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導演沒有一點歷史常識,比如唐朝出現玉米地?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可以理性看待,在能理解和包容的情況下儘量去看導演主要說的劇情和表達的思想為主。我覺得這種情況也屬於正常,畢竟對於歷史很多人也說不出完全絕對,但有時候因為劇情需要,或者劇組情況的原因也會為了劇情的需要去滿足一些特別的要求。就像古裝片裡面各位大俠都會飛的道理我覺得也差不多。我們經常還會遇到很多場景裡面穿幫的,這寫我們也都包容和理解吧。

不過現在也有很多影視劇裡面有些場景、特效或者違背真實歷史的改編的確有點太過了,還有很多現在古裝劇拍的感覺都一樣,無論服飾還是場景都太過於奢華,奢華到感覺很不真實,其實我覺得這時候看這類影視劇的時候感覺有點失真,很難讓人融入進去。還有一些劇情無厘頭特寫更是無厘頭,比如說前段時間很多抗日劇裡面的,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這些雷人的鏡頭,我覺得導演的劇情編排和效果有點太誇張了,我不是很贊同。小兵張嘎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基於事實適當藝術處理,符合那時代的場景特點和人物形象,因此很成功的被人們所喜歡。

綜合來說,我們的影視劇的前提還是因該尊重客觀事實,劇情和演員的演繹才是我們最需要提高的地方。

這只是我個人的片面看法,歡迎大家完善補充。



三級蘑菇頭


首先我們要明白影視劇導演是文藝工作者,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就這一點來講,他們的工作是允許犯這種歷史常識錯誤,還原歷史細節也不是他們工作的目標,當然也不是說可以任由影視工作者胡來……

我們看影視劇出現歷史常識問題有幾種情況:

1、意外的穿幫鏡頭,比如一些古裝劇出現電線杆子,這些都是無心之失,在影視創作中其實很難完全避免,只要不是特別嚴重,觀眾也不會特別在意。

2、就像問題中提到的那樣,出現歷史知識錯誤,問題中說這是常識,其實未必,比如你清楚玉米是啥時候引入中國的,但是還有千百種其他植物也是從外國引進,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啥時候引進的,所以對於不知道玉米何時引進中國的觀眾來講,這絲毫不影響他在電視裡看到唐朝的玉米地。同時我們要明白一部電影是怎麼拍成的,先是編劇寫了一個情節,然後劇組會根據情節尋找外景地,這個過程導演極有可能不會參與,等選好景,開拍了,唐朝的戲裡有一片玉米地,導演沒有這個歷史知識,直接拍了就完了。但是導演其實也有可能知道唐朝中國沒有玉米,但是演員已經到位了,機器設備都架好了,為了尊重這個歷史,立刻更換外景地,設備撤了,演員回家休息,這時間和經濟損失太大了,而且這個鏡頭總共才5秒鐘,背景裡有沒有玉米對劇情發展毫無影響。這個時候除非是比較執著的大導演,否則肯定是無視玉米地,接著拍。

3、前面我們講到兩種都有比較強的客觀原因,那麼還有一種是主觀上可以違背歷史常識,比如周星馳的《大內密探零零發》這樣的作品,你完全不能把他當做歷史來看。

以上三種情況我認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對我們的影視創作和影視大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是對製作的漫步經心和蠻不在乎,並不追求作品的質感。

