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374號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閱讀推廣人 石頭

一、內容簡介

這是《聖經·創世紀》中廣為人知的故事:為了懲罰人類的惡行,上帝想在世間降下滔天的洪水,只留下善人諾亞一家。諾亞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帶著家人和世上的動物登舟避難,整整40天,上帝降下傾盆大雨,覆蓋了整個世界。洪水退去後,他們走下方舟,生息繁衍,子子孫孫重新遍佈了這個世界。諾亞被上帝選中,也只有他才能拯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這個救世主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幾個世紀的人們。

二、繪本信息

書名:諾亞方舟

文圖:[美]傑裡·平克尼

適讀年齡:3-7歲(僅供參考,並非絕對)

獎項: 2003年凱迪克銀獎

選題策劃:森林魚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三、繪本導讀

【封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解析:

標題為“諾亞方舟”(Noah's Ark),可封面卻只看見山頂上方舟的一角,諾亞和一群成雙成對的動物,大象、老鷹、長頸鹿、蝴蝶、棕熊、羚羊、鴿子等,和諧友好地聚集在一起。畫面中還有一頭倔強的小毛驢,這可是故事中那頭極不情願上船的主角。

這個老人叫諾亞,樸素的打扮、堅定的眼神、結實的身體,站在這些動物的中間,似乎成為它們的主人。兩隻小白鴿則成為動物中的明星,成為主角外的主角。一隻安然匍匐在諾亞的肩頭,就像是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而另一隻在諾亞張開的大手中徐徐落下。鴿子和諾亞親密的守候在一起,這要出於鴿子信使的本能,讓諾亞知道世間的變化。

整個畫面明亮而斑斕,徐徐落下的太陽餘輝照亮著山脊、綠地、方舟以及諾亞和他的動物朋友們。

之所以把諾亞和他的朋友們大篇幅地展示給讀者,其意思大概想讓我們把視線聚焦在人和動物身上,以示與版本眾多的其它故事相區分而獨樹一幟。

傑裡·平克尼從《聖經》這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中捕捉到了所有的勇氣、戲劇性、美感,並呈現在輝煌的畫作中。他的作品充滿了敏感的細節和情感,帶來新的生命意義和關於和平的重要性。這簡練優雅的《諾亞方舟》版本即便在很多年之後,也會帶給讀者力量和希望。

關於方舟的作品實在太多了,尤其是1978年的凱迪克金獎作品《諾亞方舟》,作者是彼得·史比爾,那本書的封面正是一艘方舟,上面擠滿了動物。圖畫生動地呈現出諾亞一家人對動物細心的照顧,以及動物間和睦相處的情形。由70幅大小不同的漫畫格組成的畫面,充滿了對生命的躍動,場面宏大卻細節突出,用豐富的顏色和驚人的細節傳達出對作者一個喜樂和平天地的嚮往。

還有克羅地亞知名畫家安德里亞·帕特麗珂的童話版的《諾亞方舟》和安徒生獎桂冠得主(奧)莉絲白·茨威格的漫畫版《諾亞方舟》,這兩本更適合低齡兒童接受。

【環襯】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In the beginning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Living things ran on the earth and flew inthe skies,and swam in the seas.And God saw that it was good.

萬物初生,上帝創造了天空和大地。生靈遍佈,在地上奔跑,在天空飛向,在海洋暢遊……上帝心滿意足。

解析:

作者用簡單的水彩和鉛筆描繪出一幅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場景,巨大的鯨魚佔據了大幅的畫面,在水底展翅遨遊。水面上方是一座綠茵的小島,島上有動物,身後的太陽散發光輝,山頂圍繞著叢叢白雲。

頗為奇妙的是,這幅插圖左右兩邊分別為黑夜和白晝,寓意日夜交替,一天天過去。陸地、海洋、日月星辰,各種動物、植物生機勃勃,這是上帝創造的世界,這不正是這個世界的核心部分嗎?中英文雙語穿插在畫面中,自然和諧,整個畫面給人的感受恢宏大氣。

一個日月同框日夜交替的畫面,一個海底、水中、小島和無垠的天空組合的畫面,一箇中英文混排、字體顏色跳躍、充滿有限空間的編排,一個色彩斑斕、萬物共生的和諧空間。但環襯四分之三的水面是否意在擠壓陸生和空中動物以及人類的生存空間呢!故事從環襯就開始了。

