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相比于《何以为家》,我更喜欢直译的《迦百农》

这个名字。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何以为家》剧照

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位于今天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迦百农作为圣经里的地名是发生过神迹的地方,但现实是发生神迹的地方却是一片苦不堪言的乱象。

电影《迦百农》讲述的是一位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12岁小男孩赞恩的辛酸故事,因为生存的绝望,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01 生存的绝望是黎巴嫩社会的影子

赞恩历经生活的磨难,因为伤人入狱,绝望之下状告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上,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没能给他应有的教育、健康和爱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何以为家》剧照

你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连自己都难以养活,你为什么要生下我?

这个国家战乱频发、难民遍地,你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充满苦难的土地上?

如果你把我生下来只是为了把我遗弃、虐待、辱骂,那又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个世上?

赞恩以悲惨孩子身份的质问掷地有声:没有资格就不要生育。

其实,照顾过尤纳斯的赞恩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父母"。所以,他的控诉除了源于自己对父母的印象,也与他自身经历密不可分,除了对于生育的质问,其他的控告可以算得上有理有据。

只是他不知道,他所需要的那些教育、健康和爱,对于他的父母来说,也是绝望

正如父亲塞利姆在法庭中所说的:

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我对自己说,嫁了她,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

你有没有想过,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如果我有选择的话,我可能会比你们所有人都好。这不是我想要的。

有人告诉我,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你的孩子将会是你的脊梁。但他们打断了我的脊梁,伤了我的心,我诅咒结婚的那一天,我为什么要过得这么悲惨?

母亲舒雅德说:

我这一生都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连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你早就已经上吊自杀了。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我愿意犯下千种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没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而同样地,大家可能会希望导致萨哈怀孕致死的阿萨德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但其实只是个无知之人,从众地做着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而已。

是的,所有的人都只是在盲目地生存,盲目之后的绝望只是黎巴嫩社会的影子,只要有光,你永远无法摆脱。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混乱的社会,还有什么灾难在前面等着。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02 《何以为家》片名直译"迦百农"的含义是:"乱"与"无规则",在阿拉伯语中也指代混乱和灾难

脏乱差穷是真实的黎巴嫩,不能只从某一方的视角来看,全方位审视赞恩和其家庭的悲剧,绝对不只是父母的个人特质问题。

尽管他们冷漠暴戾,但父母并非天性纯恶,生育观念只是表面。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现实中的迦百农

其根源:在于畸形的儿童买卖、未成年人婚姻、童工、毒品交易、无户口居民、叙利亚非法移民、非法居留、社会生育观念、女性地位、童养媳、阶层固化等多种社会问题。

《迦百农》所描绘的黎巴嫩是如此贫困和混乱,也许有人会质疑是导演故意为之的噱头。

电影开头所展示的利用儿童去药房骗取处方药(如镇定药曲马多),研碎泡水,用衣服浸泡并晾干,带进监狱重新用水提取制成可以饮用的带镇痛药的饮品进行售卖的场景。

这是这个社区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截面,还有很多更为暴力的行为和现象,比如强奸、恋童癖等,导演没有放进电影,因为,光是电影所展露的这些,已足以令人心痛。

认为《迦百农》刻意煽情的人,也许是被舒适的生活限制了想象力,可能永远都无法体会那种用尽全力都无法逃脱的绝望。

突破阶层、逃离原生家庭,不是用努力两字就可以做到的一种命运。

有时候,越努力,就会越绝望。

《迦百农》囊括的社会话题太多,任何一个单拎出来都可以延伸出无数讨论。

当一个地区连宗教都无法维护秩序时,它就真正地进入了一种最为原始的混乱。

这一次,导演Nadine将她的镜头聚焦在儿童问题。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03 儿童视角折射出的黎巴嫩社会生存困境

儿童问题是黎巴嫩非常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大街小巷里,你都可以看到、感受得到这种苦难。

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大街小巷里挤满了各种无人看管、奔于生计、极有可能是未注册出生的儿童,卖水果汁的、卖口香糖的、卖日用品的、在车流中走动敲打车窗售卖鲜花的、搬运着体积和重量远远大于自己的煤气瓶……

生于长于难民区的小演员给予赞恩这个角色一种独特的魅力,瘦小的身躯让他看起来比剧中的年龄要小得多,但同时又散发出一种甚至比成人更为成熟的气场,可以更深刻地去观察、感受儿童在黎巴嫩的艰难生存。

赞恩家的穷,你也许无法想象。

七个兄弟姐妹被逼睡在一间卧室的地板,在布挂起来作为隔离的另一边,是正在做爱的父母。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何以为家》剧照

