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遊覽 鹽城 的“ 海鹽 博物館”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裡,與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同步,華夏祖先率先將火融入對海洋的開發,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並持續探索創造,再創“曬海成鹽”的歷史新章。 海鹽 作為佔據各種鹽產總數80%以上產量的鹽種,圍繞著它的生產、運銷、管理,在 中國 歷史舞臺上演繹了一幕幕動人心絃、影響巨大的事件,支撐著歷代王朝的經濟命脈。滔滔海浪,驚濤翻卷捶打出鹽堅忍不拔的風骨;代代鹽民,櫛風沐雨鑄就著鹽晶瑩剛烈的品質。以 江蘇 鹽城 為代表的廣大 海鹽 產區的沿海開發、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無不深深打上了 海鹽 的印記,在 中國 沿 海興 起了一座座大氣磅礴的鹽之城。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引海製鹽展廳

茫茫海水,向人類敞開著胸膛;淘淘海浪,無私地將生命之鹽饋贈。煮海水成鹽,使沿海早的早期人類徹底擺脫了無意識攝取鹽分的本能。隨著人們對海水及其相關自然現象的深入瞭解,廣大鹽民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更新技術,提高產量與質量,先後經歷了“引海淋滷”、“鑄盤煎鹽”、“曬海成鹽”等一次次變革,展現了 中國 人勤勞創新的民族智慧。中國 歷史上關於“煮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先秦。二十世紀末,以鹽業為專題的考古工作陸續展開,通過在沿海眾多 海鹽 生產遺址的發掘調查,推測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或利用近海灘地的地下鹹水,或利用海潮漲落,引海水經過坑、灘等場地有所濃縮後,持續注入灶上的陶具,煮熬成鹽。鹽字首見於《周禮·天官》的“鹽人,掌鹽之政令”。自然形成的稱“滷”,只有人工加工而成的才稱之為“鹽”。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圓底罐和角底杯,還有盔形陶器,當時煮鹽的容器。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商周時期的淋滷坑、灘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引海瀝滷的原始方法,到了唐宋時期該工藝逐步成熟並在沿海地區普遍使用。淋滷技術的推廣,大大提高了 海鹽 的生產效率,該生產方式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自由制滷工藝誕生以來,驗滷法就相伴而生,最先是放飯粒於滷中,粒浮者即為純滷,後逐漸以石蓮子取代,放十枚進去,全浮者全收鹽,半浮者半收鹽,三顆以下的則滷未成。至宋元之交,浙西採用“蓮管汲滷”試驗,達到了古代驗滷技術的高峰。到了近代,則開始用波美表進行驗滷。(下圖為波美表和石蓮子)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唐宋時期,大型鐵鑄煎鹽器,重約2噸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煎鹽的盤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用盤鐵煎鹽,先從滷池內注滷入盤,起火煮滷,投入皂角數枚,滷即結晶成鹽,盤鐵每晝夜可熬鹽5盤左右,每盤400斤,一晝夜可得2000斤。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煎鹽工具:灰簸箕、託草扒、大勺子、燒鉤、裁板等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各種火叉、灰扒子等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板曬:利用近海灘塗的鹹泥,通過淋、潑等方法制作鹽滷,再將滷水倒入鹽板中,經過風吹日曬,結晶成鹽。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後來技術又發展成了“曬海成鹽”,利用陽光、風力等自然資源曬鹽,是生產工藝的一次重要改變。在宋、金時期, 山東 、 福建 一帶出現了將淋滷池中的滷水灌入小面積的曬 鹽池 中,藉助日曬、風吹逐步結晶成鹽,明代這一技術在各 海鹽 產區逐步推廣,到了清末,泥池灘曬逐步成為曬鹽的主流方式,成為我國近代最普遍的製鹽方式。最早的曬鹽發明者是北宋的陳應功,因 平定 福建 有功被封為“平閩將軍”,後設鹽場,指導鹽民曬鹽,陳應功先以“硯池試鹽”,後經總結、推廣,改煮為曬,節省了成本。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說起 鹽池 的造型,有硯臺曬、八卦灘、對口灘等,都是一點點演變而來的。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場景廳