什麼是質感,他不是要你拍的東西真而是要你拍的東西像,讓觀眾相信你創作的故事和歷史朝代。

我們以《西遊記》為例,我們看老版《西遊記》,其實製作已經很過時,但是我們看電影中的外景地,會覺得特別耐看,因為他們都是精挑細選,每一集都不一樣,同時又很符合劇情要表現的歷史和地區。再看最近幾年拍的西遊記電視劇,那個外景,每一集都是同一個感覺。還有我們看一些古裝劇,表現京城繁榮的街頭,也就幾十一百來個人,在一條幹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街上走來走去,其實你很容易就明白,劇組僱了幾十個臨時演員,換上戲服,橫店隨便找條街就開拍了。但是我們知道唐朝長安城有近百萬人口,還有很多外國人,商業繁榮就註定街上的人都是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商販眾多,逛過集市的人也明白,真正的集市不可能像國產影視劇中那樣乾淨整潔。同樣我們看一些國產古裝劇中有人坐牢,穿上白色的囚服,住在寬敞乾淨整潔的囚室,講實話比今天很多人的居住條件都好。我舉的這兩個例子是要影視劇還原歷史嗎?不是,這是要影視創作者還原劇情。你劇情是大唐都城繁榮,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但是你給到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個小鎮的水平,你表現人物蒙受冤屈,命運悽慘,但是觀眾一看這坐牢的環境,好像人物也沒那麼慘啊……

以前有個故事說大導演胡金銓拍攝電影《俠女》的時候修了一段城牆,牆修好後,導演卻並不拍戲,而是任城牆日曬雨淋,等城牆上出草之後再拍,這才像一個真的古城牆嘛。這個故事未必真實,因為人工做舊的效果可能比日曬雨淋更好,但是這裡面體現的一種對電影質感的追求卻值得今天的影視創作者學習。

我們今天批評明星的片酬高,其實最該批評這個現象的應該就是影視圈內的自己人,因為明星拿多少和觀眾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卻嚴重影響到一部作品的質量,假如一部作品投資5000萬,明星拿走1000萬,那你可能還有充足的預算在拍街頭戲的時候多找一些群眾演員,並且對群眾演員的要求也可以高一點,可以把戲裡古代建築做的舊一點,外景地也可以豐富一點。但是如果明星拿走了3000萬,什麼300個群眾演員,來30個就夠了,什麼把建築牆面做舊,不花錢嗎,這樣東省一點,西摳一點,最後就是“唐宋元明清,橫店影視城”。



陳查理


影視劇裡的唐、宋出現玉米,實際上就是扯淡。導演再取景時應該注意這一點。另外,編劇在編寫劇本時,也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有關文章表述有關玉米的種植歷史內容是“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既然是地方誌記載的,肯定無誤了。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在拍攝和創作時,還是要尊重歷史事實好些,不要讓影視劇裡“跑偏”的歷史誤了下一代人。



正義說三農


幾年前紀錄片《激變玄武門》於中央9套首播,觀者甚多。必須得說導演選擇這個著名事件做切入點來講唐史著實選的不錯。但點贊之餘,也有若干小節瑕不掩瑜,比如李淵探望李世民時坐在一把明式木椅上,比如李淵的寵妃穿著漢代女性的衣物在唐宮裡跳舞。

當時年少氣盛如我,寫了文章並在微博上@了劉元導演,不想居然收到回覆,只是認錯之餘,更多則是解釋,認真表示:紀錄片拍攝經費有限,很多道具場景都只能將就。唐代椅子道具不好找,能打開的唐代卷軸道具也不好找,我們會盡力的:)。個人的心中,是懵懵的,因為問題關健不在於唐代椅子的道具是否好找,而是唐朝初年根本就沒有椅子的啊,粗米線淚眼。

當然,相較於大環境,劉導演的《激變玄武門》已經很稱得上是良心之作了。我這些年不看歷史劇劇的主要原因,除了沒時間,更是沒眼看,小心靈受不了大刺激,漢朝電視劇中的蓋碗茶,唐朝電視劇中的西紅柿,清宮劇裡後宮女性清一色的大拉翅,更別提各種誇張到不行的服裝、道具了。

面對眾多網友關於“導演你是瞎的嗎”的吶喊,個人只能表示,就好像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一樣,許多歷史劇導演的問題只有一句,都是因為讀書太少啊。身為一句歷史劇導演,不必要求你通讀《二十四史》,只要懂得一些基礎知識,就能少搞出無數低等錯誤,起碼能讓劇變得能看一點是真的。