在贫穷面前,每个人的人生都像那个被赞恩拉开上衣露出双乳的玛丽莲梦露一样,毫无尊严可言。

性有多裸露,生活就有多贫穷。

你所能想象的一个人为了突破阶层束缚的努力,赞恩都已经做了,起码在他那个年龄所能做的,都已经尽力去做了。

在所有人都在忙着生存的时候,赞恩奔走在那个他无法选择的出生地之间,默默地抵抗这种恶性循环,丢掉阿萨德向萨哈示好的甘草和拉面、向父母提出上学的需求、隐瞒萨哈来月经的事实。

奔走在各种体力劳动之间,那辆接送学生的校车成为赞恩与理想生活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赞恩不离开这个原生家庭,自力更生。

事实上,赞恩也真的这样做了,在11岁的妹妹萨哈被强制嫁给房东的成人儿子阿萨德后,他就搭着长途巴士离开了这个混乱的地方。

但也仅仅只是从一个绝望跳到另外一个绝望而已。

赞恩跟着一个穿着"蟑螂服"的老人,在破旧寒酸的游乐场前下了车,手里只剩下250黎巴嫩磅(折合1元RMB),努力在找工作,但没有人愿意请一个12岁的瘦弱小男孩,最终和埃塞俄比亚非法居留的泰格斯相依为命。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赞恩和尤纳斯

而泰格斯的突然消失,留下一岁不到的尤纳斯,让赞恩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困境。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04 绝望困境中的生存与选择,是导演极力想要在扎因身上表现的矛盾力量

一方面赞恩拥有最为原始的、强烈的生存欲望,天性让他极力继续生存下去,无论是在旧社区还是离家出走之后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赞恩又有着这个社会、尤其是贫穷社区所最为缺乏的恻隐之心。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赞恩

若说是生他育他的那个混沌世界给予了赞恩这种闪着光的善良,实在是不合理。

或者这种恻隐之心来源于和妹妹萨哈的紧密联系,又或许真的是这个破败社区的异类。

但在这个混乱的社会,恻隐之心,常常是致命的。

赞恩的生存能力无疑是非常强的。

电影里展现了很多赞恩想要独立的尝试,这种尝试无关尊严,只是希望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获得生存资格。

比如正儿八经地在快餐店、甜品店等各式商店里询问是否需要劳工;不接受免费的食物;在泰格斯失踪之后独立照顾尤纳斯……

赞恩可以选择再次出走,但他没有,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将尤纳斯抛弃在杂乱的街头,他就与强行送走妹妹的父母无异。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在泰格斯意外被拘留之后,走投无路的赞恩还是靠卖曲马多水赚了钱,而被房东锁在门外,最终成为了压倒他全部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迦百农》不是童话故事,即使不愿意,即使再坚强,赞恩还是将尤纳斯交到了人贩子阿普洛手里,不然他们两个都得饿死。

这不是一个道德选择,一如赞恩父母当初所做的那样,这是生存选择,是生存与人性的两难决断,是社会碾压人性的绝对无奈。

在这里,赞恩和从前的父母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解,但要中断这种诅咒,个人之间的和解似乎毫无意义。

妹妹萨哈的死,再一次将这种和解打破,逼使赞恩不顾一切地想要玉石俱焚,将自己的父母推上法庭。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05 开放的结局没有解决现实忧患,但给世界带来了善良和希望

着眼于混乱社会的《迦百农》难得的地方在于,它给予这个贫穷社会毫无偏见的、不加修饰的、甚至略带粗暴的一刀,把一个囊括黎巴嫩众生相的社会横切面,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

愤怒、悲伤、痛苦、无奈这些生命负能量,在自出生之日就带有、无法缓解的诅咒之下,情绪宣泄本身变得毫无意义。

而导演在本可以大肆渲染情绪的镜头中能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催化个体之间的情感因素,用一种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态度去展现贝鲁特这个被轮胎紧紧压下的混乱社区。

结局轻巧而随意,似乎前面的那些苦难轻易有了明朗的结果,可能在导演的心里,是存在着这个社会能够走向更好的美好的一种愿景,她给电影这样轻巧、开放的结局,或许是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赞恩站出来。

赞恩无疑是窥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一个极易吸引注意力和煽动情绪的入口,但《迦百农》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赞恩的世界。

那些和赞恩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想要在他身上获得利益,甚至带给他巨大痛苦的人,同样在导演的镜头里获得了一个向观众讲述自己苦难和无奈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悲剧的受害者。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何以为家》剧照

而"迦百农"正是这个社会悲剧的真实写照,但我愿意相信

"迦百农"的真正含义是: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良善。

《迦百农》:这个世界也许混乱,但仍存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