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前幾天,《安家》大結局了,徐姑姑和房似錦開始了“城家公寓”的新天地,壞人翟雲霄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王子與閃閃終於在一起了,小樓、老油條也和徐姑姑一起重新起步了。

《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可是,高知媽媽宮蓓蓓在被公公指著讓“你走,你走”的鏡頭,卻讓我不勝唏噓。同是媽媽的我,為宮蓓蓓的遭遇而同情,也對當下的隔代養育感慨萬千。

一、沒有界限感的公公婆婆,家庭矛盾的主因

宮蓓蓓回家看到公公還在喂上中班的兒子吃飯,她就心平氣和地和公公婆婆溝通,不要喂孩子吃飯了,讓他自己吃飯。可是公公覺得不餵飯,孩子就不會吃;婆婆覺得餵飯才能長肉。

《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宮蓓蓓覺得說不動公公婆婆,就問小寶寶輔食的事情,而婆婆則理直氣壯地說吃奶就夠了,輔食沒營養。處處受挫的宮蓓蓓卻看到公公把Ipad給了不好好吃飯的兒子,於是,好言相勸,不要慣著孩子,可以吃完飯再看。可是公公婆婆不同意,還責怪宮蓓蓓把孩子惹哭了。

《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萬般無奈之下,宮蓓蓓和兒子講道理,告訴他邊看Ipad邊吃飯影響腸胃吸收,還會影響視力。可是,被寵溺慣了的孩子怎麼會輕易服輸呢?用哭聲來抗議,更是惹惱了公公婆婆,直接對著宮蓓蓓說:“你們走,都走,走走走。”

原本只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公公婆婆的干涉下,媽媽成了問題的來源。老人覺得是媽媽的干涉才讓孫子哭泣,是媽媽的干涉才讓老人自己的權威被挑戰。哪怕房子是兒媳的工資買的,也會覺得是外人。

能賺錢,是知名婦產科醫生,有經濟大權的職場媽媽都遭遇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沒有收入的全職媽媽呢?不賺錢?養孩子有什麼難的?不就是吃飽穿暖嗎?我們那時候養活四五個孩子都沒事?我們那時候生完孩子就下地幹活了?

時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從別人的嘴裡蹦出來,時常聽到一些人說媽媽們矯情:有人幫你帶孩子,你不感恩戴德就算了,還挑三揀四?

如果不是要養家掙錢,誰願意去工作,把孩子丟給被人撫養。如果不是想給孩子更好的陪伴,誰願意離職成為全職媽媽。每一個媽媽都有各自的心酸和選擇,可初衷都是想給孩子更好的,只不過選擇不同。

老人可以有老人的理念,畢竟幾十年的觀念也不是科學育兒就可以改變的。可是,在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時,請不要插手。

幫忙看孩子是你們的情分,可是養育孩子是父母自己的事。你們可以不尊重兒媳的想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養育孫子,可是,不要在小孩子面前,護小孩子。這樣傷害的不僅僅是兒媳的自尊,還有孫子孫女的親情,您們的干涉只會讓孫子覺得自己是有理的,有人支持的,更是肆無忌憚地排斥媽媽,傷害的是孩子和媽媽的親情。

二、詐屍式的老公,不僅讓孩子憎恨媽媽,還會加重家庭矛盾

而宮蓓蓓老公斯禮就完全是“詐屍式”的典型代表,從來不給孩子換尿布,不帶孩子,在妻子和爸爸媽媽發生矛盾時,首先指責宮蓓蓓沒事找事,大吼道:

“怎麼回事?本來爺爺奶奶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

《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原本宮蓓蓓希望孩子養成吃飯的好習慣,卻不想引來全家的指責,老公不問青紅皂白就責罵妻子多事,儼然自己是家庭的主人,把自己當做權威,爸爸媽媽是太上皇,就要遵從父母的心願,孩子不開心,老人生氣,都是媽媽的錯。

科學育兒有什麼用?餵飯怎麼了?爸爸媽媽照顧得好好的,這不就行了?妥妥的媽寶男!沒有理想,沒有鬥志,沒有做爸爸的責任心,把養育孩子撒手扔給自己的爸媽。

真是應了一句: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他們家照著公公婆婆的養育理念繼續養育孫子,孫子就會成為第二個“斯禮”,第二個媽寶男。孩子也會在“詐屍式爸爸”的言傳身教中,排斥媽媽,憎恨媽媽的管教,也會在家庭的衝突中養成暴躁的性格。

三、“養不教父之過”,養育孩子,從來不只是媽媽的工作

不論是沒有界限感的老人,還是詐屍式的老公,說到底都是中國傳統觀念的遺毒,是幾千年男尊女卑,大家長思想決定的。過去的傳統觀念裡,公公婆婆是主導的,兒女是從屬於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的話就是聖旨,就要遵守,兒媳是沒有話語權,是要孝順公婆的。

《安家》:沒有界限感的婆婆,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酸誰能懂?


可是新時代,女性的意識開始覺醒,開始有了表達和獨立的權利,尤其是像宮蓓蓓那樣,有經濟基礎做後盾,就不會遵從老人的意願養育孩子,矛盾就出現了。而那些指責宮蓓蓓不對的媽媽們,只不過是善於隱忍,不斷妥協老人的育兒方式而已。

而時代在進步,女性的地位也在攀升,價值觀的衝突就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遇上詐屍式的老公,媽媽的心情可想而知。

如果在職媽媽需要老人的幫忙,那在請老人幫忙之前,建議和老公、公公婆婆先一起坐下來,商談養育孩子的問題。對彼此的權責進行分工和劃分,讓老人明白請他們過來是幫忙養育孩子的,而是代替父母教育孩子的,父母仍然是孩子養育的主要責任人,老人是輔助照料孩子的衣食起居的。而父母在下班回家後,負責孩子的陪伴和引導,花時間去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對於固執的老人,可以通過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來影響老人。比如,在我坐月子時候,媽媽照顧我,經常給孩子穿得特別厚,我覺得不冷就脫了外套,可是老人不相信。直到有一天,社區服務中心的醫生上門來查看嬰兒的成長情況,看到新生兒穿著外婆,告訴我們給孩子穿得太厚了,孩子體溫高,只需要一件薄衣就可以了。

從此以後,媽媽再也不給孩子穿厚衣服了。而且,在我懷孕期間,經常會見到兩個老人陪著準媽媽在一起上孕產課,這樣“不經意”就給老人傳遞了科學育兒的理念。

寫在最後

作為媽媽,真的很難,既想掙錢養家,又想科學育兒,尤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不是單方面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養育孩子,也從來不僅僅是媽媽的事,而是父母的責任,最重要的,媽媽們要學著放手,學著去和老公溝通,把養育孩子的重擔放在自己和老公身上一起承擔,而非獨挑重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