老實說,如果可以,我真想將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作為工作必讀書發給每個歷史劇劇組,不為別的,只盼少出些低級錯誤。

說到王力先生,相信對古代漢語少有了解者無人不知其名,他不光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古代漢語研究方面,他所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影響之廣、名氣之高、發行之大、使用者之多,在當代教材中都是極少有的。

  由王力主編,馬漢麟執筆,姜亮夫、葉聖陶審校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也因圖書內容質量之高、囊括範圍之廣、專業考據之細、日常實用性之強,而歷五十餘年而長銷不衰。書中的內容,至今看來也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尤其對於各位歷史劇導演而言,更是有教科書的意義。

全書凡14章,從天文、曆法說到飲食、衣飾,基本是從詩詞歌賦談到人 生哲學的節奏,可稱是一本微縮的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作為一本古代文化常識介紹圖書,編者每一章在講述概念前首先從一件件實物入手,將原本枯燥難解的歷史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十二星座便已傳入中國,遼代墓中便出土過黃道十二宮彩繪星圖,所謂黃道十二宮,既十二星座是也。

比如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龍袍,可用明黃色,皇太子都只能穿蟒袍,只能用杏黃色,而其它皇子們的蟒袍只能用金黃色,親王、郡王等只能用藍色或石青色,如果導演們瞭解這些基本常識,就不會在各種清宮劇裡搞出清一色明黃阿哥天團了。

再比如,許多古裝劇中的天子、諸候大夫頭上都戴冕,但古時只有天子才能戴飾有十二旒(冕上一串串的小圓玉)的冕,諸候以下旒數各有等差。但在這個問題上有古裝劇的骨灰級粉絲髮現,似乎只有韓國的古裝劇里正確做到了這一點,朝鮮國王戴的冕為九旒,因為他的等級只是郡王級別。而國內的古裝劇裡在這方面除了數年前如《漢武大帝》一類的老劇做的好一點,這些年新出品的各種劇集都是隨便數數便能列出一堆槽點的狀態,算是用事實演繹了一把“沒文化真可怕”這句話。

所以說各位歷史劇製作者要想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不讀書是真的不行。比如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曲指算來,此書由1961年形成初稿到現在已歷50餘載,這些年間,許多專家在高質量原稿的基礎上,根據最新考古發現,進行了四次較大規模的修訂。到現在,已經出版到第四版了。可以說,這是一本集合了眾家之長,經受住了時代與社會考驗,介紹中國古代方方面面知識、常識的經典之作。

雖然是多年前的一本老書,但現在看來,不管閱讀者是專業人士還是業餘讀者,都能獲益良多。當然,相信如果從事歷史劇創作的導演、編劇,甚至場記、劇務人員看了,更能大幅提升專業水平,少搞出些“我孝莊”之類的低級錯誤了。


影視看點226


不用心唄!

最氣人是那些古裝劇,很多地方都是導演憑自己的想象拍的,毫無根據!如以下幾點:

--銀子是很值錢的!

在很多古裝劇中,吃頓飯,一結賬,幾百上千兩銀子。那導演,他們吃什麼了?  

按照明朝的購買能力,一兩紋銀能買兩石到三石大米,好幾百斤呢!

當時江南膏腴之地的上等水田,一畝也就是七、八兩銀子的樣子。一頓飯上百畝地就吃進去了是嗎?“地主階級”再腐敗,也不至於這樣吧? 

--“奴才遵旨”  

這是我最不能忍的一句臺詞!除了滿清那個畜生政權,沒有大臣會自稱奴才的!那些明朝歷史劇,那導演,你敢不叫明朝大臣自稱奴才嗎? 

--兵馬俑是殉葬用的,唐三彩是陪葬用的!  

古人絕對不會把這兩種東西擺在家裡當工藝品!今天也只有文盲把這種玩意擺家裡,也不嫌晦氣,乾脆賣倆花圈擺家裡算了,再貼上兩幅字,寫上“音容宛在”、“永垂不朽”! 