第二個廳:場景挺,展現現代 海鹽 灘曬法的生產流程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第一步,開闢亭場:選擇海邊滷氣旺的灘塗、經翻耕、夯實、四周開溝,築好土埝,亭場即成。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第二步是等海潮侵灌:亭場築好之後,利用潮汐或人力使亭場灌滿潮水,以提高土質鹽分,為制滷做準備。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第三步,攤灰暴曬:每日早晨將灰坑內淋過滷的殘灰及半生灰挑到亭場,攤平均勻,曬到下午2點左右,亭場滷氣上升,灰已變鹹,待下午4-6點後將灰掃成堆,以備擔灰淋滷。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第四步,淋灰取滷:先將生灰鋪於灰坑底部,然後將亭場上的鹹灰擔入倒滿,再用生灰蓋面,用腳踏實後,用海水潑澆淋滷,滷水從灰坑流入滷井,滷井滿則貯於滷池。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石蓮試滷:取石蓮十枚投入滷水,如全浮則滷成可用,如半浮則產量減半,如浮蓮少於三枚則滷未成,需重新進灰淋滷。成則貯於滷池,以備開煎熬鹽。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這個場景廳的陳設挺夢幻的,非常有科技感。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行鹽四方

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 中國 古代社會,“天下之賦,鹽利居半”。自春秋時期齊國實行“官山海”起,鹽利成為歷代統治者視野中致命的誘惑。 海鹽 的生產、流通被壟斷,實行專賣專營,甚至軍事管制,其目的就是獲取高額的稅收以備軍國之用。 海鹽 的發展史實際上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史,它融入到國家的管理體系和賦稅體系。更由於這種鹹鹹滋味的滲透,這部特別的文明史透析出被壟斷的苦澀,回味綿長。海鹽 為古代大宗貿易產物,其存儲方式在歷朝歷代都有嚴格的管理規定和要求。按其存儲類型分,主要有“就場收納”和“中轉集散型存儲”兩種;按性質分,有官收鹽和商收鹽兩類。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行鹽流程:古代朝廷對鹽的流通進行嚴格的把控,包括它從生產者手中轉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部過程,控制的關鍵為鹽的收購、放銷、計量、包裝、開運和驗放等。歷代 海鹽 的放銷或憑鹽鈔、或憑鹽引、或憑鹽票,無論哪種方式,官府都要進行復雜的審核,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的 海鹽 運輸、販賣體制。下圖為泰壩石權(清), 泰州 發掘出來的,石權用法如今天的天平。 在古代, 淮南 灶民們生產出來的淮鹽,要在 泰州 過秤,防止夾帶私鹽,再把大包分成小包,入長江上溯發賣。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鹽為食用產品,長途運輸容易受到汙染,因此需要包裝。宋代要求商人用統一規格的一次性官袋裝鹽。明清時期大多用蒲包,新 中國 成立後逐步改為化纖紡織袋包裝,之後工業鹽改為散裝為主,食用鹽改用小包裝。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清代淮鹽是朝廷鹽利最重要的來源,因而其行鹽的規定最為複雜。清乾隆年間(1736-1795)形成固定程式,有十四道手續,商人行鹽有“八開”:開徵、開請、開重、開壩、開橋、開所、開捆、開江。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海鹽 的主要運輸途徑有水運和陸運兩種,以水運為主。 海鹽 行鹽本無區域劃分,唐766年開始劃分池鹽、 海鹽 行銷地界,凡不在界內銷售的食鹽均為私鹽。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各種鹽店招牌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古代鹽價:鹽價之高低,關乎稅之高低。從漢代到清代2000多年間,食鹽價格在官賣之時由官定;通商之時由商定,而官行督查;或直接由官定價,商人遵守交易。古有“升米鬥鹽”之說,體現了政府定價隨米價轉移的原則。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傳奇鹽商:歷經宋元明清,鹽商逐步成為專制體制的組成部分,特別是清代居於 揚州 的 海鹽 商人,其聲勢顯赫達到頂峰。他們憑藉食鹽經營獲得巨大財富。北宋時期,蔡京改革東南鹽法,其中有一條“免收鹽舟商船稅”,將官方特用的黃旗發給鹽商,鹽商將黃旗插在船頭,優先快速行駛,過往官員及其他商船一律迴避讓路,一時鹽商風光無限。此外,鹽商還能獲得很多科舉特權。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鹽商的代表:江春(1720-1789),一生經營鹽業,為清乾隆年間“ 揚州 八大總商”之首,一生接待乾隆南巡六次,被乾隆褒獎至一品頭銜,成為大清鹽商的代表人物。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各類鹽商記賬本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鹽政春秋

