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访“诗鬼”李贺故里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

---访“诗鬼”李贺故里

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其故里在宜阳三乡镇三乡村。村东边有一条溪水潺潺的连昌河。连昌河源于陕县,自西北向东南穿谷而过,经洛宁县东北境入宜阳县三乡镇,注入洛河,昌谷就在连昌河与洛河的汇合处,昌谷之名即因连昌河谷而得。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访“诗鬼”李贺故里

一、李贺的身世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访“诗鬼”李贺故里

李贺出身于没落的皇室家族,他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此时家道已经没落。李贺用他年仅27岁的生命,像一颗流星划亮了中唐诗歌的星空,成为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和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诗歌。

传说李贺幼时聪颖,学习、创作异常刻苦。七岁就能作诗,名动京邑。在京城时,李贺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他经常每天早上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一个身背锦囊的平头书童,到各地采风,偶有所得,立即记录后放在囊里。夜晚回家后,李贺再从小奴那里取回锦囊,在灯下研磨、叠纸并立即把白天所记东西整理出来。母亲郑夫人常叹息道,“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世所说的“呕心沥血”的成语典故就来源于李贺。

据史料记载,昭宗时,韦庄曾上奏,请追赐李贺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请被搁置再无下文。

二、坎坷的仕途

对古代文人来讲,参加科举取士是升官进爵、飞黄腾达、摆脱贫困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唐朝,十分重视科举取士,同时选拔官员时也十分重视是否参加过科举。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李贺书写了一首“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的诗,赠别恋恋不舍的新婚妻子,怀揣着梦想与希望,从昌谷出发来到了东都洛阳。

当时,大诗人韩愈正在东都洛阳出任国子监博士。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已年届不惑,当时已经是文坛巨公。相传韩愈与皇甫湜两个人当年听说李贺很有才气时,便不畏路途遥远,从长安长途跋涉来到了昌谷,当时李贺援笔立就,一气呵成了《高轩过》,其诗文才气惊呆了两位文坛高手。李贺到了洛阳后,他便以“诗”作为敲门砖去投奔韩愈,以求得到韩愈的帮助。

据说在一个渘热的桑拿天,韩愈午睡方醒,正倦意缱绻之时,门人来报,说有一少年以“诗”投门,乞求一见。“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当韩愈看到诗稿中的第一句诗句时,就仰天长叹,赞叹不已。韩愈随着诗歌的境界徜徉在那令人魂牵梦绕的意境中,竟然忘记了身边还有个门人,也忘记了门外还有一个神奇少年在等着他召见。直到门人提醒后,韩愈才如梦方醒,吩咐门人赶快去,说他有请。

刚到东都洛阳的这段时光,李贺无疑是快乐的。据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载:“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可以看得出,李贺在遇到知音之后,心情是相当愉悦的。

只可惜,这样的日子没有维持多久,李贺便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打击。遭受打击的原因是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晋”与“进”同音,妒忌李贺之才的文儒们便编造了一条理由,说李贺应避父讳,不应该参加科举。虽然韩愈为李贺的应举作了一篇陈书激辩的《讳辩》,说:“他父亲叫晋肃,他就不能考取进士;如果他父亲叫做仁,难道他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吗?”(韩愈《讳辩》)并鼓励李贺前去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李贺虽然应举赴京,但由于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最终未能应试,遭馋落第。据说陷害李贺的文儒之中就有当时大名鼎鼎的元稹。李贺无奈,只能长叹仕途深似海聊以自慰。

但是由于他才华出众,经宗人推荐,李贺担任了太常寺一名奉礼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了京城,做了三年的奉礼郎。奉礼郎这个官职实际上是一个从九品的官职,李贺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李奉礼”。

目前的现状完全不是李贺所要追求的,他的希望和古代的众多文人一样,“学而优则仕”。而且李贺本来就胸怀大志并性情傲岸,如今却作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他感到这是一种屈辱。李贺悲愤的发出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我当二十不如意,一心愁谢如苦兰”(《开愁歌》)的感叹。内心异常愁苦的李贺在创作时更是寻寻觅觅,呕心沥血。他泣血呐喊道:“天若有情 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随后他称病辞去官职,回福昌老家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加上爱妻的离世,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在寻寻觅觅、呕心沥血、饥寒交迫中于公元816年过早地殒落了。

三、文学上的辉煌成就

因仕途失意,李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诗歌的创作上。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他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作为唐朝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还影响了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甚至直到现在。

李贺为后世留存有《李贺诗歌集注》。传说在李贺临死之前,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编,自编其集注授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作了序。李贺的传世制作其中精品有《高轩过》《梦天》《雁门太守行》《致酒行》《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秦王饮酒》《老夫采玉歌》《野歌》《苦昼短》《马诗二十三首》《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感讽五首》《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罗浮山人与葛篇》《天上谣》《浩歌》《秋来》《苏小小墓》等。

另外,李贺还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大文豪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李贺的诗词不仅非常喜爱,而且有的名句还在他的诗词中直接引用。有一次毛泽东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四、有关李贺的传说

李贺死后,人们出于对他的怀念,为他编撰了一些美丽的传说。

一说李贺临死时,白天恍惚中看见一个身着红衣,骑着红色虬龙的人腾云而下,手持一写着像太古篆字的笏板,召李贺速速到天上为新落成的“白玉楼”作记文。说:“玉帝新盖成了一座白玉楼,闻听先生的才气,即刻召先生作文以记之。”李贺连忙叩头拜谢,但以老母身体不好相推辞。来者又说:“天上和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痛苦呀!”李贺欣然应允。过了一会儿,只见浓浓的白烟从窗口飘出直上蓝天,伴随着的急速隆隆的车辆声渐行渐远。此时,李贺已气绝身亡,终年27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另一传说是其母一夕梦见李贺,李贺说他正在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张读《宣室志》)。

五、李贺故里

李贺故里位于宜阳三乡镇三乡村。目前这里整修的宽敞气派,游人也络绎不绝。旧《宜阳县志》载:“长吉(李贺)多才,栖息昌谷”。在李贺的诗歌中,有不少是直接以昌谷为题材的作品。《南园十三首·其二》中的“宫北田塍晓气酣”,其中的宫即连昌宫,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又名玉阳宫、兰昌宫。连昌宫的遗址,就在连昌河谷,距李贺的故居不远。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访“诗鬼”李贺故里

这里西有“汉刹云山”(光武庙),南有隔河相望的女几山,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在连昌河西岸。当年的众多权贵名人,如武则天、唐玄宗、张九龄、岑参、韩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吟咏唱和的诗文。

我今垂翅附冥鸿 他日不羞蛇作龙---访“诗鬼”李贺故里

李贺除了留给后人这些诗歌瑰宝外,还给我们留下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呕心沥血。这是诗人的勤奋与真诚,人生奋斗中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敬业精神,事业成功的前提,诗人以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