--什麼叫“哀家”  

哀家絕對不是皇后自稱的詞!哀家的意思是(先帝)死了,做為未亡人,了無生趣。而且,這個詞是古代戲臺上用的!請不要讓那些皇后、嬪妃們裝模作樣的說:“哀家如何如何”了,成不!  

火藥是唐朝末年才發明的,宋朝才出現原始火器  

--三國時代的“火箭”指的是把箭頭上纏上布條,浸油點燃射出去。

請不要叫我在《三國演義》裡看見累死喀秋莎之類的武器行不?曹操受不了這個打擊……曹操內心獨白:哪個孫子啊這是?你丫穿越的啊!




仨浪潶


熊出沒本來是一部很勵志也很環保的動畫,主要針對的人群是青少年兒童,按理說這樣的動畫製作應該更加嚴謹,畢竟很容易影響青少年的認知,但熊出沒中卻出現了好多處極為不科學的現象,違背了基本的生活常識,即使是動畫,也不應該這麼隨意,導演是真的沒有注意到嗎?

一、孔明燈可以救人?

熊出沒中秋節那一集,光頭強和熊大都陷入了泥潭當中,熊二努力了好半天都沒有將兩人拉起來。熊大在橘子樹之爭中一隻手拖動熊二光頭強,而熊二力氣比熊大還大,竟然連光頭強都拽不出來。結果最後是幾個孔明燈將他們輕鬆拉起來了,什麼時候孔明燈有這麼大的力量了?

二、無視重力

熊大和熊二在厚厚的冰面上繞了一個大圈,劃出了一塊大的圓形冰面,頓時站在中間的光頭強就中招了,可是此時光頭強是一個前傾的動作,這是無視重力的存在嗎?難道不應該是往後傾倒嗎?帥貓熊波那一集也是如此,肥波腳下一滑,根據重力,肥波應豎直向下落而不是斜著撞光頭強。

三、光頭強的車

熊出沒中光頭強的車一會兒自動擋,一會兒手動擋,一會兒是兩個踏板,一會兒又變成三個踏板。根據光頭強看世界盃那一集我們知道光頭強的車的儀表盤上有prnd的字樣,顯然這是自動擋,但是還有離合器,這實在是太不科學了。

四、月亮永遠是圓的

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月亮是有陰晴圓缺的,可是在熊出沒中,幾乎每一集的月亮都是圓的,那麼到底是製作組偷懶,還是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呢?

五、光頭強的力氣

光頭強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年人,他的力氣有時大的離譜,有時又小的可憐。他可以輕鬆扛著超過他體積十倍的巨大木頭,又能扛起兩隻成年巨熊。可是在某些時候,他連一塊石頭都搬不動。那麼光頭強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他的力氣到底有多大?

六、水果和動物

熊出沒幾乎每集中都會出現香蕉、橘子、榴蓮等熱帶水果或亞熱帶水果,先不說夏天,可冬天哪來的這些水果,不僅如此,熊出沒冬天還有蜜蜂和鳥在飛,真的是很不科學了。

七、光頭強穿盔甲

熊出沒動畫中光頭強穿鐵盔甲後一拳就把樹打倒了,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使樹倒的力再配上鐵對手的壓力與衝擊力,按理說光頭強的手應該早就廢掉了,可是事實是他竟然一點事都沒有,還站在那裡笑。難道盔甲可以把力傳到地上?

好了,以上就是我選取的熊出沒動畫中部分不科學的地方了,其實我完全可以理解動畫中的誇張手法,可是讓我們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發現這些不科學的地方,那也是一種成長,那麼你還有發現其他不符合常識和邏輯的地方嗎?


