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上網課狀況多,三個常見問題案例加解決辦法,讓網課更快樂

由於時空相隔,線上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能同時、隨時監督,老師和學生的實時互動也很受影響。如何把這種不利條件變成有利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嘗試。

學生上網課狀況多,三個常見問題案例加解決辦法,讓網課更快樂

案例一、如何避免學生網課開小差?

我班有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他家的網絡總是不穩定。他上課會遲到,中間會掉線,還常常早退。原來,網課的新鮮感一過,學生在沒有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就容易開小差,有的學生甚至會離開課堂去打遊戲,下課前再回來露個臉,或者一直失蹤下去。理由無非是掉線,網不好,手機沒電,反正老師也沒法判斷真假,即使知道他撒謊也不能天天去他家看著他。

針對這種上網課開小差的情況,老師們可以這樣做:

1、把教學內容變成故事,用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比如語文課多選擇故事性強的文章來學,理科也可以把例題知識點編成小故事來講。

2、多種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穿插進行,以免學生感到乏味。比如,我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觀看“經典詠流傳”的歌曲,還跟學生一起學唱《少年行》,把這首歌(詩)作為一個賞析內容,學生就非常很喜歡。我想,既然有的體育老師能在床上教游泳,政治老師就可以在家裡開法庭,歷史老師也可以去請蒙曼、易中天來講歷史,化學老師也可以帶學生《走近科學》。

3、用名家課堂吸引學生。同樣一個教學內容,老師講一點,或者由老師引入,再播放一段名師講解的視頻,也會再次喚起學生的新鮮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4、精講多練多提問,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5、講課過程中適當做些小活動,比如示範手指操,和學生一起做眼保健操,不僅能休息放鬆,緩解視覺疲勞。

此外,教師得體的儀表和妝容也是吸引學生的一個方法。比如,有的老師化了淡妝,明眸善睞,讓學生髮現鏡頭裡的老師更漂亮;有的語文老師講古詩詞的時候穿漢服,特別吸引學生。我想,這是教師對於線上教學的重視,也是對學生的尊重。

事實證明,不止是低齡的學生喜歡趣味性的東西,初中高中生也對有趣的、美好的東西也缺乏抵抗力。因此,老師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用什麼內容什麼方法來吸引學生,黏住學生。只有增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黏性,線上教學才能保證學習效果。

學生上網課狀況多,三個常見問題案例加解決辦法,讓網課更快樂

案例二、學生不愛回答問題怎麼解?

一天的直播課上,我讓一個男生連麥回答問題。他在評論區告訴我:“老師,我還沒起來呢?”我只好讓他把手機攝像頭對著教材,完成了答題。還有一次,一個學生以家裡太亂、不好意思讓大家看的理由拒絕了連麥。上視頻課時,學生要麼關閉攝像頭,要麼就說家裡電腦沒有攝像頭,還有學生乾脆直接說不會操作。

沒有互動的課堂教學是沒有靈魂的,線上教學也一樣。

我相信,有的學生確實會因為覺得家裡亂而不好意思在讓同學都看到他家的樣子;也有學生是真的沒有信心答對問題而不敢回答。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為了保護學生自尊,我做了以下幾方面改變和嘗試:

1、選擇用直播的形式上課。相對而言,直播課比視頻課的互動效果要好。只要不連麥,學生就不用擔心被同學看到自己的樣子,回答問題也就會積極很多。

2、把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問題,把問題設計成選擇題、判斷題和簡單的填空題,讓學生直接在評論區完成答題。判斷題對打“1”,錯的打“2”,選擇題直接打選項字母;如果是答案唯一的填空題,就讓學生打出答案的第一個字。這樣,既省時又省力,學生的參與度和感興趣程度都特別高。

3、答題方式分為全班搶答和小組必答輪換進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成就感。

4、課前多點名問好,課中多點名表揚,讓學生看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看到老師對他們的認可,這也是一種激勵。

6、把學生叫“寶寶”,是老師的寵愛。平時,在班級,很多老師都把學生當成寶,叫暱稱。比如我們的化學老師就叫班級裡成績最差的孩子“X寶貝”,叫另一個學生“X寶”。直播課上,當然也可以像平時一樣叫。“誰還不是個寶寶咋地”其實是大眾渴望被呵護被愛的一個體現。如果老師能真誠地叫學生“寶寶”,學生也會喜歡的。

學生上網課狀況多,三個常見問題案例加解決辦法,讓網課更快樂

案例三、學生不交作業怎麼辦?

線上教學,因為空間的阻隔,學生不用直接面對老師,膽子就大了起來。除了不回答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交作業的學生多了起來。

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嘗試這樣解決:

1、和班主任溝通,借用班主任的威嚴,“逼迫”學生交作業。

2、和家長溝通,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作業,由家長上傳作業。

3、作業批改和反饋要及時,適當增加優秀作業比例,並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和表揚,以激勵學生向優秀看齊。

總之,線上教學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參與方式,都要有趣味性,有挑戰性,它和線下教學一樣,應該具有育人成才的目標一致性,也要有自己特殊的內在驅動性。讓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強化自律性,提高自覺性,最終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新時代人才,才是老師們的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