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原創 呂大明 泰山翰林學塾2017-04-01

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莫把丹青等閒看,無聲詩裡頌千秋

--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呂大明

清大儒袁枚言,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何樹華先生的畫作是需要細細品味的,猶如文案上的一盞茶,縷縷芳馨,幽香悠遠;又如佛尊前的一炷香,香霧繞樑,沁人心脾。樹老畫作中,浸蘊著畫者“大隱隱於市”的睿智與空靈。

沈括是北宋自然科學家,以《夢溪筆談》名世,並無心論畫,一句“書畫之妙,當以神會”,倒成了畫界圭臬。

我的陋室,高懸兩幅樹老的大作,已經心滿意足了,畫散發著幽靜,瀰漫著滿屋飄香的清氣,不知不覺,讀畫人融入畫境。

一幅《山林高士圖》,雙挺的遒松,迎風霜而立,針葉幾盡,“翠帚掃春風,枯龍戛寒月”,極盡蒼古老辣。一葫蘆老酒,兩三片頑石,五六點殘苔 ;拂塵,茶盞,酒樽,經簡……一歸去來兮的高士“曲肱而枕之”,高臥其上,深邃無解的目光,瀟灑飄弋的長袍,高山流水般的衣褶,“石作枕,醉為鄉”,風骨凜凜,釋然畫中,一派河洛氣象,高士“退亦憂、進亦憂”,或正“究天人之際”,或正“通古今之變”?

樹老的大幅留白與南宋四家的“馬一角”、“夏半邊”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留白,可以想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爽淡遠的山巒峭谷,曠蕪閒憩的茅屋柴扉,一溪潺潺的瘦水,無盡習習的山嵐……款識有詩,“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畫尾鈐以“優曇餘香”朱璽,乍洩殷殷的禪意。

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裡, 我們更能讀到清畫僧石濤的“遠塵”的哲學思想,樹老為一方名儒,性情厚仁耿介,表現在筆毫的任性皴擦,一去繁縟,逸筆如梭,刪繁就簡、筆墨寥寥,滿紙雲煙。把泰山風光的一角化為筆底清風,流淌成瀟灑和簡遠,唐李白有詩可做旁註,“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如此而已,有宋以降文人畫追求的“荒寒”大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莫把丹青等閒看,無聲詩裡頌千秋” 。讀這樣的畫,便如咀嚼一枚泰山青松除去堅殼的松仁,生澀中有一襲松脂的清氣,讓你留香齒腔,回味悠長。詢畫中主人,樹老謙和詼諧,佯訝問天,“是誰松下陶然醉,看破天機總不言”?於是,東嶽泰山的雲嵐,澗底勁松的堅毅,枕流漱石的清幽,高士古風在這停滯永恆的歲月裡,等待著人們的瞻懷、品讀。

另一幅畫作是《荷氣圖》,此畫詩情畫意,簡潔淡雅,清新飄逸,承《愛蓮說》佳境,“蓮,花之君子者也”,一仙界凌波的稚童,“出淤泥而不染”,紅嘟嘟的嘴唇,粉嫩嫩面頰,藕瓜似的跣足,紅衣綠珮,頭頂一葉新荷,手執肩負一杆蓮子豐碩的蓮蓬,蓮蓬隨風搖曳著,成熟的蓮子奢侈地揮灑著嫋嫋鮮香,“山氣花香無著處,今朝來向畫中聽”。一隻楊萬里的蜻蜓飛越千年,竟活鮮鮮地立之於上,貪婪地嗅香吮馨,氣韻如此生動!油然想起,這與宋徽宗趙佶命題作畫,“踏花歸來馬蹄香”的軼事,堪稱雙璧。

南朝謝赫《古畫品錄》提出繪畫六法,將“氣韻生動”作為第一標準,把繪畫的內在神氣和韻味,達到鮮活生命之洋溢的狀態,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有生機的內在生命和精神,內涵和神韻,這是六法的靈魂。

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宋蘇東坡《傳神記》論畫雲,“傳神之難在目”。東晉顧愷之亦云:"傳神寫照,都在阿堵中”。我們再看《荷氣圖》稚童的眼睛,清澈光鮮,睽睽之目,擊穿紅塵,凡人幾不可對視,震撼人心,讓“偽道學者感受到作假的困難”,令人洗心滌慮,善念由生,漸漸地,似乎聽到了生命的妙音,暗香浮動的妙韻。蓮的品格、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在纖塵不染的稚童身上,昇華的更加地真,更加地善,更加地美。以灑脫不拘的線條,勾勒出自然野趣,寄予了畫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解讀天人相通的自然無言之美,託物言志,理趣雋永。

呂大明撰-何樹華先生畫作淺酌


《小窗幽記》有言,“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樹老詩書畫三絕,題畫書法從二王出發,溯源而上,兼有漢簡寫經逸飛的禪意,一任自然,不避露鋒.似乎並不囿於點畫的羈縛,淡泊超逸的性格在墨跡中自然流露。樹老的藝術觀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詩為魂,以書為骨。”從樹老《泰山畫派之夢》,可以聽到泰山畫派痴情的吶喊;從《談藝錄》可以看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徹悟;從《擊壤歌》、《品茶論詩》可以感到國學殿堂詩詞的美輪美奐;從《十八羅漢》,可以聽到器大聲宏的梵唄清音。其中,《我與範曾》一文,可以看出樹老與範老英雄相惜的交往深情,其畫作皆以“大野雄睨”的為魂魄,也可以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月同輝,以及藝術血緣的相互浸潤。

在樹老的翰墨書齋,懸聯讚語雲:“德望尊隆,風雅頌如泰山北斗;翰林純粹,畫詩書若良玉精金。”雖為敝人塗鴉,但也道出了景仰樹老由衷的心音。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樹老年及杖國,識逾仗朝,精神矍鑠,德高望重。祝福樹老身體康健,憑藝術百花齊放之天時,依泰山藝術寶庫之地利,乘眾所欽佩、有口皆碑之人和,揮舞不朽的椽筆,把我們的驚異的凝眸引向詩和遠方。

時在丁酉之春,呂大明於泰山日月堂。

(作者為中華書局版《泰山志》責任主編,《泰山文化研究》主編、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