不解風情


你好,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琅琊影苑,很高興可以回答你提出的這個問題。

近幾年我國的影視行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如火如荼,劇集不斷更新,影院票房連破新高,但隨著行業准入的門檻越來越低,也多了一些濫竽充數譁眾取寵之流,要麼劇情爛大街,要麼東拼西湊、漏洞百出,甚至不符合歷史常識,例如玉米地出現在了唐朝、大唐劇出現了明朝服裝等等,極度影響感官!

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許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在於導演,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一、流量時代的大背景下忽略了常識

為了追趕現在快餐式的消費模式,一些影視劇組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只注重請明星請大腕,造勢引流,過於關注票房,反而忽略了劇集本身的內容,反正有明星就有流量、有票房就有錢賺,其他的都無所謂了,這也就間接地造成了不尊重歷史常識的這種現象。

二、導演本身的文化素養不高

近幾年,隨著《甄嬛傳》等宮廷劇集的熱播,一批形形色色的古裝宮廷劇被搬上了電視熒屏,但也不乏一些濫竽充數之輩,這一部分劇集的導演,本身文化涵養就不高,而且過於關注流量、輿論之類的表面事物,對於服裝、頭飾、傢俱、建築等是否符合劇集所處的歷史時代並不關心,那麼拍出不符合歷史常識的內容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一些難以改變客觀原因所造成的

當然,除去流量背景和導演自身素質,我們單看一些古裝劇集本身,我們畢竟是通過現在時代的背景下去演繹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故事,這裡面要涉及到服飾、頭飾、語言、餐具器具、桌椅板凳等等,這些通過製作道具倒是可以基本實現,但是有關建築、環境等硬性的條件我們就很難完全的符合歷史,我國的古裝劇多數是在影視城拍攝,但是不可能每個朝代的影視城都有,也不可能影視城裡的設施就完全符合歷史條件,所以我們很難達到完全的符合歷史常識。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琅琊影苑


你好,我是麋鹿故事匯很高興能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電影違背常識,很多也是對拍攝道具、場地、器材的妥協。並非是不尊重歷史。

比較經典的違背歷史常識的電影有

1 在《勇敢的心中》中,威廉華萊士穿著蘇格蘭短裙。但威廉華萊士生活在1300年左右,直到16世紀,蘇格蘭都沒有穿過蘇格蘭短裙。

2 在《飛行者中》中,霍華德休斯在1928年的一個場景中訂購了10個巧克力餅乾。但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發明巧克力餅乾。

3 在《被解放的姜戈》中,姜戈戴著很酷的太陽鏡。但太陽鏡直到1929年才在美國普及,在此之前,它們被用作醫療設備。

4 在《泰坦尼克號》中,傑克說他和他的父親曾經在威索塔湖上釣魚。但1917年,威索塔湖實際上是由一座大壩組成的,而泰坦尼克號於1912年沉沒。

5 在《角鬥士》中,拉塞爾克羅的角色被捕獲他的人命名為“西班牙人”。但“西班牙人”一詞來自古法語單詞“espaignart”,直到14世紀才被使用。角鬥士的年代大概在公元180年。

6 在《回到未來》中,DeLorean的車牌上寫著OUTATIME。但加州車牌只能有7個字母。

7 在《獨立日》,帝國大廈爆炸,在街道中心有一個很酷的鏡頭。但通往帝國大廈的位置錯了,街道也不對。

8 在《拆彈部隊》中,其中一個角色說有一個帶攝像機的伊拉克人會在YouTube上放些東西。但電影中的場景發生在2004年.YouTube於2005年推出。

9 在《馬爾科姆 X》中,馬爾科姆的房子被火焰炸彈襲擊,他喊叫有人打電話給911,但美國的911服務直到1968年才成立,這是馬爾科姆X被槍殺後的三年。

10 在《愛國者》中,梅爾·吉布森的角色中有一群孩子在整部影片中由同樣的年輕演員扮演。但這部電影在革命戰爭開始時模糊地開始,並在戰爭結束的某個時候結束。孩子們根本沒有年齡變化,即使已經過去至少5年了。

