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覺白睡了?

做夢=覺白睡了?

“昨天做了一晚上的夢,睡眠質量好差啊!”

“明明睡夠了8小時,為什麼醒來以後卻跟沒睡一樣,反而更累了呢?”

是不是很多人都會出現這些情況,這跟做夢到底有沒有關係呢?夢會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嗎?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

做夢=覺白睡了?

我們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夢陽和大家聊聊做夢與睡眠之間的那些小事兒。

夢是每個人睡眠中都會有的經歷,一般情況下每一夜大約會有4至6個夢要做,但清晨醒來時有的人常常記不住自己的夢境;有的人甚至認為自己根本就沒有做夢;也有一些人做了一晚上夢後,總會感覺沒有睡好……

夢的記憶程度主要取決於醒的時間

人在入睡以後,大腦也進入了休眠狀態,但有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做夢的基礎。

人的正常睡眠週期分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期和快速眼動睡眠期,兩者交替出現,交替一次稱為一個睡眠週期,每晚通常有4~5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90~110分鐘。

做夢=覺白睡了?

大部分人的夢就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時發生的。此時睡覺的人眼球會快速上下左右地動,腦電波頻率變快、振幅變低,同時還表現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肌肉鬆弛,以及眼球不停地左右擺動。

設想一下,我們在睡眠過程中正在經歷快速眼動睡眠期時,如果被突然喚醒,那麼我們對夢的記憶會比較清晰,能夠描述生動形象的夢境情節。但是如果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被喚醒,往往不能清晰回憶自己的夢,即使有做夢的體驗,但生動性差,無法陳述具體的夢境情節。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夢能夠記憶,而有的夢不被記憶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早上醒來時處於非快速眼動階段睡眠期,我們是很難記住自己的夢的。如果在夢裡受到突然的刺激醒來,那時正處在快速眼動睡眠期,就會記得夢境。


新研究發現

大腦會選擇主動“忘卻”夢


做夢=覺白睡了?

近年來,科學家在研究睡眠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上,通過研究證實人在做夢的時候,大腦會選擇主動“忘卻”記憶。

人在快速眼動睡眠期時會做各種各樣的夢,此時有一種叫做“黑色素聚集激素”(MCH)的物質開始展現活性,它能夠促進食慾,也和睡眠的調節有關。激活MCH神經元,會對記憶產生抑制作用。也就是說,在產生夢境的睡眠階段,大腦恰巧會抑制記憶的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所做的夢,在醒來後往往都記不住的原因。

夢會影響睡眠質量嗎?

其實並不會!相反,做夢本身是保護睡眠的機制,是潛意識中願望的表達,對睡眠是有利而無害的。

根據睡眠週期,人一個晚上可以做4~5次夢,但總時長不會超過2個小時,所以每晚入睡時間並不少。可以說不是做夢影響睡眠質量,而是身體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影響了睡眠質量,讓人記得夢境,感覺自己經常、頻繁做夢。

比如精神壓力過大導致做一些噩夢,使人從睡眠中驚醒,醒後又很難再入睡,大腦得不到休息反而疲勞。還有神經衰弱的人往往入睡困難,好不容易睡著了又被惡夢驚醒,導致白天昏昏沉沉、無精打采,甚至還會由夢產生疑病症和焦慮症,加重病情的發展。

做夢=覺白睡了?

科學家曾做過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將其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覆進行。

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導致人體出現了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增高,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

所以,夢還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調節作用。如果剝奪快速眼動睡眠,人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願望不能被實現,則容易產生一系列情緒或心理問題。所以,做夢不但不會影響睡眠,反而有利於身心健康,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睡眠質量差,試試這4招

1

在睡前避免食用有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物質的東西;睡前少量進食,否則會激活消化系統而干擾睡眠;並且避免進食過多的流體食物和水,這會導致夜尿增多,使得醒後難以再入睡。

做夢=覺白睡了?

2

不要在床上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比如看電視、吃東西或閱讀等;當有睡意時才上床睡覺,如果在15分鐘內不能入睡,應該起床做些別的有助於睡眠的事。

做夢=覺白睡了?

3

要適當地進行有規律的運動鍛鍊,如跑步、爬山、器械鍛鍊、動感單車等,但是要避免在睡前的3-4小時內進行,在下午4-6點期間運動,可以幫助加深睡眠。

做夢=覺白睡了?

4

室內要避免噪音、光線或過高的溫度,要將睡眠環境調整到最適宜的狀態下。

做夢=覺白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