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漢高祖 劉邦

劉邦小混混出身,在家是個“鬼難纏”,好逸惡勞,爹媽都管不了。在外是個孩子王,成天領著一幫小兄弟吃喝嫖賭,打架鬥毆。

但他不純粹是那種街頭渾人。劉邦給兄弟們的印象是“夠哥們兒”,他表面很講義氣,很會籠絡人心;自家兄弟誰遇到解決不了的難事兒了,他會很“仗義”地幫助對方,有時甚至為此自己吃點小虧也在所不惜。

所以,盧綰、樊噲等對他甚是崇拜,唯他馬首是瞻,認定他是“大哥”,“季哥人好”,對他言聽計從。

或許因他有這點能耐,加上會處事,能擺平紛爭,還多少有點公義心,所以當上了一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村長)。

但劉邦骨子裡是很狡黠的。他有著天生的馭眾能力,潑皮膽大,敢作敢當;且臨變不驚,有大格局氣勢;每到危險時刻都能玩出些小技巧,從而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他還有個特點,即被傳統文化所推崇的那種“能屈能伸大丈夫”的做派。每到困境,被人壓住頭的時候,總能彎腰低眉,自我降尊,像烏龜那樣縮起頭得過且過;“要命不要臉”修煉到極高境界。跟某些人那樣,“忍到無恥,狠到無情”。

他曾經為了自己脫責活命,把“老相好”獻給官差;曾為逃命,把兩個子女死命往馬車下推;曾被有一面之交的項羽大將刀架脖子,苦苦哀求對方“英雄何苦為難英雄,放我一馬,必定厚報”。

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在項羽專門為他準備的“鴻門宴”上更是卑躬屈膝,極盡奉承拍馬之能事,對項羽極力吹捧討好,就差管項羽喊爹了;生怕項羽心一橫宰了他。這一招兒真忽悠住了“婦人之仁”的項羽,一時心軟放跑了他,鑄成日後大錯。

假如項羽他們兩個人調換一下位置,是劉邦打敗了章邯大軍,坐擁40萬勁旅,負氣邀請項羽去赴“鴻門宴”。

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按照項羽的個性,有兩種可能,一是不去,大英雄寧折不彎,結果被劉邦“坐實”其圖謀不軌,而後率大軍剿滅之。二是去了,但不彎腰,跟一些文人常稱頌的那樣“不卑不亢大英雄”,此舉正中劉邦圈套,藉此殺之,以除後患。

所以,項羽雖統軍征戰有方,殺人如麻,冷血偏狹,但終究輸於劉邦。因項羽的一錯再錯,一而再坐失良機,被劉邦後來居上,圍堵垓下,窮途末路,在哀嘆“虞姬虞姬,奈若何”後,不得不自刎於烏江邊上。

很多人同情項羽,說項羽是個大丈夫,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東征西討滅了暴秦,報了國仇家恨。但細究之下,發現,項羽終歸一武夫爾。

如果不是他叔父項梁主事起事,打開局面,僅憑項羽的匹夫之勇,是很難幹成大事的;事實演繹也正是如此。

項羽氣量狹小,雖有武勇,但缺乏謀略。連用人的氣量都沒有,硬生生把自己的智囊“亞父”范增給氣走。

很多人都從歷史書上知道了,項羽是個大力士,“力拔山兮,氣蓋世”。然而,他脾性暴烈,剛愎自用,殺戮成性;屠城濫殺,坑殺降卒,引致天下人咒罵。在面對事關全局的大事時,卻又優柔寡斷,兒女情長,常行婦人之仁。遇到劉邦這樣的對手,不敗都不行。

在皇權叢林社會,雖然崇尚“齒堅爪利便稱王”,但是人群畢竟有別於低等動物群體,人類社會最終的贏家是“思想”,就像拿破崙說的“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所戰勝的”;即使是拳頭再硬,也很難“成王”,還得藉助思想和謀略。

劉邦雖出身混混,但頗具謀略,自帶狡黠,而且心胸寬闊格局大。他自己都承認,謀略不如張良,帶兵不如韓信;但他具有容人用人的能耐,而且深懷馭人之策。這一點才是他打敗天下豪傑,包括項羽、韓信的“殺手鐧”。

