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不應該輕微體罰孩子,孩子上小學?

成都教育幫幫幫


適當的體罰是要有的,它也是一種教育方法,這不但是就家長而言,就是老師對於個別軟教育不管用的劣生也是可以理解和有效的,(當然,這並不是支持教師的體罰行為)有些時候針對個別的人你來軟的不行,就得來點硬道理,什麼方法的應用都應該是有選擇性、針對性的,說句嚴重的話,對日本鬼子,你不打他能被趕出中國嗎!靠說教能行嗎?!


快樂生活啦啦啦


有一個同學,自己開了一個牙科診所。專業知識學得很好,診所經營不錯。小學留級了四次。我初中畢業了,他才上初中。用他的話說,是他想有多一點的同學,所以留級了。在小學,初中階段,老師估計都不看好。他跟我們分享家庭教育,他爸爸從小到大都沒有打過他。只有嚴厲批評和鼓勵。所以體罰不一定能出才子,教育好話多說,壞話好說。因材施教!


豆腐圓妞媽


體罰沒有輕微不輕微之分,體罰了就是體罰了。

體罰與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人認為體罰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要體罰,屢次教育不聽就要體罰。我則不這樣認為。孩子犯了錯誤要教育,但不一定要體罰。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孩子經過體罰後就會變好,相反,聽到的都是一些體罰後不利孩子成長的新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免不了的,那麼家長的教育也就少不了。

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要針對不同的孩子,犯的錯誤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孩子性格又比較內向的話,我建議採用談話式教育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犯了一些小錯,這是多數孩子會犯的,家長與孩子好好交流,好好溝通就可以了,不必大聲呵斥,更不要棍棒教育了。對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講,一邊與孩子親密談話,一邊滲透教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不然,就會適得其反。

還記得陶行知先生“三顆糖”的教育故事嗎?

陶先生面對犯錯的孩子,並沒有指責,沒有呵斥,只是用三顆糖就感動了男孩,讓男孩從此不再犯錯。

一些犯錯的孩子,其實只要家長多給些愛,多給些溫暖,孩子也會懂得感恩,懂得改正。

孩子連續犯相同的錯,家長又該如何教育呢?一些孩子可能會屢教不改,屢教屢犯。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就要好好找找孩子犯錯的原因,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兇狠的棍棒教育也無濟於事。

比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家長就要了解其真正的原因。是作業太多,或是作業太難,或是作業本掉學校裡了,或是忘記了老師佈置的作業,或是懶惰不願意完成。然後針對不同的原因找辦法解決,防止今後再出現相似的錯誤。

對孩子犯的一些原則性錯誤則要好好教育,絕對不能讓孩子再犯相同的錯誤。如偷東西,犯法,違反道德底線,侵犯集體利益等錯誤,家長一定要嚴肅處理。教育孩子時明確告訴孩子,犯這樣的錯誤會得到怎樣的處罰。如果年紀尚小,可以讓孩子寫檢討書,寫保證書,如果年紀較大,則會有非常嚴重的後果,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再是家長了。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真正懂得道理才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成長的孩子肯定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孩子犯錯後,家長要正確面對,不要逃避,不要掩飾。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錯誤就是錯誤,改正或彌補才是正確的做法。家長不要為孩子“護短”,更不要替孩子開脫罪責。父母的替代或開脫只會縱容孩子,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是藍兔有話說,歡迎您的關注,留言,點贊,轉發!

