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緊靠在黃河大堤下的尉家口村)

車行濱州黃河南岸的高新開發區青田辦事處街區,馬路兩側,或者糧油店門口,常常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廣告牌,上書"五道口大米"。當人們紛紛追捧、讚譽、購買和品嚐"五道口大米"的時候,或許沒有想到,"五道口"就是曾經的一場慘烈的凌汛決口,黃河大堤漫決了五道口子,決口之慘,被史書描述為:"呼天號地,驚恐萬狀"。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老口門坑塘)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濱州河段堤防南岸決口兩次,決口處衝出的老坑塘,經三次大堤加培,尤其是抽沙淤背,大都消除。但仍有一個老口門坑塘,由於合龍時改變了大堤走向而存留至今。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決口衝出的老口門坑塘,120年以來常年積水,深不可測)

日前,筆者專程考察了位於青田辦事處尉口村的老口門坑塘。該坑塘方圓約3500平方米,將尉口村一分為二,周邊樹木雜草叢生,坑塘幽深,百餘年來從未枯竭,水面生滿綠苔,塘中盡是枯枝敗葉,景象幽暗。問到掌故的老農,都一一說的明白:"是光緒年黃河決口留下的大坑,從未乾過,合龍後大堤走了新堤,就把坑塘遠遠撇在這裡。"老農邊說邊指給我們說:"這就是老堤的壩基",我們順著他的指示,看到明顯高出其它房屋的房基地。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當地村民介紹說:這裡就是老黃河大壩的壩基)

那是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殘冬,天異常嚴寒,黃河冰厚30釐米。春節後的正月中旬,氣候稍暖,上游開凍,冰水大量下洩。正月十九那天,大河解凍開河到了大道王河段。夜間突然北風驟起,氣溫急劇下降,造成河道亂冰插塞,洪水很快就漫灘偎堤。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位於南岸決口中心位置的尉口村)

天剛亮的時候,冰和洪水幾與堤平,且堤上無人防守。太陽剛出,桑行趙附近大堤背河腰坡,出現了一個直徑大約20釐米的漏洞,冒著渾水,半小時後決口;這時任劉趙村就近的背河堤坡,出現了一個直徑約10釐米的漏洞,堤頂很快就出現了裂縫,一小時後因無人搶護而潰堤;臨近中午的時候,在莊子劉、尉家口附近又決口3處。

這時候,堤下的村民爭相奔命,集聚到堤頂上,力圖避難。但眼看著黃河大堤上下都已經漫決。兩口之間,猶如孤島,彈丸之地,四面環水。寒風凜冽,人群瑟瑟;舉目四望,冰水滔滔;洪荒茫茫,人處堤頂,猶如置身汪洋大海。且口門持續擴大,冰水如傾缶倒扣堤下,處境險惡,呼天號地,驚恐萬狀。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1900年在此決口的張肖堂險工)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張肖堂險工巡堤查險)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黃河激浪)

可就在這個時候,對岸張肖堂險工突然決口,因為是險工,頂衝大溜,臨背懸殊較大,水流湍急,頃刻間口門迅速擴大,致使南岸尉家口水位迅速下降。還由於南岸是灘地,大堤距主河道1500餘米,水流較緩。在北岸張肖堂決口後,南岸口門自動噴塞。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1900年張肖堂險工決口衝出的秦皇河)

《高青縣誌》記載了這次決口:南岸從莊子劉至尉家口約1600米堤段,共決口5處,口門寬45—100米,沖溝深1—3米。從此,該處稱"黃河五道口"。

《濱州市志》也記載了這次決口:"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正月二十,黃河在張肖堂村決堤,破口兩道:一在堤東趙村村南,一在馬張村東。甲首裡村死百人,獅子劉村死19人,張茂林等十一村被沖毀。" 決口所衝出的潰水水路,就是現在的南海部分水域和風光如畫的秦皇河景區沿線。

(張肖堂險工決口後潰水沖刷出的河道:——秦皇河風景區)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老口門坑塘考察人員和村民合影)

黃河也就是在這次壅冰漫決後,自動找到新的出路。合龍後溜勢突然南移,溜向由尉家口改道東去,直奔道旭,至王旺莊東去,逐漸脫離了原大清河道。從此,蒲城和陳臺、大劉家等20餘村由河南變成河北。蒲城與北鎮之間的原大清河河道在張肖堂決口後二三年內自動淤塞。

“五道口”大米香,但其實“黃河五道口”是一場決堤災難

(在尉家口黃河大堤上展銷的"五道口大米")

如今,"黃河五道口"綠色稻米聲名遠揚,作為黃河中下游魯北平原的一個地方特產,是山東省第一個無公害大米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以成熟度好、顆粒均勻、腹白纖小、營養豐富、色味俱佳,受到人們的廣泛讚譽和喜愛,也是濱州高新開發區成立後,第一個獲得綠色產品認證的品牌。目前稻米產區轄25個自然村,面積達666.67公頃,年產量600萬公斤,遠銷膠東、江淮等地區,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黃河河務局 劉策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