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李石君:(1867—1933),“津派”书画名家,清末民初四川雅州(今雅安)人。名“明智”,字“以行”,因排行老三,乡邻多呼之三郎、李三,成年后画作中除以“明智”、“以行”入画外,也常以“李三”“李三郎”治印入画。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少年时期的李石君就随祖父离别故乡雅州,赴河北顺德府生活。由于祖、父辈的朋友常来谈诗、论文、挥毫书画,李石君耳濡目染,引为终身之好。同时又随名医研习医道,从而奠定了诗画、医道双绝的基础。此间开始致力于篆刻艺术和“无笔之笔”的指画,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将自刻印编辑成《虽彝山房印存》(三册)一书,《篆刻年历》将其专条收录。在此期间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养料,一心想求取功名。清光绪23年(1897年,阴历丁酉年)在他30岁时考取拔贡,随后又参加朝考,逐渐获得了功名。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民国八年(1919年)出任安徽凤阳知县,在任期间亲政爱民,颇受地方尊爱。但不久,因不慎失火而负债,为早日清偿债务,不得已作画三百余幅公开展销,不仅还清债务,而且因祸得福,画名随之而起。自此之后,擅长翎毛花卉的李石君,弃官从画,并应当时的湖北聚兴诚银行之邀赴武汉作画,在江城画坛名声鹤起。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1921年前后,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李石君,回家乡雅州探亲访友,为友好亲朋作画,至此,李石君作品在家乡得以少量留存。后来李石君移居天津,却迫于生计,挂牌开业行医,但业余仍然坚持绘画、篆刻。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李石君的名字最早见于1917年罗元黼著,存古社出版的《蜀画史稿》。他的画名是偶然得到了外国人士的欣赏才得以提升的。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那是1927 年,美国巨商欧文和罗卜尔到天津,搜求中国历代名画,不意间见到李石君的作品,颇感别出新意,非常喜爱,遂以每幅200美元收购了几幅,临走时还预定了他的山水和花鸟若干,一时令当时许多画界人士的艳羡,名声渐起。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天津《北洋画报》,上海最具影响和权威的大型《良友》画报开始关注李石君,常刊其作品并作题介绍。其间亦常小住北平,与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颜伯龙、金拱北、王雪涛等名家聚会大马神庙的古瑁轩(历史上曾是一座艺术殿堂),在此一起听戏聚会,畅所欲言,并谈艺论画、切磋艺术、研究金石、说古道今。此时,李石君独具风格的指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驰誉津门画坛,被人们尊为“墨魔”。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作为历史积淀产物的指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指画与笔画主要的区别是使用的工具不同,指画要以笔画为基础,但指画又有它自己的规律。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指画被视为旁门左道,加之李石君的风格怪异,并未得到天津人士的欣赏。李石君的指画,取法高其佩,因惟求太工,又常助之以笔,其画风不如高其佩之大气磅礴。但满纸的淋漓清奇、古拙浑厚感,其神韵尤在指墨之外。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李石君的指画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审视,当属中国文人画范畴。他正是继承了前贤文人画诸大家的优秀传统,融之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其绘画时使用手指甲、指肚、指背及掌等部位替代画笔,有时在指甲内藏少许棉絮,以蓄水墨,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朴拙、挺健、简明、大方的风格。李石君的指画墨韵沉酣而淋漓,能脱尽指痕,颇有新意。山水层叠纡萦,花鸟清腴沉着。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李石君作画时,有一非常特别的怪习,即作画时一般不让人瞧见,有客来则停止作画,甚至遮遮掩掩,以至传艺无人。但从其留存的大量作品中,我们仍然能读取其作画的特点。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淋漓清奇 古拙浑厚|李石君的指画艺术,中国画里的奇葩!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