統治者通過對鹽的控制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古代 中國 鹽業收入成為僅次 于田 賦之後的第二大收入來源,而 海鹽 在各類鹽產中又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東周之前,國家對鹽沒有專門的控制。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提出“官山海”,是為 海鹽 專營的開始,此後, 海鹽 專營制度的廢止與變革,很大程度上都成為直接關係到國家政權興盛的重要方略,漢武帝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專賣,實現了富國強兵的願望。唐安史之亂後,也是從 海鹽 專營入手,實現了唐代的中興。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七國之亂:劉濞,劉邦之侄,封吳王,建都廣陵(今 揚州 ),依靠 東海 之利煮海水為鹽,將產鹽區域擴大到今 江蘇 沿海全境,富可敵國,景帝三年,劉濞發動吳楚七國之亂,兵敗被殺。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管仲見齊桓公:春秋戰國時時期,齊國管仲首創的“官山海”政策,即將山上的鐵和海里的鹽收歸官府管理,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右鹽主官”印(漢代),"右鹽"是漢代鹽官官職名,"主官"為東萊郡鹽官長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國家對 海鹽 的管理,大多都實行專賣體制,從中央到地方有完備的生產管理體系,甚至連煎鹽的工具、燃料等也完全由官府控制分配,達到對鹽產的嚴密掌控。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海鹽興城

“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間地帶,有許多鹽場,生產大量的鹽。”這是公元13世紀 意大利 探險家馬可•波羅初次踏上 中國 鹽城 這片古老大地時的感慨。早在春秋時期,先民們以“近海之利”“煮海為鹽”。秦漢時廣大沿海地區已因鹽利興起一座座城市。於漢元狩四年(前119), 鹽城 就以其興旺的漁鹽之利立縣鹽瀆。東晉時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 鹽城 。唐宋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 鹽城 已發展成為 中國 東南部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鹽稅成為國家稅賦的重要來源。元代時“兩淮鹽稅甲天下”…… 鹽城 的鹽業在歷史上對國家財 政和 人民的生產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 鹽城 仍是 中國 重要的 海鹽 生產基地之一。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距今7000年以前,隨著全球氣候轉涼,海平面逐漸下降, 江蘇 沿海大陸再一次在海中升起,先民們來到這片灘塗之上,開始了探索性開發, 鹽城 境內至今可見曾經是海岸的遺蹟和自然標本。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大約在商州時期,沿海各地逐步開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考古發掘證明,沿淮河到當時的海岸線上,有大量煮鹽遺址和大量陶片堆積,大量發掘的規格高、精品多的漢墓,為我們瞭解 鹽城 因 海鹽 開發而成為煮鹽重鎮,並於漢代因鹽置縣提供了直觀的證明。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不起眼的鎮館之寶!新石器時代刻劃紋陶壺是泥質淺灰陶。小直口、圓唇,口外側有一週凸稜,平底。壺的造型有崧澤文化風格,紋飾有大汶口文化風格,對研究江淮地區文化有重大意義。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這款戰國“祝其亭璽”封泥長3.5釐米,寬2.6釐米,厚2釐米。封泥呈不規則形狀,正面上部有陽文篆書,直讀為“祝其亭璽”。四字呈正方形排列,有邊框。下部、背面飾繩紋。祝其在今天的 江蘇 贛榆境內。此枚封泥,為研究戰國地方遞送文書和戰國 鹽城 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漢代四乳釘紋銅鏡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淮河下游及串場河沿線戰國、漢代遺址分佈,基本上都在一條線上。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鹽瀆 故城 :春秋戰國時期, 鹽城 先屬吳越,最後屬楚, 鹽城 城廂範圍南北大片灘塗為 海鹽 生產奠定了基礎,漢武帝四年(119年),這裡已經“煮 海興 利,穿渠通運”,朝廷將古 射陽 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置鹽瀆縣。下圖為 鹽城 歷代水井。 鹽城 市區緊靠大海,水井成為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設施,目前發現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水井300餘口,證明了這裡的人口活動。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明代的 鹽城 佈局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范公堤:北宋時,范仲淹掌管 東臺 鹽倉時,興修海堤181裡,與唐代李承所修李堤相連接,後經南宋到清朝重修,最終修成了起自通州呂四,止於廟灣場的700餘里海堤。范公堤在民國年間被擴建為公路,即今天的204國道。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串場河,也就是博物館所在的地方,北起 阜寧 縣,與通揚運河相接,串通宋代以來的近20個鹽場、鹽倉,至今保存完整。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明清以來沿海境內常遭海潮肆虐,1939年又經歷了特大海嘯,抗日民主政權 阜寧 縣縣長,宋乃德率地方民眾以鹽稅相抵,耗資百萬,建成捍海大堤,有力地保護了當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產,地方人民把這條海堤與宋代范公堤相提並論,稱為“宋公堤”。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今日的鹽場分佈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週末微旅行: 鹽城 遊覽海鹽博物館 揭開了“煮海為鹽”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