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在中国古代,由于儿童能够娱乐的玩具比较少,所以童谣比较盛行,但与现在的儿歌所不同的就是古代的童谣并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种儿童传唱的歌曲,很多的古代童谣都有一种政治预测性,很多童谣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一个国家即将灭亡的事情,并且最终结果表示这些童谣所预示的事情都一一实现了。其实这种童谣虽然跟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由当权者操纵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童谣这种通俗文化渗透的潜移默化之下,百姓逐渐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朝代变迁的话自然不会得到百姓的反感,反而可能成为变迁时代的一个助力。

南唐的覆灭——后园桃李不生花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南唐后主李煜的死亡曾经在童谣之中出现过:“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根据《古代童谣:不可思议的政治预言》一文可知:““娘"指娘子,这里指周后。……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与地支亥和戌相对,指戌年和亥年。“都死尽"指戌年和亥年都过完。“猫儿患赤瘕",猫子眼瞎,比喻看不见南唐的未来了。”整首诗把南唐灭亡的时间和原因全部都剖析了出来,这句诗的前半段描述的是南唐后主李煜沉迷于女色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整个南唐王朝灭绝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时期最后的一位皇帝,整个国家从他开始断层,他自然没有后代存在。这首诗的后一句表现的是南唐灭亡的时间,在南唐后主李煜沉迷于女色不理朝政的时候,当时的北宋已经灭掉了后周,准备统一全国了,在公元975年背诵终于攻破了南唐,也就是从李煜开始整个南唐王朝绝统。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这种一语双关,并且用多种方法来暗示时间地点和时间的童谣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这种手法使得这种童谣具有神秘性,尤其是在它的预言得到实现之后,这样的童谣成为了许多皇帝害怕的存在。但是我们现在都知道预言这种东西的真实性其实是不存在的,最有可能就是已知道未来事件发展结果的人编造出来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而编造这种谣言的人也很好猜测,谁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谁就是谣言的编造者。在描述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童谣之中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就是当时北宋的统治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猜测,这首童谣就是北宋方面派人在民间不断传播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想用这种舆论趋势来引导百姓,在增加百姓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荒唐行为不满的同时,加大他们对于自己灭掉南唐的顺从感和幸福力度减少,出现反叛的可能性。

“亡秦者,胡也”的灭秦童谣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后,曾经在一片地区上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面写了一句让他寝食难安的谶纬即亡秦者,胡也,这句童谣让想要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的秦始皇,真是坐立难安,为了尽快的消除这种忧虑,秦始皇决定寻找出这个潜在的敌人,并彻底把它消灭掉。按照当时的正常逻辑推理,这里边能够灭亡秦朝的胡指的应该是当时的匈奴,北方的匈奴当时比较强大,中原地区的人都称之为胡,就连当时的秦始皇也把这个匈奴人看作是这个预言中最大的敌人。为了尽快消除这个灭国的祸患,当时秦始皇派遣了大将军蒙恬率领几十万的军队去北伐匈奴,当时确实把匈奴驱逐了出去,但秦始皇还是没有彻底的放心下来,于是他又修筑了万里长城,想以此来阻挡匈奴南下的步伐,保住秦朝的万世江山。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胡亥

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劳民伤财,都去修建一个看似并没有用处的建筑,其实已经激起了部分民众的怨恨,再加上秦始皇死去之后,登上皇位的是秦二世一个没有秦始皇的才能血比秦始皇残暴百倍的皇帝,在秦二世的不断“努力”之下,整个秦朝的灭亡速度开始逐渐的加快,

根据《史记》记载:“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後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从秦朝灭亡的结局中可以看出,这句童谣中所预言的灭亡秦朝的胡指的并不是当时的匈奴胡人而是胡亥的胡,也就是说亡秦者胡也,指的是灭亡秦朝的人是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而不是秦始皇所理解的胡人。

汉朝时期的预言童谣

在汉献帝时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句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单纯看字面意思的话,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其实这里边的每一个字以及每一个词语都有隐含的意思,其中千里草指的是董这个字,十日卜指的是董卓的卓这个字,也就是说这首童谣里边的主角是董卓,描述的是董卓身上发生的事情。童谣的意思是说董卓这个人会自下而上的控制君主,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除此之外,这首歌谣里边描述的场景暗示了董卓会掌握政权并且会实行暴政,同时董卓的统治又会迅速灭亡,他自己这个人也会获得一个不得生的结局,也就是说董卓最后的下场只有死这一个字。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汉献帝与曹氏

这样明显具有特殊意义的童谣一看就是有心人传播的结果,毕竟这样能够准确地预知到名字和死亡结局的预言性童谣不可能真实存在,这样传播的童谣不仅仅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于董卓的痛恨,同时也是为董卓的下场做一个铺垫,会引起一般其他人的反对,而且在这样一个童谣的潜移默化之下,许多技术对于政治场景和董卓这个人并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都会觉得董卓这个人是罪有应得,他的死亡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样一个结果就是编纂这首童谣的人所想要达到的结果,同时处于那样一个相对比较封建迷信的社会之中,人们对于这些具有预言性的童谣的相信程度远大于统治者的命令,有时候迷信的作用能够比得上任何一个煽动性的语言。

童谣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作用

根据《政治与文化》一书可以理解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是正确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那些看似与政治没有任何关系的童谣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在信息传播相对比较闭塞的古代社会,童谣的传播力度应该是最强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童谣的认可度和传播范围是比较熟知的。这些童谣其实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传播和影响渗透的知识,在日积月累的不断影响之下,你就会慢慢的发现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向这些日益接触的童谣方面靠近。所以那些童谣预言的事情成真之后,百姓就会更加相信这些东西,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认可度就是民心的代表,那些能够让童谣对百姓产生文化渗透作用的人,就是得民心的人,民声可谓人心难得就是古代政治家最需要了解的一个知识,同时也是运用最熟练的一个技能。

童谣还是谶纬?一句简单童谣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

曹操


总结

现代人都了解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作用,这是每个经历过系统性的教育学习的普通人都知道的知识。虽然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我们依旧在被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自信进行文化渗透,更别说那些没有了解过文化渗透作用的古代百姓了。古时候那些具有预言性的童谣其实就是古代一些权谋家在进行一些政权变迁的时候,对百姓实施的一种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文化渗透,它的作用就是当这些预言变成现实之后,人们会产生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而不是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些人得到民心,毕竟所有的统治者最讲究的一点就是民心者得天下。

参考文献:《古代童谣:不可思议的政治预言》、《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