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澠池縣地處豫西丘陵淺山區,海拔高度高,晝夜溫差大,常年種植玉米13000hm²,年玉米芯收穫量達1000萬kg以上,因此,白靈菇栽培氣候條件優越,原材料豐富。近年來,隨著玉米芯栽培白靈菇規模的不斷擴大,白靈菇非侵染性病害逐年加重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白靈菇出菇過程中,由於營養失衡或不適宜的環境因素脅迫,干擾和抑制了白靈菇菌絲體、子實體正常的生長代謝,導致自身生理功能紊亂並引起子實體生長異常,這種異常稱為生理性病害。這類病害沒有病原物,個體間不能互相傳染,但具有發生普遍和危害嚴重的特徵。在生產中,有不少菇農用藥物進行防治,既增加了投入,又汙染了產品,還起不到防治效果。在白靈菇栽培過程中,如果每個環節都能做到認真細緻管理,對預防該類病害的發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白靈菇生理性病害沒有病原物,個體間不能互相傳染,但發生普遍、危害嚴重。

筆者參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結合自己多年的生產實踐經驗,總結出白靈菇出菇期常見的生理性病害的診斷方法及防治技術,以期為白靈菇栽培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1菌絲徒長

1.1症狀:白靈菇發菌期的菌絲持續生長,濃密成團,結成菌塊,形成一層又白又厚的菌皮,過多消耗培養料內的水分和養分,影響菌絲正常的呼吸作用,妨礙子實體原基的分化和生長,難以形成子實體。

1.2發生原因:(1) 培養料內營養過於豐富,添加營養成分過量。(2) 發菌期溫度過高,缺少溫差刺激,菌絲難以由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3)選用菌種溫型不對,或菌種自身有問題。

1.3防治方法:(1)降溫增溼,增大菇房溫差,以抑制菌絲生長,促進子實體分化。(2)菌皮過厚的,用刀片縱橫劃破菌皮,重噴水,並加大通風量,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2菌蓋發育不全

5.3 症狀:子實體在生長過程中因溫度、通風等因素使菌蓋發育不完全,外形呈條狀、球狀等形狀。

5.4 發生原因:(1)白靈菇屬於低溫出菇型菇種,出菇期溫度要求偏低。但是,當子實體原基形成後,氣溫長時間低於5℃時會出現菌蓋不分化的畸形菇。(2)通風不良,菇房缺氧,會導致白靈菇子實體菌蓋的分化缺陷。

5.5 防治方法:(1)加強菇房管理,通過加溫、保溫等一系列措施,人為創造10℃左右的溫度環境,避免畸形菇的發生。(2)精細管理,統籌協調菇房內溫度、溼度、光照和通風工作,在保證菇房內有適宜溫度的前提下,儘量加大通風量,保持空氣新鮮。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3長柄菇

3.1症狀:白靈菇子實體分化和發育不協調,柄長,菌蓋不發育或發育不良,菇形長柄高腳。

3.2發生原因:(1)菇房通風不良,室內缺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2)光照不足、溫度偏高等均會誘致長柄菇。

3.3防治方法:(1)適當增加散射光照或人工補光至100lx以上。(2) 加強通風,降低溫度。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4菇體萎縮

4.1 症狀子實體分化後,幼菇逐漸停止生長,變黃萎縮,有的枯死,有的腐爛。

4.2 發生原因:(1)形成原基過多,營養供應不足,導致部分小菇蕾死亡。(2)高溫高溼,菇房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幼菇悶死。(3)施用農藥引起藥害,導致幼菇萎縮死亡。

4.3防治方法:加強菇期管理,科學調控菇棚內溫、溼度,增加散射光照或人工補光,並強化通風管理,保持菇房空氣清新。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5燒袋

5.1症狀:菌袋的菌落長到10cm以上後,表面菌絲體逐漸發黃、萎縮,菌袋變軟。

5.2發生原因:在發菌期間,由於菌袋堆垛太高、太密,引起袋內料溫升高,氧氣缺乏,造成菌絲生活能力下降或死亡。燒袋多發生在早秋接種,發菌氣溫過高的季節。大面積生產時,一個發菌場所內堆垛碼過多的菌袋,且通風不良無法散熱時,燒袋常有發生。