萬物初生,上帝創造了天空和大地。這是基督教的創世說,不敢苟同。我們是無神論者,相信自然演化的理論。之所以讓孩子閱讀這本書,是以愛與勤勞為立命的根本,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而並非上帝主宰著我們的世界。

【扉頁】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解析:

扉頁的跨頁讓兩頭大象幾乎佔滿了全部空間,大象並肩站在池塘中,互相用鼻子噴著水花,一副樂得悠閒自在的心境,肚皮下有兩隻青蛙,也是悠閒的遊動著,沒有因為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出現而驚慌失措。一隻小鳥有些呆萌地站在大象的屁股上,而另一隻飛臨與那隻小鳥匯合。一隻蜻蜓頭朝下飛抵大象的鼻子旁,翻飛的水花絲毫也沒有對蜻蜓帶來驚擾。

畫面充盈著斑駁的暖黃色,而僅有的空白之處乃是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水面。米黃色代表著溫暖,會給人一種十分溫馨的感覺。代表著明亮和富貴,鮮明的個性和沉甸甸的財富。黃色是“帝王之色”黃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亙古不易。這種色彩代表了“天德” 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

大象力大無窮,卻性情溫和,憨態可掬,又誠實忠厚,且能負重遠行,被視作吉祥、力量的象徵,也被人們稱為獸中之德者。

顯然這也代表著上帝創造萬物的本意,這是一個和諧共處的大家庭,這其中沒有殺戮、沒有紛爭,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也暗示,這樣的大千世界讓上帝心滿意足。

東西方文化對人本性的詮釋是有著巨大差異的,東方文化“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文化的核心則是“人生而有罪”。

聖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本罪是人今生所犯的罪。而原罪的產生,是因為亞當夏娃在上帝面前偷吃禁果犯了罪,作為他的後代,我們自出生以來,每個人都帶有罪的痕跡,容易犯罪,也就是說,內在罪是一切實際犯罪的根源。原罪總共有七個,所以常說“七宗罪”,它們分別是: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貪食和色慾。

所以,在東方人追求“人性本善”的同時,西方人尋求的是“靈魂救贖”。

假使上帝的世界這番美好和諧,本罪皆無,原罪加持。而“靈魂救贖”又該別論了!

【贈頁】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獻給萬物的守護者,無論偉大抑或渺小。

解析:

贈加版集中在一個由兩邊紫色花枝做支撐的巨大蜘蛛網營造的背景中,而底色更加明亮而透出淡淡的暖意。一隻巨大的有著藍色背部的黃色大蜘蛛趴在自己營造的家園中守株待兔。我們知道蜘蛛很小,是渺小的代表,而作者的贈言中的偉大無疑是大象,獻給萬物的守護者,不管是大象還是蜘蛛這樣偉大抑或渺小的使者。

世間萬物靠人類和所有的動植物一起來守衛,而通力合作、和諧共生就是根本的法則。世間萬物不是靠某一個或一類掌控就能欣欣向榮,而是所有無論偉大抑或渺小的守護者齊力共擔才能讓萬物共榮。但人類相互的殺戮、人類對其它動物的殺戮一刻都沒有停止,這讓上帝非常惱火,以至要清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第1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上帝厭惡人類,他們自私自利。不關心上帝創造的大地,也不信仰上帝。人類惡貫滿盈,上帝痛心疾首。決定清除地上的所有生命。

解析:

《諾亞方舟》的故事源自《聖經》,由於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過著艱苦的生活。夏娃懷孕生下一子,名曰該隱。後又生下一個男孩,名曰亞伯。兩兄弟常常在父母面前爭強好勝,又總想在獻祭供物上比個高低。造物主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而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很生氣,在曠野裡兄弟倆個發生爭吵,最後動起手來,該隱擊殺了亞伯。該隱誅弟,揭開了人類自相殘殺的序幕。此時,人間充滿了暴戾、仇恨和嫉妒。看到人類的罪惡,上帝深感憤怒,決定懲罰這個敗壞的世界……

後來亞當與夏娃又生下三子賽特,賽特多子多孫,有個九世孫,名曰諾亞。諾亞行事得體,深信上帝。這就是上帝選中諾亞造方舟拯救世界的來歷。

很快,世界遭受了破壞,城牆烽火瀰漫,飛禽撲翅遠離,有些花兒顏色鮮豔,有些卻已凋零枯萎。這幅景象的用意很明顯,人類暴露出貪婪殘忍的本性,為奪城池戰亂不斷,互相殘殺。

