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飛手:“還沒完全的規模化,卻又悄悄地沒落了”

“飛手”是個好職業,但已經不需要更多的人了。

職場奇妙指南是36氪的一檔新鮮職場節目。社會飛速發展,撲面而來的新興職業是不是讓你“看不懂”了呢?如果你是即將要面臨第一份工作選擇的年輕人,面對形形色色的個性職業,這裡有一份上能“對號入座”,下能“避雷防坑”的就業指南,我們為你一一盤點利弊;如果你是一名職場“老鳥”,那就快來看看,告別了格子間和寫字樓的年輕人,都在用什麼樣的工作方式顛覆你對工作的想象吧。

无人机飞手:“还没完全的规模化,却又悄悄地没落了”

AOPA駕駛員許可證(圖源網絡)

同樣被稱為“機長”,但除了你知道的制服筆挺,在機場走“T臺”的那種,還有一群人,他們徘徊在懸崖戈壁、深山老林和田間地頭,沒有複雜的儀表盤和一望無際平流層的天空,他們操縱的是一臺臺小巧的無人機,從事著植保【農林防護】、航測、影視拍攝等工作。在新興職業中,無人機的”機長“——飛手,無疑是過去幾年風頭正勁的c位,經過三週的培訓,就能拿到一張AOPA(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許可證,月入上萬不是夢——培訓機構都是這麼說的。

當年輕人以為自己發現了一個收入不菲、炫酷的就業缺口時,各種無人機飛手培訓學校也不斷的推波助瀾,推出了動輒三五萬的培訓課程,不斷誇大這份工作的收益——但在從業四年的飛手崔景源看來,“割韭菜的成分更多。”

“人太多了。”崔景源說。根據人社部2019年年中發佈的一份《無人機駕駛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無人機駕駛從業者總量達數十萬人,55%的從業者分佈在植保業,而從業者還在不斷的湧入,國家航空植保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蒙豔華曾說,未來,僅植保無人機飛手,缺口就將有20萬人以上,這顯然給了後來者希望和勇氣,但事實是,逐漸智能化的盤子,顯然“去人力化”才是大勢,不可能再承載這樣的體量了。

在從業者眼中,真相到底是什麼?

無人機行業從業者:崔景源

(從業時間:2016年 崗位:飛手轉向無人機集成測試)

TA對“飛手”行業的綜合評價(五星滿分):

行業人才缺口指數:★(高精尖人才缺口:★★★★★)

行業成熟指數:★★★★

未來發展前景:★★★

入門難度:★★

推薦指數:★★

特點:

缺口集中在高精尖人才身上,基礎從業者加速被技術淘汰。

從業特質:

航模基礎 反應力 應變能力 較強心理素質 學習能力

他的工作環境:

无人机飞手:“还没完全的规模化,却又悄悄地没落了”

來自從業者實拍

以下為飛手崔景源自述:

從我自己的觀察來說,飛手行業的黃金時間是從2015年開始的,但到了2020年,缺口已經收得非常緊了,跟你說個數字,2016年的時候,飛手的工資普遍是在12,000元左右,2020年,一個普通飛手工資已經下降到了5000~6000元,好的角度來說,是行業更加的成熟了,但同時人的作用會不斷被削弱,被淘汰的幾率更高,所以還是要站在更上游的位置,才有持續的上升空間,或者說發展的餘地。

職業受影響的主要原因還是技術的衝擊。以前,每個飛手可能都要操作一臺無人機,用人要求比較豐富,但現在通過程序的編寫,功能的開發,可能原來一個團隊需要三個飛手來輪換飛一個地方,現在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一整個無人機編隊了。

無人機科技含量比較高,最終會是脫離人的狀態,只需要幾行代碼,就能夠操縱一整個無人機矩陣,只有一調二調的航測依然需要飛手,所以,如果還想要做飛手,一定要做得專、精、變,最好是入行後,通過學習和了解,往行業的上游走,去做最上游的編程,或者中間環節的集成測試,而不是會開、會施工作業就行。

如果你依然想要成為飛手,那麼入行還是看現階段能力,如果以前就玩航模,那麼從工作中鍛鍊能力就很不錯,如果再能遇到一個能帶你的師父那就更好了,可以學到很多實操中才能發現的經驗,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至於沒有基礎的,現在雖然有AOPA(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的培訓,通過也會發放資格證,但是比較雞肋,價格並不美好。這個證也不是人人都需要有,只有比如做航測的公司,他們每次要申報一個項目的話,需要一定的持有量,才能進行項目的申請。話說回來,如果完全沒有基礎,我也不太建議現在還投入很高的成本去入行,投入產出比會比較低。

至於正式從業的話,那麼最需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應該是細心,然後就是有較強的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

之所以先說細心,是因為這個素質對於飛手來說太重要了,比如以前見過的問題:在出外場時,沒做好前期準備,去了現場發現缺了東西,幹不了活;有時候外場作業時,需要臨時改裝飛機,但忘記固定一些器件等,就會出現摔機的事故;在進行作業時,如果對一些地形的不熟悉,沒有前期做好準備工作,盲目起飛,也很容易有去無回。這類問題太多了,但是細心認真,能預防一大部分問題發生。

至於飛行,其實不難,主要就是有反應能力,遇到問題,能夠自己先冷靜,優先保證人的安全,其次將損失降到最低。其次,心理素質也很關鍵。一臺無人機動輒幾萬或者十幾萬,一旦摔機,損失非常的大——

做飛手最難的地方,也是在於如何坦蕩的面對摔機,我見過很多飛手,最終放棄飛行,都是因為摔機後不敢飛了,對自己缺乏信心,而自我的否定會導致起飛後,飛手遇到緊急情況立刻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操作。所以說行業需要膽大心細的人,同時也不要鑽牛角尖,過於沉溺在過去的失敗裡。

在以上三點前提下,最好還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人機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已經不單單是飛行平臺了,還會與各種設備對接,所以更高層次的飛手,除了能飛會飛,還需要懂原理,包括控制系統、航電系統、結構系統——也不需要很精,但至少要知道自己的這款無人機的情況,以及協作的工作原理。這些知識我們一般會從各個渠道尋找,互聯網上都能找到免費的教材,就看你會不會找。

至於生活,的確會受制於職業特點的影響。飛手經常性在野外做項目,在做項目期間,自己的時間空間非常少,個人生活是比較碎片化的。而對飛手來說,環境是影響最大,也是最無法操控的影響因素。

比如我們去測試,突然下雨了,那就是眼巴巴的等雨停,等幾天都有可能,什麼也做不了,遇見有些人喜歡生活具有很強的規劃性,那就會比較煎熬,做飛手要時常面對被打破的計劃,要更改的方案,面對難以計劃的突發事件,反而需要更強的全面計劃能力,和既來之則安之的性格。

當然,環境也是很艱苦的,就像我前面那張圖一樣,很簡陋,支個桌子拉條插線板,就幕天席地的就開工了。但這都算好的,好歹還是在平地上,很多時候,我們工作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背後有懸崖峭壁,動一動都怕掉下去,但在戈壁懸崖上工作的幾率,遠比在平原的幾率要大得多了,能不能受得了這份風險,也是要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