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经验我得上

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后,杭州市设立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居家医学观察点,根据相关规定,医学隔离观察期中市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都暂时按照医学垃圾处置(危废)。面对突然增多的医学垃圾,为了确保其得到更为妥当的处置,一支特殊的队伍组建了起来——杭州环境集团新冠肺炎医学观察点固废应急处置队。

杭州市环境集团清洁直运三分公司值班调度员沈中林从处置队成立便主动请缨加入,承担起了江干区、滨江区、桐庐县三个区域医学观察点和隔离点的垃圾清运保障任务。前两天,由于表现优秀,他被提前转为预备党员。

02:00

主动请战清运医学垃圾

凌晨2点,沈中林已经来到杭州市环境集团清洁直运三分公司值班室,戴着白色口罩的他露出的皮肤显得特别黝黑。

“我的本职工作还是调度员,要在调度室为作业人员服务,解决各类突发问题。”沈中林说,“当然我还要随时抽查车上的监控,看看他们作业时是否规范,有没有超速超限等问题。”

沈中林是余杭崇贤大安人,2010年2月,退伍后的他到了环境集团工作。“刚开始是驾驶员,2018年8月转岗成为一名值班调度员。”

此次疫情发生后,1月26日,沈中林主动请战承担起了江干区9个隔离、观察点的清运任务。当天下午,沈中林和同事前往清运点位进行逐个踩点到晚上11点。第二天誓师大会结束后,他又驾驶清运车辆奔赴收运点开始作业。

总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经验我得上

将隔离点的医学垃圾装运上车

“那时候没想很多,因为总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经验,就觉得我得上。”他说。

03:30

做榜样消除同事恐慌情绪

随着新冠病毒肺炎医学观察点和居家隔离点的增加,环境集团固废应急处置队的垃圾清运车一度由原先的14辆增加到20辆,司机、集运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也由原先的35名增加到65人;清运的地点高峰时达261个。直到目前,杭州市还有148个医学垃圾观察(集置点)。

“在清运这些医学垃圾的同时,其他的垃圾清运也都正常在做的,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一直都很忙。”沈中林说着,这时已经是凌晨3点半,调度室里进出的人员也多了些。

凌晨两三点是清运发车的高峰时间之一,疫情期间,三分公司161个司机和跟车集运员,都需要到沈中林这里登记信息、测量体温,沈中林除了要帮助他们打印作业路单,还负责车辆调换和分配人员等,保证出车工作。

总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经验我得上

出车前先穿上防护服

“现在好多了,很多人进来还能稍微唠两句嗑,前段时间不少人都很紧张,匆匆来匆匆走的,我们调度室就忙里偷闲安慰一下一线的员工,让他们不要过分紧张,他们看我清运医学垃圾都还好好的,久而久之就不紧张了。”沈中林说,“不过,我们还是每次都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防疫这根弦不能松。”

06:30

去桐庐一趟得跑500多公里

“你到了吗?准备准备我们要出发了。”早上6点半,沈中林和同事丁海峰打了个电话,因为周一的早高峰相对最堵,需要早点出发去清运。

自从承担起江干区、滨江区、桐庐县三个区域医学观察点和隔离点的垃圾清运保障任务,沈中林就处于轮换状态,今天和跑江干区的搭班,明天就和跑滨江区的搭班,而对他来说,桐庐的清运压力最大。

“桐庐最多时有31个集置点,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个乡镇之间隔着乡道或盘山公路,清运保障难度相当大。”沈中林说,有一个乡镇的集置点设置在山上,清运车根本开不上去,第一次过去清运只能人工搬下来,后来,在乡镇的协调下,集置点将医学垃圾放到了山下,他们这才轻松了些。

“现在桐庐还有10个集置点,已经轻松多了,不过每次去车子都得跑500多公里,还是挺远的。”

06:45

一开始心中还是有压力的

早上6点45分,沈中林和丁海峰到了清运车前。此次应急处置队的车辆是“专配”,停放位置都是统一的,出车前,他俩需要仔细检查一遍车辆的情况。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和手套,严严实实的包裹常常让人透不过气来,而这样的穿戴一天最少要六七个小时。“到桐庐清运的话穿上的时间就更长了,得超过10个小时,饭都不能随便吃,只能尽量少喝水,不上厕所。”沈中林说。