11 在《加勒比海盜》中,巴博薩船長有一個格蘭尼史密斯蘋果。但格蘭尼史密斯蘋果直到1868年才存在。它們起源於澳大利亞,並以幫助繁殖該品種的人命名,瑪麗亞安·史密斯(當時為69歲)。

12 在《加勒比海盜:在世界盡頭》中,角色去新加坡新加坡直到1819年才存在,是一位名叫史丹福萊佛士爵士的英國政治家將其創立為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站。

13 在《拯救大兵萊恩》中,湯姆漢克斯的角色米勒上尉在受傷後靠在一輛摩托車上。但這款摩托車模型,烏拉爾M-63,於1963年首次發售。









麋鹿故事匯


導演…額…導演很少一開始就當導演。有一部分導演從其他行業轉行當導演的,或者說從行業內的一些職業一點一點的做成為導演的。

把錢投給你讓你做片子,你手中掌握著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的資金的片子,如果你不是經驗十足,沒經過考驗,製片方估計很難選你…除非,像騰飛哥說的那樣,你有錢!或者你是製片人的老闆;或者你是這個片子的主演並且很有話語權;或者你是位優秀的編劇、小說作家;或者你生在演藝世家,你的家人是從事這方面的;或者原計劃裡的導演不能履行合同(像被關起來或者逝去)…你作為備胎,可能就有用武之地了!“或者”的可能性還有很多,生活的變動有時候會把你寵上天,也可能把你拍的很痛…

稍微具體一點的例子 (這些人的成長史你可以搜一下當參考)如果你是位很有經驗的演員久經劇組磨練(比如最近的趙薇啦,默片藝術家卓別林,奧遜威爾斯等等)他們有可能成為導演;還有攝影師和從事其他視覺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比如斯坦利庫布里克、愛迪生工作室的埃德溫鮑特、中國的張藝謀、鮑德喜、馬楚成等等)還有剪輯師也會成為導演(比如羅伯特懷斯,拍《音樂之聲》的,剪輯《非誠勿擾》《風聲》等影片的肖洋,也自己當導演了)





咔嚓影視匯


首先,我覺得是劇本的問題。好劇本越來越少,也促成了現在小說ip的翻拍氾濫,基本上部部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但是真正成功的寥寥無幾,而且這些小說的質量……真是寫成什麼樣都能改編,翻來覆去就是那些噱頭,不要臉地說一句:我覺得我也能寫

其次,就是演員的問題。請一堆沒完沒了軋戲的流量明星來演,簡直就是把觀眾當傻子,基本不怎麼出力,憑藉加工過的容貌和精心包裝過的人設來欺騙無知的少男少女,掙著幾千萬的人民幣還能大言不慚信口雌黃睜眼說瞎話:我的目標是做一個好演員,我應該把獎項拿了一個大滿貫……現在大部分的電視劇請的都是一些這樣的流量明星,或者就是有成為流量明星潛力的三線小明星。這樣的電視劇,水準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有一些電視劇,既想要口碑,又想要人氣,於是就會設計出一種奇怪的搭配,請一位腕比較大,在國民心中有一定地位,演技口碑都比較好的中年男星,然後搭檔一位要啥啥沒有,就會大眼瞪小眼的流量明星(此處說的就是楊穎和

的新劇),以為會名利雙收,但是有些人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人氣應該是夠了,口碑就不好說了。

然後,就是整個行業的問題,過於浮躁,急於求成。真正好的作品都是一點點慢慢打磨的。楊潔導演拍攝1986版《西遊記》時,前25集歷經6年拍完,現在的導演,恨不得52集3個月拍完,注水摳圖層出不窮,製作人員根本不關心劇的質量,只追求速度和收益,自然拍不出佳作。

最後,就是我們觀眾的問題,我們什麼都看,好的看,不好的也看,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捧臭腳,正是因為我們的要求越來越低,才形成了爛劇的市場。


最後,以我特別喜歡的美劇《This is us》中一句經典的臺詞作為結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