藍兔有話說


我同意家長可以適當的輕微體罰孩子的。因為對於一些孩子來說,講道理已經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了。你無論對他怎麼樣講道理,他就是不聽,比如不寫作業,比如寫作業態度不認真,你已經反覆說了很多次可他還是不聽的。這個時候我覺得是有必要進行一定的輕微體罰的。但是在孩子犯錯誤進行體罰時一定要把握好幾個原則的:第一,及時懲罰,不能倒算賬。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第二,在輕微體罰時要同時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繼續犯錯。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並告訴他正確的做法。第三,不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畢竟還小,而且現在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尤其不要在和孩子同年齡段的同學面前體罰孩子,這樣有可能會讓他失去面子,導致反作用的出現。第四,這個輕微體罰,千萬千萬不能經常性使用,俗話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分寸的。

所以在進行體罰時,一定要記住不是為了體罰孩子而體罰的。而是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缺點的。


格桑1821


我認為完全可以。

同意題主所說的輕微體罰。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過程,說實話我二女兒現在3歲我還經常性的給幾下子呢,有時候頭下班就暗自要求自己,耐心,耐心,今天堅決不動手。想想自己用身高,力量的優勢來對待孩子,是多麼的不應該,唉,孩子在這樣的管教下長大該是多麼的不容易😭。可沒有動手打過孩子的家長寥寥無幾,尤其是輔導作業時崩潰的那一個個瞬間。

懲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直接的莫過於體罰了,本人只是同意家長的輕微體罰,僅限於家庭內部,父親母親,最好是母親,父親手重,未必能掌握住力道,傷到孩子就不好了。但學校教育中,任何體罰都不應該有。環境不同,老師和家長的角色不同,體罰在現代教育中是落後的也是該摒棄的。說點家長輕微體罰孩子的理由。

一,讓孩子有規則感和邊界感。幾歲的孩子非常願意做出各種挑戰,道理不聽,形同虛設,沒點嚴厲措施怎麼能行。輕微體罰,打手心,靠牆站,做深蹲等讓身體上的不舒服,加深意識上的認識。認識到什麼是需要共同遵守的,這就是規則,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則和邊界的,任何違反和越界的個體都會受到懲罰。

二,讓孩子有責任感,有擔當。曾經有一個朋友,孩子犯錯急得打自己嘴巴,我尤其的不贊成,代孩子受過,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迷茫,失去事物與自己的連接,對父母產生依賴。每個家長都視自己的孩子如珍寶,打在手上疼在心裡,可輕微的體罰也是可以的,是配合說教和身教的好方法。讓孩子知道做事是要承擔後果的,有責任有擔當,不推脫。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觀點,很願意和大家一起交流。

謝謝!


安心6877


孩子犯錯應不應該輕微體罰?這個問題我覺得要結合具體情況分什麼事情?還是要根據孩子犯錯誤產生後果的嚴重性下結論。雖然現在教育學家都提倡溫聲教育,但並不適用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性格比較皮,就是我們所說的熊孩子,不打不長記性。

李玫謹教授直言: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不僅要打,還要注意這一點很有道理,讓孩子有敬畏之心,讓他們知道犯錯之後被打的原因。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孩子一直玩手機沉迷網絡遊戲,媽媽多次勸說無果,直接搶了手機,導致孩子游戲闖關失敗,怒火中燒直接對媽媽拳打腳踢。這就是對父母沒有敬畏心,不害怕,也不尊敬父母,造成了孩子為所欲為。

有的孩子一味跟他講道理根本行不通,無關痛癢,覺得父母拿他們沒有辦法,這種情況只有打才會長記性,知道疼知道會被懲罰,這樣才會有敬畏之心,不僅要打,還要有愛才會有敬。

李玫謹教授曾經說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有愛和敬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懲罰其實是一種對他的保護,當他知道怕和後果,才不敢再去做,這才是保護他的行為。

有人說打孩子不對,打不僅讓孩子沒有安全感,還會破壞親子關係。打當然是不對的,還要做到有愛,當他知道因為愛他而打他的時候,他會心存感激。

當然打不是最終目的,並不是說只要孩子犯錯就捱打,如果一點小事經常打孩子,那他會越打越不怕,也容易讓孩子的情緒產生怨恨或暴力傾向,那時候打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那犯了哪些錯誤就該打呢?

