一个音乐综艺上,你很难指望新老音乐人会竭尽全力去进行纯粹的音乐比拼。节目怕收视率下降,所以要刻意制造话题,新生歌手怕没有热度,所以不管是选歌,创作、演唱、着装还是其他方面,都多少有些刻意营造“与众不同”,统一包装为更加高级的“自我表达”。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周杰伦的音乐,在词、曲、旋律和整体音乐风格上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当年周杰伦大红大紫的时候,周华健也有些落寞,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听自己的歌了,但必须承认,周杰伦可以说是几十年一世的音乐奇才,而且他的音乐在词、曲、旋律和整体音乐风格上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言归正传,我对《歌手·当打之年》的第一个失望,就是选新人没错,但是不少新人将比拼的重点,没有纯粹专注于音乐本身,要么炫技,要么基本功不扎实而又太迫切求变,所以听起来有些甚至有不伦不类,不知所云的感觉。

当然,《歌手·当打之年》也有亮点,最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心声,现场表达的方式和程度都胜于以往,萧敬腾的演唱就很有现场感染力,太一的即兴创作也令人耳目一新。

华晨宇是一个标志性的争议人物

要说《歌手·当打之年》热度最高的歌手是谁,当属华晨宇无疑。即便不上这个节目,华晨宇也一直是新生代歌手中热度奇高的一位。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融合了新生代歌手的一些优点,也暴露了一些这个群体的缺点和不足。

首先是争议很大,褒贬不一。喜欢他的,拿他和林俊杰,周杰伦相比,甚至说超越这两位已经指日可待。不喜欢他的,说他的歌完全听不懂,但是在《歌手·当打之年》还经常拿第一,很困惑,他有什么代表作吗?

对于这种争议,有歌迷已经替他回答了:他不需要代表作,他注重的是自我表达啦,做小众音乐就好,不看重传唱度,风格多变证明他创新能力很强啊。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窦唯的小众音乐,一般人也听不懂,但至少理解他为什么有这种风格。


窦唯现在也在做非常脱离商业化的音乐,超级小众,有的歌甚至是没有词的,编曲也更加多样化,意境可以说一般人理解不了。但是他是经历过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变迁,他的人生阅历、音乐感悟的层层深化或者变化,我们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华晨宇很追求的关于音乐的自我表达,其实是有断层的,不自然生长的,有一种音乐层面的营养不良。他的很多首歌的词,都给人有时候很晦涩很僵硬,有时候又过表达得过于肤浅的感觉,这两种矛盾的感受融合在同一首歌,只能说明他对歌曲真正要传达的理念,还没有深刻清晰的认知。你可以说填词的是丁彦雪,但认可歌词的是他,而且将一整首歌演绎出来的也是他。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华晨语的兰花指,真的利于表达这首歌的主旨吗?


在《歌手·当打之年》第一期,他凭《寒鸦少年》夺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要传达“我不需要被教化”的理念,但实际上,没有人想教化他,我们只想更容易理解他的音乐和理念。如果可以,为什么不传达得更清晰?他的舞台表现,那些兰花指和搔首弄姿,说实话于这首歌的主旨有很大的冲突。至于歌词,你要解释无数遍,可能别人哦哦哦,却依然不太认同你想说的和表达的方式。《神树》也是这种风格。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神树》,我甚至不知道怎么配图片说明。


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看歌曲的源头——诗歌,有些古诗是凝练、晦涩难懂的,但依然可以吟唱传颂。而诗歌最基本的要素:强烈的情感、完美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优美的意境,这四点至今依然可以用来作为观察、衡量音乐歌曲的参考。

老实说,我听不懂华晨宇的很多歌,比如《寒鸦少年》、《神树》、《降临》这一类,看不懂这些歌对应的歌词,也不喜欢他对这些歌的现场演绎风格。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烟火里的尘埃》,这首歌的传唱度就很高,可以称为华晨宇的代表作。


但是有一首他唱的歌我很喜欢,那就是林夕作词的《烟火里的尘埃》,你看,同样是表达与众不同,“强烈的情感、完美的形式、和谐的音韵和优美的意境”这首歌可以说全部都有,而且传唱度也非常高,他是具有音乐实力的,也能更好地向听众传达他的音乐理念。当然,我也不是说他就非得只唱这种风格的音乐才是对的,好的。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老萧的现场掌控,气氛调动,我觉得是最好的。


总的来说,看完这么多期《歌手·当打之年》,有一些人的live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的现场表现力很强,有些人的唱作实力很好,但你说要在这里面挑一个未来乐坛的扛鼎之人,我觉得没有。也希望节目主办方不要为了制造话题和热度,去挑逗观众的情绪,动不动就以未来华语乐坛领军人物等耸人听闻的词语来作标题,那会捧杀。

对于乐坛,最理想的是百花齐放,周杰伦很牛逼,但是在2004年,还有一大帮杰出的歌手在那个时候发了很多实力专辑,比如张韶涵《寓言》、蔡依林《爱情36计》、飞儿乐队《Lydia》、《我们的爱》,还有很多好听的歌像梁静茹的《宁静》、林俊杰的《江南》……作为一个歌手,始终还是要有自己的代表作的吧。

音乐传播的介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上面提到,2004年的时候是华语乐坛的一个高峰,很多实力歌手在那一年发了专辑。现在还线下发专辑的,你还听说过吗?现在是数字专辑的时候了,据说李宇春在QQ音乐早就终于超了周杰伦,成为了销售第一的数字专辑,我没有认真调查过,但相信是真的,李宇春的歌未必比周杰伦好听,但她在新生代中的粉丝真的是比周杰伦多。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当年我们听歌的渠道,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没见过,不认识?


作为80后大叔,我们那个时候听CD,MD,MP3,甚至还听过录音带,现在这些东西都是古董了,现在对音乐人的门槛也大大降低了,以前出一张制作精良的音乐专辑,需要打磨很久,至少要有好几首能打的歌,现在流行出的是3到5首歌的EP,甚至单曲就可以火了。

音乐传播介质发生的变化,使单曲就能火,所以新生代歌手往往还没有充分打磨就急匆匆要走向市场,他或者他背后的团队、投资人,都不允许理性成长,只会催促他们快速发展,收割粉丝与市场。

《歌手•当打之年》:能打的一个都没来?

黄霄云综艺输了,但在音乐市场我觉得还有戏。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黄霄云会在《歌手•当打之年》连续几期排名垫底,她对自己的唱功很自信,有时候甚至会为了故意挑战而炫技,但是在咬字,发音,情感表达方面却时常暴露出不足。她有很高的上限,但把下限彻底暴露出来,垫底和被淘汰也就不出奇了。只不过,在综艺她会被淘汰,但在音乐市场,一定会有行家认可她,去挖掘她真正的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