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以前房子周邊種植了很多榆樹,特別是池塘邊的老榆樹,長的枝繁葉茂。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父親就會幫我弄不少鮮嫩的榆錢,讓母親做蒸菜,給我嚐鮮。

榆樹又名春榆、白榆等,為榆科落葉喬木,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無毛或有毛,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葉橢圓狀卵形等,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葉柄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稀倒卵狀圓形,花果期3-6月。

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為啥以前村裡人種植的“搖錢樹”多?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食用意義。在很早以前,比如軍閥割據兵荒馬亂的時期,老百姓生活不安定,地裡的莊稼收成以後,秋收以後,很多糧食交給了地主老財,自家的餘糧不足以支撐到夏糧收穫就已經斷糧了。因此,在春暖花開之際,也是當時老百姓家裡糧食青黃不接之時。別的樹種,比如槐樹、柳樹、楊樹等等,葉片不太好吃,而榆錢做食材,在缺油少鹽的情況下口感還不錯,適合果腹,當做一種食材來用。據村裡老人說,當初榆樹可是被逃荒的人們稱作“救命樹”。

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二是“搖錢樹”在農村地區的美譽。看看榆錢的形狀,非常像以前銅錢的圓形,使得村裡人們會在房子周圍種植一些榆樹,“搖錢樹”寓意大吉大利,財源滾滾來。這兩條主要因素,使得以前,農村的榆樹種植的比較多。

為啥現在農村榆樹變少了?也是有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種現象。

一是、對於吃的意義,現在的老百姓,不存在舊社會吃不飽的問題,不存家裡的糧食在春暖花開是青黃不接的檔口,更不需要靠吃榆錢解決溫飽的問題。人們吃榆錢更多的是嚐鮮的意思,好比一些人在春暖花開之際,去田野裡挖野菜,或者弄些槐花做槐花饅頭吃等等。

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二是、榆樹的經濟意義不大。和速生樹比較,榆樹生長比較慢,而且愛生蟲,容易空膛,長得疙疙瘩瘩,所以才有老話說:榆木疙瘩。這麼形容出榆樹的樹形不夠好,作為建築材料或者經濟木材,算不上等好木材。

從這兩個大方面的原因讓人感覺時過境遷,榆樹在農村的種植地位降低了,種植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而實用意義不大了,減少種植在所難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事實上:

榆樹除去作為吃的意義,它是有自己的實用價值。只是在一些地區,人們對榆樹的缺少認識,沒有被人重視罷了,這才是它種植少的原因。榆木的木材紋路天然美觀,質地堅硬,紋理直而粗獷,質樸的天然色彩和韻致,與做人理念相契合。作為盆景,一直很受一些人們的喜愛。

陽春三月,又到了吃榆錢的好時節,為什麼農村的“搖錢樹”變少了

而且,榆樹這種陽性樹種,喜光耐寒也耐旱,而且耐貧瘠,對各種土壤適應能力強悍,根系非常發達,有抗風沙,保持水土流失的作用,壽命比較長,能夠適應中度鹽鹼地生存,而且葉片有滯塵能力,是具備有抗汙染的綠化樹種。通常被當做西北荒漠、華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東北荒山、砂地及濱海鹽鹼地的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來用。

所以,作為一個古老的樹種,自有它流傳下來被人們喜愛的理由。話說回來,陽春三月,你吃過榆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