5.3防治方法:(1)掌握好接種季節。當地氣溫在30℃以上時切勿開始制袋接種,即使在9月上旬,若氣溫仍高於30℃時,也不要開始制袋接種。(2)氣溫高的季節發菌切勿堆垛過高、過密。9月份發菌,氣溫忽高忽低,為防止燒堆,堆垛以4層為宜,堆垛之間的距離為20cm。(3)在層與層之間放上兩根竹竿,使兩層菌袋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以利通氣。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6出菇慢且不整齊

6.1症狀:當氣溫達到適宜白靈菇出菇的溫度時,仍不出菇,或出菇慢,現蕾不整齊。

6.2發生原因:(1)菌絲菌齡短,營養積累不夠。白靈菇菌絲剛長滿栽培袋時,菌絲稀疏,數量不多,分解吸收營養少,

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使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2)未採取催蕾措施。當白靈菇菌袋內菌絲濃密濃白,手觸堅實時,菌絲已發育成熟,但若不採取催蕾措施,僅靠自然出菇,必然出菇慢,現蕾不整齊。(3) 環境條件不適宜。白靈菇菌絲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生殖生長階段,除本身具備的物質基礎外,還需要一定的外界條件,如合適的溫度、溼度、充足的氧氣和一定的光照,否則也難以現蕾。

6.3防治方法:(1)適溫發菌。讓菌絲在適宜溫度下充分繁殖,當菌絲長滿菌袋後不要馬上進行出菇管理,讓菌絲再繼續生長一段時間,充分分解吸收培養料中的營養,達到菌絲濃白、濃密,手抓菌袋有堅實感後再進行出菇管理。(2)創造合適的出菇環境條件。統籌調控溫度、空氣相對溼度、通風和光照,使環境條件達到出菇時的最佳要求再進行出菇管理。(3)

採取催蕾措施。如搔菌、低溫和溫差刺激等,促進早出菇、整齊出菇。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7畸形菇

7.1症狀:主要有菌蓋不發育型、菌柄過長型、馬蹄型、不規則型、超大型等。

7.2發生原因:多發生在低溫季節。溫度低於8℃時,菇棚的角落,或通風不良,光線較差,較長時間覆蓋薄膜而沒有注意換氣的情況下易出現畸形菇。

7.3防治方法(1)在低溫季節,保持菇棚溫度在10~15℃,白靈菇子實體原基分化生長期,若氣溫連續幾天低於8℃,易形成菌柄粗長的畸形菇。(2)調節菇棚的光線,對於容易被遮光的角落處,設法給以充足的光照。(3) 低溫季節出菇時,當白靈菇子實體正處於成形階段,要注意通風換氣,勿使棚內二氧化碳積累。(4)白靈菇原基形成和分化階段,保持菇棚內空氣相對溼度在80%〜90%。(5)栽培白靈菇選擇原料時,要嚴格掌握不使用被農藥汙染的材料。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8白靈菇農藥中毒病

8.1症狀白靈菇子實體受害後,會全部變軟,呈水漬狀死亡。

8.2發生原因從原基形成到子實體生長期間,對敵敵畏都特別敏感。當菇房內噴灑敵敵畏或用棉球、布條蘸敵敵畏藥液燻殺害蟲時,都會發生藥害。

白靈菇生理性病害的診斷,以及防治方法

8.3防治方法

(1)慎用敵敵畏治蟲。子實體原基一旦形成,應避免使用敵敵畏直接防治蟲害,可以改用植物性殺蟲劑,如高效低毒的氯氰菊酯殺蟲劑進行殺蟲,最好採用黑光燈誘殺。(2)科學使用。如果其他殺蟲劑使用效果欠佳,必須使用敵敵畏時,可選擇一茬菇結束後間歇養菌期使用,還要控制藥量,並注意通風。(3)該病一旦發生,要立即摘除畸形菇,減少養分消耗;加大通風量,進行降溼處理,延緩轉茬菇的發生速度。再用2%石灰清液噴灑2~3次,然後增溼恢復正常管理。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種植之趣,方法不同,共同豐收。”希望小編今天的分享能幫助到大家,我是高瑤,一名有著多年種植經驗的三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共探種植之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