但作者僅用一幅插圖來描述這個過程,文字也很簡單:看著人類的邪惡,上帝的心充滿痛苦,於是決定清除地上的所有生命。這一句話為接下來製造方舟展開了鋪墊。

根據《聖經》故事彼得·史比爾和傑裡·平克尼分別創作了兩本《諾亞方舟》,並分別榮獲凱迪克金銀獎,也可以說是頂尖的兩個版本。

彼得·史比爾版更偏重於細節,採用分鏡頭和漫畫格方式,用70多個大小不一的畫面描述諾亞和其它動物的和諧關係。而傑裡·平克尼版則畫面宏大,給我們帶來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兩者各有重點。為此,這裡也插入彼得·史比爾版的畫面以示比較。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這是彼得·史比爾版人類征戰廝殺的場面,而諾亞一家則過著悠閒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2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但在上帝的眼中,諾亞行事得體,上帝愛諾亞。上帝叮囑諾亞,諾亞放下籃子,認真聆聽。上帝說:“用柏木造一艘方舟。我將讓大地洪水滔天,吞噬所有的生命。”上帝說:“每種生物,各帶一對上方舟。給你自己和他們帶上食物。我想你承諾:你和你的家人,還有你帶上的動物,將會安然無恙。”

解析:

諾亞只是一個農民,但他熱愛生命、熱愛自然、不怕苦累、辛苦播種。正是他這種淳樸的品質感動了上帝,他決定眷顧諾亞。於是告訴他,大地會發一場大洪水,毀滅一切。並讓他製造方舟,帶上家人和一些動物,他們會安然無恙。

畫面中巨大的橄欖樹下,諾亞一家正在忙著收穫橄欖,諾亞聽到了上帝的呼喚,放下籃子聆聽上帝的叮囑,那昂頭仰望蒼穹堅定的眼神代表諾亞非常信仰上帝,旁邊的兒子和騎驢的女人都看到了這一幕。諾亞是如何跟上帝交流的呢!

這本書的畫風沿襲了傑裡·平克尼一貫的寫實風格。他用多色的水彩進行藝術塗染,再加上鉛筆進行輕巧勾邊,鉛筆勾勒的肌肉線條,水彩的藝術感,毫無疑問,是平克尼最擅長的風格,極具代表性。畫家筆下,鉛筆和水彩融合產生的那種憂傷而磅礴的氛圍恰到好處,水彩的明亮和鉛筆的暗淡,結合起來真的是很有生命的底色的。

經典故事都會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這個版本採用雙語呈現,兩種文字,大大的英文,小小的漢字,和畫面有機融合在一起。

這是一個關於懲罰、善良和信仰的故事,“諾亞方舟”是一個避難所的代名詞。

人是不完美的,總會有錯誤和罪過。所以即便生活在伊甸園這般天堂,因為原罪也會墮落。整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信仰上帝,上帝就承擔了你的罪過,靈魂也就得以救贖。

所以諾亞選擇了無條件相信上帝。他內心善良,勸告他人,心中有無比堅定的理想和信仰。他尊重生命,守護動物,伸開雙手擁抱所有生靈。他懂得感恩,善待萬物,敞開心胸迎接全部的美好與希望。

【第3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上帝的話,諾亞照辦了。家人們幫他建造方舟。一天天,方舟越來越高。高過頭頂。高過樹梢。堅固的木樑直入雲霄。

解析:

僅用一個畫面完成了諾亞建造方舟的過程,整個跨頁佈滿了方舟的木質框架,裡邊的樓梯都清晰可見,方舟的穹頂正在搭建,諾亞正刨制木樑,家人們也都各司其職忙碌著。從畫面中可以找到8個人影,代表全家齊動員。兩隻紅嘴鳥驚奇地看著這壯觀的一幕,兩隻山羊也來湊熱鬧。藍天白雲環繞,綠樹尾尾相隨,斑斑黃色點綴。

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隻,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記載中諾亞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這是彼得·史比爾版建造過程,輪廓初現的方舟、指指點點的過往路人、一家人生活的帳篷、遠處的群山、炊煙裊裊的農舍、放牧的羊群,好像並沒有建在山頂上。相比這個遠景顯得更遼闊、更有生機,而傑裡·平克尼版是近景,細節更醒目,更加強調全家人的努力。

【第4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終於,方舟建成了。諾亞裝上一籃籃穀物,三個兒子裝好葡萄橄欖。兒媳把水灌到瓶子裡,拿到方舟上。方舟上放滿為每一個生命準備的食物。

解析:

方舟已就,開始向上搬運為每一個生命準備的食物。畫面中心是父子三人的對話,諾亞拿著飽滿的葡萄和兒子討論著今年的收成嗎?還是說葡萄是為誰準備的呢!滿地的穀物和水壇。背景是已經完工的方舟,右上角漆黑的進口兒子正在用肩扛搬運,女人們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體現出一家人團結互助、休慼與共的和諧關係。

諾亞一家是否也暗示地球上的每一個大家庭的應有的關係呢!是否也暗示人與人間的相親相愛呢!

