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下”普聯春光美

“雲下”普聯春光美

“雲下”普聯春光美

播種希望

清晨群山雲霧繚繞,眼見之處是波瀾壯闊的層層雲海,行駛在蜿蜒的盤山路之間,一路向下彷彿無意闖進了仙境之中,越來越接近“雲下之村”——普聯村。

普聯村村落分散,從前徐家寨組、雞蛋山組、鍋圈巖組等村寨間來往不便,現在卻今非昔比。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僅2017年,普聯村就完成餘家寨至威寧交界跨縣公路2.9公里、普聯村至播落村通組路6公里、巖頭至上寨通組路2.985公里硬化。到2018年,普聯已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公路全部硬化。

路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面鏡子,從以前天擦黑出門就要打著電筒到現在穿著拖鞋就可以走家串戶,從最遠的組到村委會要走2個小時到現在騎車只需15分鐘,路的變化,直觀展現了普聯村的改變。“村民常備的電筒和雨鞋已經全部‘失業’啦!”同行的普聯村村主任餘光盤幽默地說。

路的通暢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於此,運輸便利進一步推動了普聯村產業的發展,村民種的農作物能夠及時運出去,回村翻修房屋的建材也可以方便地運進來,一出一進間,是群眾日子越過越好的印證。

脫貧攻堅帶給普聯村的變化,還體現在水的使用上。

按照餘光盤的話說,以前村民是“靠天吃水”,但“現在木缸和水窖也‘失業了’!”

由於缺乏水源點,得座組、上寨組、鍋圈巖組的村民不得不徒步三至四個小時到餘家寨組背水。“每天天不亮出發去背水,運回的水大約50斤,只夠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如果需要大量用水,比如洗衣服,就要扛到河邊去洗。”張忠德老人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一件“老古董”給我們看——一個被水常年浸潤已經看不出木頭原色的“木缸”。他說,這是從前背水用的工具,背水的時候,要在缸沿圍一圈竹葉,以此防止行走間水大量灑出。老人熟練地套上木缸的揹帶,現場展示瞭如何將木缸穩穩地背在脊背上。

後來,家家戶戶修起了水窖。雨水充沛的季節,可以囤積雨水、屋簷水作為生活乃至農業用水。但水窖難免落進樹葉、塵土甚至掉進老鼠,作為飲用水極其不衛生,是威脅村民健康的一大隱患。

2018年,安全飲水提升工程給普聯村民帶來了福音。如今,全村實現自來水覆蓋100%。村民在自家院子或房頭只要擰開水龍頭,清澈的水便汩汩而出,不僅不愁用水,而且能夠實現安全用水。

除了路和水,還有文明進步離不開的電。據介紹,普聯村雖然早已實現電網全覆蓋,但於2017年投資3000萬元建成的坪寨西蘇變電站,切實解決了普聯村逢雨天易停電的問題。隨後實施的農村電網改造,更是讓群眾的生產生活用電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

硬件設施的完善,從根本上改變了普聯村的面貌;農業產業的發展,則為群眾脫貧致富插上了翅膀。

普聯村的地勢和氣候適宜種植紅香椿、核桃和烤煙,但一直不成規模,僅靠個別村民的力量無法打開市場。

近年來,村支兩委依託合作社,鼓勵村民積極發揮優勢,種植紅香椿共600畝,覆蓋農戶116戶468人,其中貧困戶47戶199人。2019年打造的紅香椿示範基地166.99畝,受益農戶97戶428人,其中貧困戶39戶154人。

趁著天氣好,79歲的錢光榮正在給自家地裡的紅香椿除草追肥。原本只有低保和養老金微薄收入的老人,現在多了一項種植紅香椿的收入。“紅香椿受人歡迎,採摘時節會有餐館專門開車來收,去年2畝地賣了5000多元。”老人說。

老人家裡只有一個獨女外嫁,如今老兩口年紀大了,身子骨雖硬朗卻也幹不了太多重活,而管護紅香椿只需要付出種植玉米1/3的勞動力,相對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輕鬆了許多。“今年發芽早,勤摘的話至少可以摘3道,越摘得快越發得快。”看著已經冒芽的紅香椿,老人樂得合不攏嘴。

餘光盤告訴記者,進入紅香椿採摘豐收的季節,村民可以選擇自己採摘向外出售,也可以選擇以20元/斤的價格通過合作社收購。“村民只要勤勞肯幹,每年僅紅香椿都會有一筆不錯的收入。”他說。

據悉,普聯村還於2019年種植烤煙530畝,產值220萬元以上,覆蓋農戶53戶211人,其中貧困戶14戶64人,戶均增收2萬元。全村還種植核桃480畝,覆蓋農戶105戶388人,其中貧困戶45戶173人。

在普聯村下鋪梯的一片山坳間,一排排紅頂白牆的平房十分顯眼,這就是水城縣溫氏一體化(一期)坪寨鄉養殖小區的所在。該項目共投資2100萬元,為普聯村解決就業11人(含貧困9人)就業,利益聯結貧困人口33戶117人。

項目駐點技術員楊德浪告訴記者,自2019年6月進苗以來,養殖規模最多時達9040頭,截至採訪時已售出近2000頭。“我們是全機械化養殖,員工平時主要做一些飼養的基礎工作,同時學學飼養技術,大家工作熱情很飽滿。”他透露,招聘進來的村民平均工資有3000多元,外加500元生活補助。

營後頭組村民張貴軍是養殖場招聘的員工之一。從迷途少年轉變成養殖場裡的“打針能手”,說起張貴軍,餘光盤十分感慨。張貴軍從小失去父母,依靠政策兜底長大,由於缺乏管教差點誤入歧途。2019年,村委會推薦他進入養殖場工作,他踏實肯幹,勤奮好學,很快就掌握了給豬打針的嫻熟技術。由於年紀最輕,張貴軍在集體中頗受同事照顧,和大家相處愉快,這位少年不僅找到了一個新的大家庭,更找到了他未來人生的全新道路。

正所謂“布衣暖,菜根香,生活滋味長”。在普聯村,我們看到的是家家戶戶紅火的日子,看到的是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有滋味。相信隨著脫貧攻堅的持續深入,普聯村將迎來更加喜人的變化。


“雲下”普聯春光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