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抗疫”宅家,每天與“神獸”(學生)相處。很多家長特別是那些平時“主外”的父親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與其跟自家的神獸不自在地相處,不如讀《傅雷家書》(悄悄告訴您,這本書也是初中生必讀篇目),跟著傅雷學習怎樣做父親。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傅雷,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的長子傅聰是享譽世界的鋼琴演奏家。《傅雷家書》就是傅雷、傅聰父子“相隔萬里”卻“常常萬言”的書信選集,被稱作“嘔心瀝血的教子名篇”。

01 做一個能“覺悟”的父親

所謂覺悟就是指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做一個能“覺悟”的父親就是指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能不斷調整自己定位及相處方式。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傅雷

傅雷性格方正,稜角分明。教育兒子時也勢若雷霆。

楊絳在《記傅雷》裡面寫過,她們夫婦去傅雷家作客,大人們在客廳聊天說笑,傅雷發現兒子躲在門後偷聽,當場冒火。罵哭了孩子,“傅雷回客廳來,臉都氣青了”。這是有外人在場,否則那就更慘了。傅聰曾對楊絳訴苦:爸爸打得我真痛啊!

但當讀者翻開《傅雷家書》會驚奇地發現,家書裡的傅雷卻是那麼柔軟多情。因為孩子要外出求學,傅雷就哭成淚人兒。

“車一開動,大家都變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但回家的三輪車上,個個人都止不住流淚。”

傅聰走後第二天他“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傅聰

此後愛之聲綿延不斷:

“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樂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

“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聚少別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為什麼傅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前後變化如此之大?1954年1月18日,在傅雷給兒子的信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麼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裡,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對,“父性才真正覺醒”。傅雷覺醒了、覺悟了。從此,鐵漢在孩子面前多了幾份柔情,敢於直言愛和思念。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傅雷的妻子朱梅馥與傅聰、傅敏兄弟

那一年傅雷45歲,人到中年。兒子傅聰20歲,在國內鋼琴演奏界已小有名氣。花了半輩子,嚐了20多年的痛與樂,傅雷的“父性”覺醒了。

但人生能有多少個20年?親子相處能有幾個20年?這是多麼痛的覺悟。我們與其重蹈覆轍,倒不如早點兒覺悟。否則就會如傅雷那樣留下遺憾:“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遠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02 做一個能參與孩子生活的父親

看過《傅雷家書》的人常常說,拋去音樂、美術、文學等內容,傅雷的很多文字和一般父母的“叨叨”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這正是傅雷的高明之處。相距萬里,父子間依然能下筆萬言。現實中太多家長和孩子近在咫尺,卻相對無言。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作家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就講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母親起早貪黑做苦力掙錢,孩子的學習生活全由爺爺奶奶照顧。後來兒子長大成人卻逼著母親賣房子,拿母親賣房的錢交了首付,為爺爺奶奶買了別墅。

這無疑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悲劇。母親與孩子朝夕相處,但從來沒有參與過兒子的一頓早餐、一次作業、一次家長會。

親子關係的維繫不能只靠血緣親和空間距離的近,而是要真正“參與”進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就像傅雷一樣,與孩子有談不完的共同話題,有思想的交流,“三觀”的探討。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家書中他們有談不完的共同話題:音樂、文學、繪畫……因此,《傅雷家書》被稱之為“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

在家信中傅雷坦言,不厭其煩寫信給兒子有四個作用。第一,和兒子討論音樂、討論藝術。第二,激發兒子感想,汲取新鮮養料。第三,訓練兒子文筆。第四,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作為一面鏡子警醒兒子。

一封封書信,讓傅雷全面地“參與”到了兒子的學習、工作、生活,甚至思想中。

也許有人認為如此事無鉅細,長年累月孩子不煩死才怪。但傅聰卻不相同。因為傅雷參與孩子學習生活的方式,不是對孩子指指點點,而是像朋友一樣與孩子真誠交流。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傅雷與傅聰

家書裡傅雷無不得意地寫到:“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

所以,各位父親,請努力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當中去吧——但記得要以朋友的身份。

03 做一個“嘮叨”的父親

父親該如何愛孩子?疏於管理,就會被認為“子不學,父之過”。管得過細,又會婆婆媽媽討人嫌。其實,傅雷也有過這樣的困惑。

“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是的,傅雷選擇了嘮叨,像影子一樣。

  • 嘮叨傅聰信封上的字太大,使得路名被郵票掩去一部分,使得姓名被貼去一隻角。
  • 嘮叨兒子寫的信封老是不乾淨。
  • 嘮叨兒子簽名字體——傅聰在雜誌上的簽名,最後一筆拉太長了,不合行書、草書規範。
  • 嘮叨兒子把手插在上衣口袋或褲袋,稱這很沒有禮貌。
  • 嘮叨進了屋子,不能只脫大衣,不摘圍巾!
  • 嘮叨演奏時的姿態,嘮叨要注意休息,嘮叨兒子不給自己主動回信。
  • ……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嘮叨嘮叨,事無鉅細,但這就是愛。傅雷如此,《背影》裡的父親亦如此,時下影視劇的“貓爸”也如此,生活中我們的父親更是如此……

男人不止一面,父親也不是唯有“嚴”字當頭。做這樣“嘮叨”的父親,其實一樣“爺們”。

現在流行的說法似乎對“嘮叨”甚是不齒。但讀過教育學的人都明白,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而是要抓反覆,反覆抓。這樣的“教導”,在孩子的嘴裡就叫“嘮叨”。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傅聰終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這對父子的兩地書一寫就是12年。一對父子變成了藝術上的知音,心靈相通的朋友。

開學延遲,與其和自家神獸相顧無言,不如學傅雷做個“嘮叨”父親

人生在世,父子一場。有多少在親暱中開場,卻在相顧無言中結局。重溫《傅雷家書》,跟著傅雷學做父親,讓我們和孩子做一生的好朋友。

-END-

作者丨夏智勇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