我們共同生活在大家庭中,這個大家需要我們共同去愛護。如果摧殘必將受到懲罰,就如同繪本里所描寫的上帝要摧毀整個世界一樣。慶幸的是還有個善良的諾亞讓上帝滋生了惻隱之心,讓諾亞造一艘船,到時候帶上各種生物來繁衍。

這個簡單的繪本故事蘊含著深奧的意義,正如現在有很多瀕危滅絕的動物,除了自然災害還有我們人類的無盡摧殘,甚至因為我們的過度打獵而導致某個食物鏈斷層。我們會因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受到相應的懲罰,善良值得被尊重。

畫面顏色沉穩而凝重,畫面暖面多以赭石、土黃這類暖色且沉著的顏色為主色調,有些做舊的效果,有著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特徵,有著過往的厚重感。

【第5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人們前來觀看這艘停在山頂的方舟。“陸地這麼幹燥,哪個傻瓜在這裡造了一艘船呢?”他們嘲笑說,“海洋就在不遠處啊!”但諾亞相信上帝。雲朵開始積聚……

解析:

諾亞照做了,他花費了無數日夜製作方舟,但卻引來人們的嘲笑:那個傻瓜在乾燥的地上造船呢?可是諾亞保持自己的信仰,堅持把方舟造成。

一邊是嘲笑的人群,一邊是把食物裝上方舟。凸顯諾亞堅定的信心和不畏人言的決心。

插畫有種災難大片的質感,寥寥數語交代了整個故事的過程。

人總得對一切報以希望,看著插畫裡的出現的人,想著他們馬上要被洪水奪去生命,再者,總覺得稚子無辜,諾亞方舟應該帶走一些孩子會更好吧。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包括上帝也一樣。

繪本里只遠遠隱約有個孩子的形象出現,其他都是大人,也許這又是插畫家的另一種慈悲吧。

正在人們的嘲笑中,雲朵已經開始積聚……

看混雜的畫面,你能分辨出諾亞的家人嗎?忙碌的都是諾亞的家人,包括梯子下方籮筐裡裝水罐的女人。左下角捂嘴似乎傷感的男人也是諾亞的兒子,他看到不時趕來且不知底細的人們,瞪大眼睛表現出了憐憫讓我很感動。上橋板的兩頭負重的驢子扭頭和揮手的兩個男女互動著,說了什麼呢!那個身穿藍色上衣禿頂的男人顯然是嘲笑著這類似愚蠢的舉動,其他人要麼竊竊私語、要麼大聲嘲弄著,但都沒有影響諾亞一家人的行動。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第6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上帝開始召喚動物,從土豚到斑馬,陸續趕到。鹿在高高的草叢中跳躍,大象勢若奔雷,鳥兒展翅高飛,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大地……

解析:

上帝從各處把帶走的動物召喚而來,磅礴大氣的跨頁上,嗜睡的熊讓人難忘;而清醒的兔子嗅了嗅三葉草,跑到小溪邊,快要跳出去了;青蛙弓著身子一路跳躍而來;斑馬在擁擠中長鳴;犀牛堅定地走在前頭;長頸鹿獨具優勢領略著逃生的壯美;高大動物奮力向前,弱小動物也力挽狂瀾,空中飛鳥另闢蹊徑,一幅熙熙攘攘聽命適從的流亡大軍,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大地。

【第7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一對接著一對……地上所有的動物到齊了,聚到諾亞跟前。諾亞歡迎他們。動物們跟著諾亞進入方舟,上帝關上了他們身後的大門。

解析:

陸續趕來的動物都是成雙成對的,上帝還敞開著世紀繁衍的大門,只是為了懲罰惡貫滿盈的人類,倒也對所有的動物打開了殺戒。就像911不但懲罰了應得的人,而更多的無辜也不可倖免。

