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導語:近期再讀了金庸的經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

作為金庸"射鵰三部曲"中的頭一本,而且是金庸作品中閱讀量最多的一部小說,《射鵰英雄傳》的魅力不言而喻。當然,拋開它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不談,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去審視這部小說,仍然能從中窺探到作為小說背景板的北宋時代的社會現實,且不論真實性有多少,對於並不瞭解那個時期的歷史的讀者可以起到啟蒙的作用,激發研讀歷史的興趣,本人就是例子。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像《射鵰英雄傳》這樣以歷史的真實事件作為背景的文學作品畢竟只能算得上是二手史料,它們的出現是建立在已知的歷史事件當中的,所以可以認為是歷史成就了這些作品。

當然,所謂"文史不分家",文學作品引用真實的歷史作為背景,而歷史背後的深刻含義卻又能通過文學作品來浮出水面,為人知曉。《射鵰英雄傳》主人公郭靖這一形象就很好地詮釋了宋代人對於家國觀念的構建,以及那個時期面對金、蒙古時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射鵰》的"俠之大者"與真實史料

《射鵰英雄傳》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講述主人公郭靖在歷經劫難、奇遇和刻苦的學武打鬥經歷後,逐漸成長為一個具備了國家大義、為民請命和俠者大義的武林知名人物這樣的經過,郭靖成熟的最大表現就是在故事的結尾中,他與當時已經統一蒙古、征伐亞歐大陸各處的成吉思汗的那段對話,這段對話目的是表明,在郭靖心中,喋血疆場的大汗鐵木真卻比不上為國征戰、寧願為奸人所害而不起二心的岳飛,認為成吉思汗"算不得是英雄。"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文學人物形象:郭靖

歷史中沒有郭靖這樣的大俠和"天下五絕"等具備"超能力"的角色,但卻有成吉思汗征伐亞歐大陸以及北宋、蒙古、金王朝等國家之間的博弈。靖康之恥之後,北宋滅亡,南宋開始。南宋歷經九帝,從第一個皇帝趙構開始,全部都無所作為,昏庸無能,偏安於一隅,不思進取,所以宋後來走向終結不僅是因為外敵的強橫,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統治者無能、朝政頹靡。

那麼,《射鵰英雄傳》中所展現的那種"俠之大者"、那種為國請命的精神在南宋是否仍然存在,這樣從漢唐到兩宋時期的思想演進說起。閱讀漢唐的文學作品,不管是司馬相如的漢賦還是李白的唐詩,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漢唐文人心理上那種對於出生在大一統王朝的自信心和豪氣,並且心懷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仕的政治思想包袱,而當時的統治者也將其作為鞏固統治、扶正民心的契機,對這種心理採取積極的引導。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漢賦

從唐到宋還經歷了五代十國這樣的戰亂時期,但實際上這只是我國封建大王朝交替過程中必然要經過的一段歷史,唐朝的文化實際上與宋朝是緊密相連的。不過,二者仍然存在著差異,這與兩宋的經濟政治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知道,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它在經濟和文化上臻於鼎盛,而政治上是典型的重文輕武型政治,當然與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和宋太祖建國的經歷有關。北宋時期,重文輕武以及科舉制的發展使得文人這一群體十分得勢,而北宋的文人們也認識到:中原大批領土已經不再像漢唐那樣歸於朝廷所有,而想要恢復往日漢人朝廷的雄風是難以做到了。在國際形勢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唐朝都城長安是國家的經濟政治腹地,而北宋都城汴京竟然是抵抗大金以及其他民族入侵的前線。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地圖上的北宋

因此,北宋的有識之士預感到國家可能面臨的危機,發出憂國憂民的感慨。所以後來出現政治上出現了王安石變法這樣希望振興國家綜合實力的動作,但是在周圍像蒙古、金國和西夏這樣的強敵陸續出現的時候,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明顯與它們對抗的軍事需要是不符合的,所以宋朝只能屢次向這些民族或國家示弱,賠款求和,使得士大夫們心灰意冷。

如果北宋一再的賠款求和讓士大夫們心灰意冷,那麼靖康之變的發生說是讓他們心肝俱裂也不為過。關於靖康之恥,是南宋朝人不願意去回首的歷史:都城淪陷、皇帝被擄、領土喪失……所以到了南宋,那種憂國憂民的憂患已經變為了對政治環境和家國現狀的直接感慨,然而這些慷慨悲歌仍然不能喚醒統治者,或者說統治者本身對於這樣的現狀表示無能為力。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靖康之變

像南宋的陳亮、劉克莊、陸游、文天祥、辛棄疾等人,他們固然沒有像《射鵰英雄傳》裡郭靖那樣飛簷走壁的神力武功,但是他們的愛國之心是一樣的。所以,要說到了南宋這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是否仍然廣泛地存在於社會之中,我認為是存在的。不過其中還夾雜著部分人對於國家現狀的無可奈何和是為國而死還是苟且偷生的選擇上的掙扎。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文天祥

南宋人面對國家現狀複雜的心理變化

其實從《射鵰英雄傳》各種人物的表現上看,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當時人們面對國家不堪的現狀的不同選擇與表現。

比如郭靖和洪七公及丐幫,選擇的是通過行動來挽回國家大勢,頗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俠者精神;而東海桃花島黃藥師,從他不齒歐陽鋒殺害一名口誦報國儒家之詞的表現上看,他的心中是有國家的觀念的,但是國家危難之時他仍然選擇隱居;而後來知曉自己身世的楊康,卻仍然選擇幫扶所謂的義父——金人完顏洪亮去奪取宋朝的天下,體現了他賣國求榮的小人之心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影視劇中的黃藥師