说起一开始出去清运医疗垃圾,沈中林坦承心中还是有点压力的。“那时候毕竟疫情很严重,而我们还需要近距离接触医学垃圾,肯定会增加感染风险,而且我们很多人之前都没有处置的经验。”

尽管经过了紧急培训,大家心里还是忐忑,可一想,如果不处置这些带有危险性的医学垃圾,就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更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必须要有人迎难而上。“我们就互相鼓励,平时注意对自己进行隔离,免得传染家人和朋友。”沈中林说。

画外音

几乎每天,沈中林都至少要忙碌12个小时,但他说其他同事干的活也不比他轻松。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末端,环境集团承担着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沼气处理、资源化处置等各种任务,在天子岭,以2019年为例,全年日均填埋垃圾4000吨,处理污水3000余吨,处理沼气63万立方米。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2500名环境人的忘我付出和日夜坚守。他们来自全国20个省市,有56%的员工不是杭州本地人,但在疫情暴发后,他们选择了留守杭州、坚守岗位,把杭州当成第二故乡,共同守护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很多人过年都没有回家,而我的家就在杭州,比起他们,我幸运多了。”沈中林说。

07:07

学会扎好垃圾袋子很重要

昨天,沈中林他们清运的是江干区的医学垃圾,到达第一个集置点鼎都大酒店的时候是早上7点07分,装满医学垃圾的专用桶已经被相关管理人员放在了固定位置。

清运医学垃圾的步骤和清运普通垃圾差别不大,但是清运时为了避免二次污染,不会在地面铺清运地毯,而是由各观察点人员在清运后统一进行消杀病毒。“因为我们清运的时候会接触垃圾袋外部,然后垃圾进入清运车有一个挤压的过程,清运完毕后,当地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我们的手套以及车子接触过垃圾的地方都消毒一遍。”沈中林介绍。

在沈中林看来,处理医疗垃圾最关键的问题,是垃圾会不会暴露在外。所有垃圾袋都是专用的,放置之前也进行过消杀,但是清运过程中,袋子扎得好不好,会直接造成垃圾是否会暴露在空气中。“扎得太紧,清运车内部挤压过程中容易产生爆袋炸开;扎得太松,就会容易散开。”沈中林说,为了这个事儿,他们没少和处理过医学垃圾的人沟通,学习一些“经验技巧”,让清运的过程更为安全。

07:25

集置点0垃圾量让他“振奋”

上午7点25分,杭城的早高峰已经到来,清运车到达了第二个点:丁兰街道处置点。“之前丁兰街道疫情相对来说较为严重,所以清运的垃圾比较多。”沈中林说。然而昨天,这里的情况让人“振奋”,这个集置点一点垃圾都没有。

“这是一个好现象啊,说明这里被隔离的人员已经没有或者说很少了,相对应地,垃圾也就变少了。”沈中林说着,身旁一直在记录垃圾情况的丁海峰在记录本上写了个“0”。

总有人要上,既然我有经验我得上

填写垃圾清运记录

从丁兰街道处置点到下一个处置点彭埠街道,拥堵的机场路上,沈中林娴熟的驾驶技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哪条道不堵车,哪里可以左右转弯,哪里走会更快些,但即便如此,清运车还是整整开了1小时。“等下还要去九堡等地,路上花费的时间其实比清运垃圾的时间长。”沈中林说。

等去完所有集置点再回到天子岭,肯定得下午了,沈中林说,他还需要做清运车的消杀作业,才能回家休息……

●追梦人说

我不会说什么特别鼓舞人心的话,但行动永远比言语来得可靠。在抗疫一线,我们不能像医生护士那样身先士卒,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处理好医学垃圾,让它不会传染人,让他们在前线的努力不会白费。我庆幸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守在战“疫”的岗位上,直到疫情结束。目前,我们已累计清运医学垃圾1212.66吨,车辆总行驶145704公里,这个数字还会上升,但我想距离它“定格”已经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