諾亞的背後就是山脊上逃生的方舟,天空中已經烏雲滾滾,動物們一對接一對進入方舟,上帝關上他們身後的門。

但每樣只能帶一隊,諾亞銘記於心,當外界取笑,他還是依稀信仰者上帝的指示。最終,他們躲過一劫。如果諾亞有所懷疑沒有遵從上帝的指示,生命或許不再延續。

用一個畫面造船,用兩個畫面搬運食物,用一個畫面聚集,再用一個畫面上船。沒有看到上船的過程,只用了一段文字:動物們跟著諾亞進入方舟,上帝關上了他們身後的大門。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這是彼得·史比爾版上船的過程,船下已經聚集了大量的動物和人群,該上的和不該上的被諾亞分成兩部分,那些無辜的動物與人類看著自己的同類去逃離,當然他們渾然不知上帝的打算。

兩個版本兩個走法,一個一帶而過,一個判若兩軍對壘。哪一個更勝一籌自有判斷。

【第8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天降暴雨。湖泊、河流、溪水……漫過堤岸。海平面開始上升。慢慢的,水漫陸地,水位越來越高。

解析:

諾亞把食物都搬上方舟,還有無數動物飛奔前來,大雨傾盆而落,諾亞一家人和動物們擠上了方舟。

烏雲壓頂、電閃雷鳴、暴雨如柱、大樹傾覆、家園將滅,暴雨覆蓋了整個大地,方舟等待啟航。斑駁陸離的山脊和四周上升的積水,沒有人煙、沒有生靈,世界變得這般清冷、無情,但大雨磅礴的氣勢已經沁人心扉震撼無比了。

一項研究證實,早在8000多年前北大西洋巨大冰蓋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科學家指出,這一事件可能是《聖經》當中記載諾亞方舟拯救人類故事的起源。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的科學家指出,發生在距今8740年至8160年間的北美勞倫太德冰蓋融化,造成了近10萬年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淡水增加,地中海海平面也因此上升了1.4米,大約112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沒。這一切造成了14.5萬農民(以東歐為主)向西遷移,尋找更適合的耕地。這一事件被代代相傳,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全世界都發生了大洪水,這也可能是諾亞方舟的故事起源。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這是彼得·史比爾版的暴雨襲來的瞬間,不能上船的動物站在雨中,能上樹的已經佔據了最好的位置,兩幅小圖來慢慢展示這一水淹地球的過程,所有動物不復存在,是不是顯得很可怕呢!也是讓罪惡滿盈的人類留下一個永恆的記憶。相反傑裡·平克尼版更具隱晦,讓人回味。

【第9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洪水淹沒了城市鄉村。鯨在摧毀的街上游動。一群群魚在空空的窗戶間穿梭。

解析:

方舟被洪水托起,一座座建築被洪水摧毀,一幢幢城堡成為水下宮殿,鯨在摧毀的街上游動,一群群魚在空空的窗戶間穿梭。藍色的海洋連成一起,這頭巨大的鯨魚突然暈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否有海底世界的感覺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彼得·史比爾版的洪水採用四個橫式小格細膩地說明洪水突漲和家園被淹的過程,而傑裡·平克尼版則用殘垣斷壁來說明對人類的懲罰。那為什麼水中生物就倖免於此呢!是否有些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呢!

【第10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但上帝記得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方舟上的所有動物。方舟漂浮在水上,裡面的生靈安然無恙。斑馬大聲咀嚼乾草,鵝咯咯地享受穀粒,猴子細細地吃著甜美的葡萄,然後盤上屋頂,麻雀也站在那裡,棲息歌唱。

解析:

天降暴雨,海平面上升,水漫陸地,城市、鄉村全部摧毀,而方舟裡面所有的生靈都安然無恙。

一家八口兩代人首次近距離出現在畫面中,女主人們都身穿長袍,頭戴圍巾,嚴嚴實實地包裹著自己,男人們長髮短鬚,只有諾亞長鬚飄飄風範猶存。他們席地而坐由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分配的飲水和食物,一家人其樂融融。他們身後的斑馬、猴子、駝鳥、小熊、貓頭鷹和長頸鹿都按照各自的習性有條不紊地生活著,他們和諾亞一家非常融洽。老鼠也不在害怕、小蛇穿行在人流中、斑馬大聲咀嚼乾草、鵝咯咯地享受穀粒、猴子細細地吃著甜美的葡萄、小老鼠趴在諾亞肩頭、蝴蝶飛來飛去,人、動物和昆蟲沒有防備、沒有殺戮,平等地相處共生。

