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梅瓶無疑是造型藝術史上最經典的器形之一,宋代已是大為流行,但“

梅瓶”這個稱謂,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古詩文中更不見蹤跡,至於為何叫梅瓶,也完全沒有線索,甚是有趣。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金 登封窯剔刻花卉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宋 磁州窯剔花梅瓶


梅瓶之名,得於何時?


《飲流齋說瓷》中有稱:“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但作者是民國時人,這當然不出於考證,而是作者的猜測,但聽上去似乎有理有據,不由人不信服不流傳。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元 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元 青花孔雀牡丹帶蓋梅瓶


梅瓶是否有蓋?


今天所見的梅瓶絕大多數都沒有蓋,但宋、元代的梅瓶,卻偶見有蓋的。如果僅僅是為了作花器,那麼原則上是不應該費時費力燒製瓶蓋的。


其實梅瓶在宋代被稱作經瓶,作用不是插花卻是裝酒,是標準的酒瓶。


所以有蓋的梅瓶,非但不奇怪,而且原是正宗;明代之前沒有蓋的梅瓶,很可能只是蓋丟了。


至明代起,梅瓶因其器形優雅,亦作插花,逐漸演變成一種備受文人雅士推崇的賞器。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宋 吉州窯黑底白花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元 磁州窯剔花人物紋梅瓶


梅瓶是否有特定器型?


以《飲流齋說瓷》中的猜測,視覺的焦點自然容易集中在瓶口,這當然是梅瓶的一大特徵。


不過說美人之美僅在口小,一如說安吉麗娜朱麗之美僅是口大,當然是委曲了美人之美。


總的來說,小口,豐肩,修身,算是它的特點。不過,歷經千年,梅瓶其實並不是某種特定的標準。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金 剔刻花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清乾隆 釉裡紅折枝瑞果紋梅瓶


宋代的梅瓶,大體分瘦高與矮胖兩類,前者常見精彩之作,是宋代梅瓶的代表,後者就大大不如,無足輕重。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宋 定窯刻花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南宋 吉州窯梅花鹿紋梅瓶


元代延續的是宋代高挑的樣式,只是肩更豐,氣壯,顯出蒙古人的風采,傳世梅瓶中常見有蓋的,蓋像尖頂的帽子,更顯得威武。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元 三顧茅廬青花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元至正 青花釉裡紅堆瓷花卉紋梅瓶


明代梅瓶大受宮廷喜愛,器形上有了大的變化,器身變矮,顯得豐潤秀美,加上制瓷工藝大發展,裝飾手段層出不窮,青花之外,五彩、各色釉彩、你唱我和,異彩繪呈。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明 青花雙龍紋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明永樂 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清代也不是一味繼承,偶有創新,這一時期梅瓶足部呈微微外展式。近代的許多花瓶器型多就源於梅瓶的經典造型。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清乾隆 粉彩梅竹圖梅瓶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清康熙 五彩三多紋梅瓶


梅瓶的前身是酒器,小巧玲瓏的瓶口正是為了方便倒酒,但梅瓶的器型跟理想中的“君子”相差無幾:

小口,如君子謹言慎行;豐肩,寓意鐵肩擔道義;深腹,則是志存高遠,胸有丘壑;圓底,乃是行得正站得穩。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郎世寧《午瑞圖》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梅瓶的雅與俗(多圖詳解)


梅瓶從酒瓶轉身而為花瓶,今天看來,花雅而酒俗,但古時未必。太白斗酒詩百篇,老杜雖不嗜酒,《飲中八仙歌》卻寫盡飲者風流。


擇一兩枝高潔不屈的梅花,零星錯落置於瓶中,所到之處,皆有詩意,休管他雅與俗。


圖文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權益影響,請及時告知酌改,感謝!


凡添加“倦勤軒”水印圖中之陳設器物,均為倦勤軒原創設計& 雕刻作品 ,或為軒主私人藏品,作品交流請添加主理人。

堅持品質 價值收藏

信仰手工 倦勤禪雕

+

什麼樣的作品能取悅你

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用你的品味

定義你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