古時華夏還不曾聽說什麼“自油平等公正、契約人本精神”等觀點理論,也自然沒有“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概念。有的只是“成王敗寇”,誰殺人多誰是老大,王權至高無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忠君愛鍋”等理念。

還有像劉邦那樣,看見秦始皇綿延數里的儀仗和殺氣騰騰的鐵騎,禁不住自言自語“大丈夫生當如此”——這種潛意識裡稱王稱霸夠威風的“最高理想”。

劉邦自始至終,都不曾丟掉其特有的無賴做派,極擅權變,說話不算數,出爾反爾,臉皮超級厚,施小惠做大惡,心狠手辣,不認六親,不恤萬民。

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剛當上皇帝,他就背棄承諾,殺功臣,收封地。

劉邦崛起的時候,正是法家思想體系成熟並被廣泛運用於治理國家的時候;也是孔孟儒學“三綱五常”開始影響並植入大眾腦袋的時候。

及至劉邦子孫“獨尊儒術”後,儒學進一步獨霸了華人思想陣地。

“三綱五常”對古時華人影響最大(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為啥這麼說?

這是因為,自古華人被王權專痔統治,君即王即大官,君給華人定規矩,誰都要遵守。

再加上王權掌管國家機器,誰不服從誰遭殃,小者坐牢殺頭,大則株連九族。

長期被這種獸性不如的高壓同治,別說沒骨氣的,就是有骨氣的人也沒脾氣了;只能服從,或敢怒不敢言,更不敢反抗了。

先是君王給全民定規矩,然後是父母給子女定規矩,丈夫給妻子定規矩。

做到這一步了,再用“禮義仁智信”把大眾心靈撫慰一下。

禮,講的是對官家朝廷的禮節儀軌,你得遵守;義,是指朝廷興亡是大義,為大義可以滅親;仁,本該講人道,但它強調“君王之道”就是爾等小民的大道;智,本是智慧的意思,但引發為把聰明才智獻給朝廷,“學成文武藝,獻於帝王家”;信,即誠信,在王權時代,君王從無信義,但你小百姓必須對君王講誠信,忠君就要你忠心耿耿,否則“你懂的”。

順民就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要麼做順民,要麼做君王,要麼替君王賣命。到了劉邦及劉邦之後,華人就只有這個出路了。

三綱五常(綱常)是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塑造社會倫理道德,維護專痔制度,在漫長的君權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以等級名分教化民眾的觀點被稱作“天理”,進一步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誰如果違犯等級倫理綱常,即被視為“罪人”。

孔孟儒學的目的是培養奴才,為君王服務,為君王奉獻。下服從上,全國服從君王,這是其理念的根本。

再加上商鞅等法家的“貧民辱民疲民一民”主張和措施,深得歷代君王效法,徹底把華人圈馴化成叢林社會。

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之流

有人說儒法學說等傳統文化也有其好的成分,不能都否定。這裡沒有全盤否定的意思,而是要弄明白它的內核,它對社會對人類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不能被那些表面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實際上,它幾乎所有的主要作用都是為了加固、粉飾專痔皇權堡壘。

商鞅等法家把專痔地基挖開、澆築,壘砌起來,孔孟儒學諸子學說幫忙粘合、修飾縫隙,再由劉邦等流氓們增磚添瓦,越壘越高,越築越牢。

劉邦何以能夠在權力紛爭中脫穎而出,“君臨天下”?關鍵的一點是,他適應了當時的社會模式;厚黑他最懂行;駕馭眾人他最有辦法;臨場發揮,隨機應變他最擅長;籠絡人心他最拿手;他還最不要臉。

劉邦們或許會在看似不經意間對手下或社會施點小恩小惠,搞點哥們義氣等。但他們的大舉動是在作惡,屠戮百姓,奴役萬民。

面對孔孟諸子學說的教化和商鞅等對秦制改造後的厚黑成功,正直敗亡,不公不義,唯上唯君,成王敗寇的叢林社會模式,劉邦之流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像劉邦這類厚黑高手能夠登頂權力金字塔,而且其後來者更加厚黑,就足以說明了社會治理系統的篩選過濾方向是“去精留渣”。所以,歷史選擇了劉邦等不是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