還有唯美壯麗的詩化語言,如散文一般美麗的詩句,讀來氣息順暢,節奏舒緩,內容唯美不失大氣,波瀾與柔波並存,讓人久久回味。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彼得·史比爾版方舟內更加清楚看到每一個動物都有適合自己的場所,方舟內特地分隔開大大小小的格子,船艙中被安排得妥妥的,每個角落都沒有浪費,獅子老虎鎖在籠子裡、牛身在圍欄裡、小蛇盤在廊柱上、小鳥排在木楞上、老鼠滿地開跑、長頸鹿住所的高大,諾亞和家人辛勤的照料著這些動物們。

【第11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四十個日日夜夜後,雨停了。上帝給大地送來一股大風。慢慢的,慢慢的,水位開始下降。終於,方舟停泊在高山之巔。可週圍除了水,別無一物。

解析:

暴雨整整持續了四十個日日夜夜,除了方舟上的一切生命,其他的所有都被毀滅了,一切都如上帝所言。畫面中方舟孤獨的浮在水面上,一條鯨魚在其左右遊戈,還有大海堆起的浪花和大風捲起的烏雲成為世間的風景。

諾亞方舟這個《聖經》中的傳說,在基督徒看來應該是深信不疑的,但科學卻不能因為傳說或者信眾眾多就認為這個事實,科學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個是否是歷史事實!

傳說中的諾亞方舟長約136米,寬約23米,高約14米,這個尺寸在現代也不算是小船了,何況在古代,還是木結構的大船!

2010年4月28日,香港和土耳其人組成的諾亞方舟的探索隊伍在北京宣佈,他們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拉特山上發現了諾亞方舟遺蹟,位於海拔4000多米的位置!

即使有那麼多證據和其中所暴露出來的破綻,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證明諾亞方舟不存在,不過要尋找一艘5000年前的大木船,這難度可想而知!而世界各地都有類似大洪水的傳說又似乎指向這艘船真的存在!在現階段我們並不能輕易下一個結論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存在與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迄今為止,我們找到的所有遺蹟應該都不是傳說中的諾亞方舟!

【第12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諾亞打開一扇窗戶,放出一隻烏鴉,但它找不到一片乾爽的陸地。只能在眼前打轉。諾亞放出一隻鴿子,在水面飛翔。可是找不到一片乾地。

解析:

方舟停泊在高山之巔,可週圍除了水,別無一物。長期在水上漂浮坐吃山空也不是辦法,諾亞要替大家找到一片乾爽的陸地。

首先放出了一隻烏鴉去找尋陸地,烏鴉是人類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動物,烏鴉具有邏輯推理的能力,所以諾亞首先想到了讓烏鴉打頭陣。但烏鴉不遠飛,只在眼前打轉。

諾亞沒辦法又放出了鴿子,人們往往利用鴿子有較強的飛翔能力和歸巢能力等特性,來實現傳信往來的目的,但諾亞放出的鴿子還是沒有實現諾亞的目的。

諾亞放出烏鴉和鴿子採用背影和正身,背景一暗一明。前者更多的是探路,後者寄託著是希望。

諾亞放出鴿子的瞬間,眉眼間非常明亮,對將來充滿了希望,但鴿子的出行也未帶來光明。

【第13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諾亞相信上帝,再次派出鴿子。鴿子重新回到身邊時,銜來一枝橄欖。諾亞知道,陸地出現了。慢慢的,慢慢的,洪水消退。慢慢的,大地乾爽。太陽再次升起,青草茂密地生長。該離開方舟了。

解析:

諾亞是上帝的忠實信仰者,他堅信上帝的諾言,也履行著自己的承諾。

諾亞再次派出鴿子尋找陸地,鴿子銜著一支橄欖回到方舟上。於是諾亞知道,上帝為他們準備了棲息之地。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習慣性地用方舟象徵避難所,用鴿子和橄欖枝象徵和平,即是源於這一段。

