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道路,取决于语文"北大陈平原教授的这句话,令我们警醒

作者 梁俊清

众所周知,2017年一系列语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放出,让"语文难"成为高考的新趋势。2018年则被称为是"最难高考年",语文考卷更是让人人都喊难。

如今,中考语文卷总分已增至150分,高考语文增至180分。似乎于一夜间,语文摇身一变成为第一学科。

人说语文难,到底难在哪里?

答案是:语文占比越来越大,阅读理解和作文题量、难度大幅上升。


专家指出:中高考语文对阅读的要求已远远高出平时教学所授水平,选文范围也将大幅超出教材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范围。未来,语文将成为中考、高考的大杀器。


我有一位朋友是高校老师,她的女儿全科都极优秀,是年级有名的学霸。从四岁半就识得了大部分常用字,开始独立阅读,酷爱读书。小学三年级便开始发表文章,如今小学六年级的她有些作文用老师的话说已达高中水平。这都得益于朋友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

于是,我向朋友"取经",她便分享了在高考应试教育下,她对孩子语文学习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高考的变革、教材的变化和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语文的时代已然到来。若想让孩子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家长们就必须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一定要阅读写作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01—


有一个女孩和男孩,年纪相当,但因为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同,在阅读方面便有了天壤之别。

女孩的父母都是热爱读书的人,深知阅读的好处。他们坚持每日亲子阅读,引导孩子慢慢地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日渐识字后,便给她买来大量适合孩子年龄阶段、她又有兴趣的书供她独立阅读。

如今,女孩早已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平时里海量阅读,各科成绩皆名列前茅。

男孩从小被琳琅满目的玩具所包围,玩具多得都能开个店了,但唯独没有一本书。父母也未重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如今他已小学高年级了,提起阅读依旧反应淡漠,各科成绩也平平。尤其作文时,每次抓耳挠腮苦不堪言。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在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中提出"敏感期"理论,即孩子在某一时期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产生特殊兴趣和爱好,学习也特别迅速,这一时期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所以也称"敏感期"。


阅读也有敏感期。孩子在特定时期对阅读产生兴趣也可用这个理论加以解释。

孩子对万事万物对光怪陆离的世界充满好奇,而阅读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使孩子的好奇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极大的满足。这就是对阅读的本能需求。

哈佛大学研究团队表明,阅读对孩子的词汇发展、阅读理解、学业发展都有很大助益。

随着考试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

阅读能力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对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阅读能力不强的人,面对语文,英语,数学,政治等需要认真研题的科目很难拿到高分。试想你连题目都未理解,又怎能做到正确解答。

看到去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满篇文字扑面而来。语文卷面题量之前大概7000字,如今9000字,将来则有可能增至1万字。阅读题量也已增加,较之去年悄然增加了5%~8%。这对阅读能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广阅读。

当发现孩子只痴迷于文学书籍时,我那位老师朋友提醒女儿:就像平时我们吃饭不偏食、营养全面均衡才能身体健康一样道理,读书也要"广而杂"不"偏食"。广泛涉猎全面阅读,文学、社科、人文、历史、地理等等各方面书籍都要读。

博览群书,方能胸有丘壑。同时注意,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读,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的,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阅读兴趣来。

曾国藩曾说"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那么,做一个爱阅读的人吧。

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分支,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一定要抓住孩子成长阶段的阅读敏感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养成全面阅读、每日必读的好习惯。要想学好语文,阅读能力要强,写作能力更要强,这样,才能使孩子在考场所向披靡。


—02—


在网上看到报道,北大新世纪手拉手励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又一次成功举办的消息。参赛对象为全国高中生。

获得决赛特等奖的高中生,可被推荐至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南大等几十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测试审核,进入重点院校自主招生的特长绿色通道。清华、复旦、南开、中山等大学降低分数线20分,北大降30分录取作业尖子生。这种特招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未来还会扩大。

北大校友薛涌在他2009年11月出版的《北大批判》中提出: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会让写作缺席!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输入,那么写作便是一种输出。

提高写作能力,是学习与应试的必须,也是今后工作与生活的必备能力。

就如华罗庚所强调的:“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围着高考指挥棒在转。如今,这根指挥棒终于指向了语文。高考新政出台,语文180分的时代已到来,而且增加了“微写作”。

调查发现,90%初高中尖子生,都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可见阅读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之强。

全国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表示:作文拉不开差距,不正常!


如果说,得语文者得天下,那得作文者就得了语文。

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积累,写作能力强意味着语文基础扎实。作文=1/2的语文,作文是语文应试的重中之重。因此,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高考新政出台,作文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开始迫切寻求各种方法和途径以期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习作训练,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我的朋友在诸多方法中除了强调“广阅读”,还特别注重提高孩子的“生活敏感度”。

平日里,她引导女儿在上学放学路上或节假日,深入体验并观察生活、去发现日常的点滴细节;到不同的地方开阔眼界,感受四季的变迁、夜与昼的递嬗、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多思考多体悟多做记录,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生活敏感度”和生活感知力,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朋友的教导下,孩子的写作能力提到了很大提升。

语文分数影响个人高考的走向,语文能力改变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有专家预言,未来中高考中,语文只考读写。所以,要想学好语文,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打好基础,在广阅读的基础上加强习作训练。阅读与写作必须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说:“人一生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以前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现在却是 “得语文者得天下”。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我们应坚信阅读与写作的价值,培养并加强他们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提高其思维、感知及幸福生活的能力。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吸收历史文化中的精髓,逐渐做到对文化有尊重,对社会有认知,对文明有情怀,对未来有见地,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他们遇到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