危害生命安全或帶來重大後果的錯誤。

之前網絡上有報道出,一個高空作業工人在清潔樓面,這個熊孩子竟然拿著刀片意圖隔斷繩子,幸好家長髮現及時阻止,這種就是給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屬於非常嚴重的犯錯,要是我一定會痛打一頓,並講清其原由和需要承擔的後果。

還有就是孩子犯錯觸碰道德底線,比如不尊重長輩,因為過度溺愛,導致根本不把長輩放在眼裡,一不順心就打罵長輩,毫無尊重、教養可言。

還有犯錯屢教不改時,明知道犯錯了,覺得你根本就管不住他,下次還故意這樣,不是行為能力上做不到改正,而是態度問題了。

記住,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孩子,如果孩子犯的錯誤是父母都不希望他犯的,而且後果是父母孩子都難以承受的,那麼父母就應該嚴厲的責罰孩子,讓他產生敬畏之心。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的過錯,不正確的教育,這個社會就會給孩子狠狠的一擊,到時候買單的還是自己。

最後,希望各位都能做一位合格的父母。


墨染青衣顏拂容


我們都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是哪個當父母的沒有被孩子快要氣瘋的時候?誰都想要和風細雨,當個溫柔的爸爸媽媽,但是孩子很會試探和挑戰大人的底線。

關於是否應該輕微體罰孩子,我的看法如下:

如果家長實在氣急了,輕微體罰了孩子一下,不用為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而焦慮不已。但是我不贊同家長把輕微體罰當做常用的管教方式。

原因如下:

一、體罰可能短期有效,但長遠看不能真正起到教育效果

上小學的孩子已經懂事了,有自己的想法。

家長想要體罰孩子,哪怕是輕微體罰,肯定也是孩子有做得不對之處。而且應該是嘗試了其他辦法,效果不佳,無奈之下才想要輕微體罰。

當時,孩子出於身體上的疼痛、不適,可能會屈服,答應改正,但是下次呢?同樣強度的輕微體罰還能起到效果嗎?

有的孩子,被打得多了,會被打皮的,如果孩子不怕打了,怎麼辦呢?

而且體罰是身體層面的,孩子能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等他長大以後,家長打不動了,又用什麼來管教孩子呢?

二、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得用體罰

孩子犯錯肯定要承擔後果,如果做對做錯一個樣、做與不做一個樣,孩子就沒法管了。

但是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減少玩耍時間、不能出去玩、多做家務等等,不用非得體罰。

而且懲罰方式最好和孩子一起商量,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孩子才會認帳。

三、孩子從小接受慣了體罰,可能會用類似的方式去對待其他人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做錯事情,父母的應對方法就是體罰,那孩子可能對此習以為常,不覺得體罰有什麼不對。

當同學做了他認為的錯事時,他很可能也會用類似的體罰方式對待,引起矛盾。

當他以後長大成家,有孩子了,當他的孩子犯錯時,他也可能會體罰自己的孩子。

因為這是他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學來的,他已經認同了這種價值觀。哪怕覺得不對,也會因為習慣了這種方式而很難改變。

當遇到問題了,他首先想到的解決方法不是去協商,而是舉起拳頭,這才是體罰最可怕的地方。

我是謝農,心理學碩士,熱愛閱讀,關注讀書、寫作與育兒,與你一起終身成長,歡迎關注。

謝農與你共成長


在小學階段,家長應不應該輕微體罰孩子?

我個人觀點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在特殊情景下適當的給孩子棍棒教育,具有較好的教育效果。但這一舉措僅僅適用於家長,不建議教師使用,教師也無權使用。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被道理教育,愛心教育,快樂教育等等概念性的西方泊來品所左右,我們也是邯鄲學步,越學越複雜,越學越迷茫。在我們進行學習的時候,我們實則忽略了我們自身的教育傳統,忽略了我們的文化屬性,忽略了我們的民族特性。

我在很多的問答和文章中多次闡發了教育本身並不是快樂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當然也有很多網友對此不屑一顧。