《諾亞方舟》已成為一種信仰符號,在西方文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即便對於我們東方人而言,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當畫面中鴿子銜著橄欖枝出現在船頭時,鴿子周圍泛起道道黃色的光束,且渲染著水面和天空,這是一種希望之光。巨大而栩栩如生鴿子的身影占據了一個單頁的大部分空間,可見鴿子在諾亞心中的形象陡然突兀起來,水中出現兩個跳躍的鯨魚,它們看到這種結果也歡呼跳躍。諾亞和妻子一起等候在船頭,翹首以待。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彼得·史比爾版尋找大陸的過程採用了4個跨頁,7個單頁,14個分鏡頭,可見尋找一片乾爽的陸地讓諾亞茶不飲、飯不思、夜不寢、坐立不安了。這個插頁中二次放飛鴿子後,在船舷來回踱步可見不尋常的心扉。而看見鴿子銜著一根橄欖枝飛回,則喜出望外張開雙臂可見其內心激動狂奔的體現。

反觀傑裡·平克尼版也在尋找陸地上費了筆墨,用了2個跨頁,當鴿子銜著一根橄欖枝飛回時,當做英雄凱旋一般迎接就是佐證。

【第14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鷹和貓頭鷹展翅翱翔。黑豹跳到鬆軟的地面,螞蚱輕輕的一躍,蜥蜴急促移動……諾亞和家人仰望太陽,讚頌上帝。

解析:

鷹、貓頭鷹、黑豹、螞蚱和蜥蜴都在船上呆久了,從它們的系列動作看也已經躍躍欲試了。諾亞和家人遵照上帝的叮囑,實現了眾生的救贖,他們都非常感謝上帝的眷顧,凝望著太陽出沒的地方,也期待新生活的到來。

其它動物也紛紛走出甲板和諾亞一家看著太陽的天空,期待美好的未來不再殘殺、要相互包容,共同在地球上生存。

【第15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原文:諾亞和家人,為第一個豐年播種,善待上帝創造的土地。上帝說:“我不會讓洪水,再次毀滅大地。從今天開始,地上的所有生靈,將蓬勃生長。”上帝從天堂送來一道彩虹。作為對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每一個生命的承諾。

解析:

諾亞和家人為第一個豐年播種,善待上帝創造的土地。上帝送來彩虹,作為對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每一個生命的承諾。

諾亞開始播種,為未來謀篇佈局,遠方不斷回頭眺望的是他的三個兒子和家人離去的身影,也代表人類的重新繁衍與繁盛。

《創世紀》記載了諾亞方舟的故事。創造世界萬物的上帝耶和華見到地上充滿敗壞、強暴和不法的邪惡行為,於是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同時他也發現,人類之中有一位叫做諾亞的好人。“諾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耶和華神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並帶著他的妻子、兒子與媳婦。同時神也指示諾亞將牲畜與鳥類等動物帶上方舟,且必須包括雌性與雄性。

《創世紀》如此形容洪水剛開始的景況:“當諾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淹沒了最高的山,在陸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諾亞一家人與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

在220天之後,方舟在阿勒山附近停下,且洪水也開始消退。又經過了40天之後,阿勒山的山頂才露出。這時諾亞放出了一隻烏鴉,但它並沒有找到可以棲息的陸地。7天之後諾亞又再次放出鴿子,這次它立刻就帶回了橄欖樹的枝條,諾亞這時知道洪水已經散去。又等了7天之後,諾亞最後一次放出鴿子,這次它便不再回方舟了。諾亞一家人與各種動物便走出方舟。

離開方舟之後,諾亞將一隻祭品獻給神。耶和華聞見獻祭的香氣決定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並在天空製造了一道彩虹,作為保證。在《創世紀》中,神如此保證:“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紀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再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彼得·史比爾版的結局是一片播種耕耘的忙碌場面,舊的世界逝去,新的世界到來!又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天空中出現了一道靚麗無比的巨大的彩虹,諾亞又在勤勞地種植葡萄,遠處都是人們農耕、放牧、豐收的美好情景。畫面的一角那艘偉大的方舟靜靜地擱淺在高高的山峰之上。

草屋前,看似幾個孩子在玩耍,生命生生不止,世界錦繡又現。

【第16畫面】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Seeding and havest,cold and heat summer and winter,night and day,shall never cease as long as theearth eadures.

春種秋收,寒暑冬夏,晝夜交替,永不停息,萬物與大地長存。

解析:

最後這幅圖,中心點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左邊是黑夜,右邊是白晝,依然是日夜交替。但地球上面圍繞白雲和彩虹,暗示了大自然的脆弱以及生命的奇蹟。綠地漫布,大自然展露新生,正如上帝最後所言:“我再也不會讓洪水來毀滅大地,從今天開始,地上的所有生命將蓬勃生長。” 象徵著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我們所希望看見的完美世界!