而真實的歷史表現的沒有《射鵰英雄傳》那麼明顯和突兀,也比之更加複雜,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淵源。

說到宋朝的文化,尤其是關於家國觀念的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作為儒學傳承的理學思想。理學雖然在元朝才完全被官方定義為官方哲學理論,但是它對當時的人的心理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孔子在《春秋》和《春秋公羊傳》及其他儒家經典著作中所提及到的微言大義如"大一統"、"尊王攘夷"、"誅亂臣,討賊子"和孟子的義利觀、仁政觀,漢朝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王道三綱"等思想,在宋朝被理學納入其基本理論當中,並且發展成為一門對個人、對國家都有很大影響的思辨性學問,而儒學也是再次得到昇華和發展。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公羊傳》書影

理學在當時對於許多人的認知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啟迪他們心懷家國,努力去實現儒家"修、齊、治、平"的抱負,所以在宋朝才有了不少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理學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但是其中也包含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胸懷祖國、心繫人民的思想觀念,同樣有著它積極的一面。

宋室南渡的教訓,使得宋朝的文人們認識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僅僅拘泥於個人前途以及各種黨派、學派的鬥爭之中,而是要團結一致,即使在軍事上節節敗退,南宋的士大夫們在文化上仍然要奮起抗爭。我們可以從宋朝的詞風變化中看到這樣的心理轉變,原本婉約柔和的宋詞在這個時期也帶有著鋒芒,最具代表性的是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作品,中間夾雜著他對於報效祖國的志向和對國家命運多舛的激昂吶喊。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蘇軾

當宋王朝遭受苦難的時候,宋人中間有賣國求榮者,有明哲保身者,有為國請命者,也有心灰意冷者,這體現出在階級分化、國家結構趨向複雜化的宋朝政治文化體系中,人們面臨國運變化的多重選擇。而像文天祥這樣的人物的出現,應該是對於那個時期有節氣之人的代言,他們的存在應該就是魯迅先生所講的"中國人的脊樑"吧,而這樣大義凜然之人,也永遠會為後人銘記。

文學作品作為二手史料的可靠程度

將部分涉及到歷史史料的文學作品或者誕生於一定時期的文學作品稱為"二手史料",實際上是一種通俗的講法,通過他們能讓我們瞭解到那段時期的真實歷史嗎?當然可以。不過,能讓我們瞭解多少,或者不被創作文學作品的作者的個人情感所誤導,還需要我們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中,開篇即通過說書人之口,將南宋的社會現狀進行簡要說明,表現出一個腐敗無能、無所作為的封建政府形象,其中當然夾雜著金庸先生的個人情感,但是宋室的無能確實是歷史之人有目共睹的。而書中成吉思汗多是以一名亂世梟雄的形象出現,其中選取了成吉思汗征戰花揦子磨等的事件,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結尾部分郭靖在個人情感上否定成吉思汗為英雄的那番對話做鋪墊。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成吉思汗

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多是以"七分虛構,三分史實"為故事的內容,他寫作的出發點本不是向讀者展現真實的歷史,而是以歷史做鋪墊,描繪動人的情節故事和鮮活的人物形象,以及傳遞他本人的思想觀念。從這點上看,將此類文學作品當成是史料來讀的做法是錯誤的,也說明文學作品尚只可作為歷史史實的補充存在,不可反客為主

當今我們的歷史學家大都承認,文學中有歷史。比如對於我國史前時期這段基本是一片空白的時期,今天的我們只能從一些傳說中對當時的社會情況略見一二,至今神話傳說《山海經》究竟是文學還是史學在我國學術界仍然存在爭議。當然,到了後來有相關確鑿證據的歷史時期,我們還是能夠將史學和文學區分開來的,比如《三國志》講的是真實歷史,而《三國演義》還是能算是文學作品;北宋的綠林好漢形象確實存在,而《水滸傳》卻是對其的文學性加工。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關公溫酒斬華雄

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提倡,從"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方法來考究歷史,而文學作品應該也屬於"紙上之材料"當中。畢竟,創造歷史的是人,創造文學作品的也同樣是人,二者存在共通性。

文學作品對於歷史研究的作用

是先有歷史還是先有文學?我的看法是歷史先於文學的,因為從人類產生,甚至是人類未出現的時代,都有著歷史的足跡。從這個觀點出發,一個時期在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經濟、文化、政治、各行各業等方面都會對文學作品起到滲透作用,文學本身會潛移默化地反映出它出現的時期的社會風貌。

就像普列漢諾夫說的:"沒有一部完全缺乏思想內容的藝術作品。"因為驅動人們提筆創作的根本動力是心理上某種情感的抒發。從《詩經》三言兩語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瞭解先民簡單純樸的生活;從浮華的漢賦和氣勢磅礴的盛唐之詩中,我們可以看見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氣勢;從宋朝各種流派的詞賦中,我們可以知曉宋人複雜的內心變化等等。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詩經》書影

如果缺少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不說歷史會空無一物,至少會讓我們在窺探一個歷史時代的時候變成井底之蛙。不僅僅是文學作品,要想全面的看清歷史,瞭解歷史,從歷史中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眼光應該是看向四方八面的。

結束語:

虛構的文學和真實的歷史之間是可以對話的。如果沒有文學,我們也許就不能瞭解到歷史的各種形態,所謂的"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多一個角度總是更加全面的;而如果缺少了歷史,我們也就不會看到多姿多彩的文學。

而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以及其他的作品,它們的成功不僅僅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各種情節人物,還在於選用了恰當的歷史史實,並且以作者獨到的語言表達和個人見解涵蓋於其中,才使得這樣的作品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金庸《射鵰英雄傳》

朱孟陽《細說宋代十八朝》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