我們常常說要給孩子講道理,這句話我只贊成80%。孩子畢竟是孩子,各方面心智尚未成熟。認識事物和認識道理的能力尚未達到成人水平。有些道理硬性來講,實際上是講不通的。還有可能越講越糊塗,越講越麻煩。我想在實際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家長朋友應該能體會到這一點,會用不同的千奇百怪的理由來搪塞孩子,或者是給孩子進行解釋。甚至是遇到孩子在某一天某個時刻特別的犟,簡直就是8頭牛都拉不回來。你越講道理他越自行其事。

所以說在有些情況下,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棍棒教育。但是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給孩子指出錯誤以後,他拒不改正,或者是經過講道理,2~3次之後仍然拒不改正。你給他指出了正確的道路,他不走,偏偏要往斜道上走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果斷的採取一定的棍棒教育。絕不能心慈手軟。教育孩子也要有底線意識

在進行這一項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地告知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打你?讓他知道有些底線必須遵守。這裡所說的底線應該是為文明社會所不容忍的行為,比如偷盜,撒謊,詐騙,校園凌辱等。

最後再次重申,這一項教育權利僅限於家長或者是僅限於父母。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師不擁有該項權利,至少在現行法律框架內沒有。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打孩子是違法的,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貿然行事。


數亦有道


作為家長,我不贊成用輕微的體罰管教孩子。

這並不意味著你放棄管教,驕縱和溺愛都是不正確的,但嚴厲和體罰又容易讓人走向另一個管教的極端。

人們總是認為簡單粗暴的管教,最立竿見影。卻忽視了這樣管教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長期效果。比如:這樣的管教,容易讓孩子出現憤怒、退縮、反叛、報復等心理。可見,這對於孩子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當你發現你管教孩子變得容易讓你情緒失控,管理孩子日常生活變得困難複雜,憂慮重重的時候,就說明你需要調整你的管教方式了。

怎樣和善而堅定的管教孩子呢?

一、要考慮你的管教方式是不是和善而堅定?是不是可以長期有效?是不是可以帶給孩子價值感和歸屬感?是不是能帶給孩子新的生活技能或社會技能?

遵循以上原則,我們的管教方式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將體罰變成做家務,根據事情的嚴重性升級家務的難易程度。

2.將體罰變成取消他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比如:看動畫片、玩遊戲……

3.將體罰變成看一本課外書或看一個小時課外書。

4.將體罰變成體育鍛煉半小時。根據孩子體能,選擇適度的鍛鍊方式,不可為了體罰而加大強度。

以上幾種方式,我們發現都是可以在懲罰過程中,增加孩子的技能,可以長期適用,並能帶給孩子價值感和歸屬感。前提是我們要提前跟孩子做好約定,並能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二、和善而堅定是貫穿我們整個教養過程的核心。

和善是我們尊重孩子。在他一無所有的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教他成長的是父母,老師。有時候錯誤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不能一有問題,就害怕解決,指責和埋怨都是無能的表現。這裡選擇和善,並不是我們妥協了,而是選擇了智慧的去應對。

堅定是我們尊重自己。教養子女是父母的責任。有些人試圖用暴力來轉嫁矛盾,減輕自我的責任。

規則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長遠的帶給孩子發展的效用。這需要我們能夠長期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力量。不會因空間和時間的改變而降低原則。

三、在我們生氣前,一定要冷靜下來。

學會控制情緒,是我們一生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如果當下你沒有辦法控制情緒,你最好選擇離開當時的環境,以免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特別是對待孩子,我們更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信心。

結語:

孩子是社會人,錯誤是他成長的一種方式,也從另外一個層面教育了他。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以及對於錯誤的認識程度都取決於家長的管教方式上。是選擇短期的效應?還是長期帶來增量的效果?這需要家長們能學會智慧的應對!

我是高小陽,專注語文教學,閱讀和作文指導,期待您的關注!


高小陽與語文那點事兒


適當的還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