平克尼為這個家喻戶曉的聖經故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用水彩和彩鉛創造了一個充滿生命的世界,文字部分的敘述多半來自創世紀故事,但插圖告訴我們更多的信息。

兩本凱迪克獎的《諾亞方舟》,彼得·史比爾版以幾乎無字的形式,用了70多張漫畫格畫面細膩完美地把故事呈現給讀者,當故事完全由圖像述說時,是需要更多解說性的圖繪來演述故事的,當一本圖畫書中抽離掉文字後,其圖像必須負擔更大的敘事責任,且更具備解說性和前後聯繫性。

而傑裡·平克尼版的《諾亞方舟》則用宏大的場面、磅礴的氣勢、簡約而不失細節地詮釋了《聖經》故事對自私自利、惡貫滿盈的人類的懲罰。

開篇道出了上帝的抱怨:“上帝厭惡人類,他們自私自利。不關心上帝創造的大地,也不信仰上帝。人類惡貫滿盈,上帝痛心疾首。決定清除地上的所有生命。”懲罰人類的理由有三,一是自私自利,二是惡貫滿盈,三是不關心上帝創造的大地,四是不信仰上帝。所以大開殺戒,只留下諾亞一家。縱觀人類即是文明的創造者,也是地球的毀滅者。我們要剷除罪惡,更要倡導文明,我們人類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也必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當下的我們去惡存善,善待一切生命。“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人能自愛,就愛一切眾生,美好和諧的人類就會顯現。至於信仰是一個人行動的指南,信仰上帝是一回事,信仰自由是一回事,但要把世界大同、敬畏生命、和諧共生、關愛他人當做人生的準則去行事。

【封&底】


西方文化精髓的再現——《諾亞方舟》導讀

解析:

這是一個關於懲罰、善良和信仰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要學會感恩,所有穿的、吃的、住的,沒有任何一樣是平白無故出現的。如果不懂珍惜,不抱著感恩的心態,或許,那場災難性的大洪水不知道什麼時候降臨在頭上呢。

每個人都應該抱著一個信仰,從一而終。如果諾亞對上帝的信仰產生動搖,在製造方舟的過程中僅僅因為幾句嘲笑就放棄了,那麼,他不就和別人一樣被大洪水淹沒了嗎?反過來看,我們不應該用世俗的眼光去嘲笑任何人、任何事,我們沒有這個資格,因為我們都只是旁觀者,不明白這件人事的背後意義,但偏偏還是有很多人樂於嘲諷,譏笑,並且擅長這些,他們覺得幾句嘲笑是可以不負任何責任的……或許,上帝正在天上看著你呢!

在我們前往夢想的道路上,信仰,堅持,是唯一可利用的“工具”,沒有任何外掛和捷徑。或許“諾亞方舟”已然是避難所的代名詞,它何嘗不是“夢想、信念”的代名詞呢?

四、作者信息

文字作者:南茜·威拉德(Nancy Willard),出生於1936年6月26日,1982年憑藉《夜訪威廉·布萊克旅館》一書,獲得紐伯瑞金獎。她曾創作數卷兒童小說與詩歌,包括《飛床》《掃夢》《灰姑娘的裙子》。此外,她還創作過2本成人小說《看那不可見的》和《沃特妹妹》,12本詩集,如《游泳課:新作選集》。她與丈夫居住在紐約。

繪畫作者:傑裡·平克尼(Jerry Pinkney),著名非裔美籍插畫家。1939年出生於美國費城,4歲開始畫畫,畢業於費城藝術學院,有史以來受歡迎的童書插畫家之一,從1964年開始為兒童書畫插圖。他是多種獎項和榮譽獎的獲得者,曾6次獲得凱迪克獎,作品分別為《醜小鴨》《約翰·亨利》(1995年凱迪克銀獎)《米蘭迪和風哥哥》(1989 年 凱迪克銀獎)《會說話的雞蛋》(1990年凱迪克銀獎作品)《獅子和老鼠》(2010年凱迪克金獎)《諾亞方舟》(2003年凱迪克銀獎),還曾4次獲得《紐約時報》插圖獎,5次獲得科麗塔·斯科特·金獎(其中2次獲得金獎章),另外獲得美國插畫家協會的2枚金質獎章和4枚銀質獎章。平克尼的畫連年在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他在1998年成為國際安徒生插圖獎的美國候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