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資訊】高分技巧:教你如何輕鬆應對高考評價題型

同學們在進入高三之前,一定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為總複習提前打好基礎。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又該如何準備呢?


  一.對歷史作用、歷史影響、歷史意義三者的區分
  1.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範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
  3.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範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後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於“意義”的範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二.影響、作用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
  (1)限定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麼樣的消極影響,有何積極影響,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對世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
  (2)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麼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地分析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或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

  2.答題模板
  第一種: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1)政治影響:主要是從是否使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是否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等方面回答。
  (2)經濟影響:主要從是否促進經濟的發展、是否開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促進了經濟理論經濟的變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否使經濟結構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經濟的交流、是否增強了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響:主要從是否衝擊了傳統思想或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傳了進步思想、是否促進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論等方面回答。
  (4)國際關係影響:主要從是否影響到兩國關係(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是否影響地區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種:現實影響和深遠影響。
  現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作用,表現為目的或動機實現的影響,等同於直接影響;

  深遠影響是指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趨勢等)。
  第三種:主觀影響和客觀影響。
  (1)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
  (2)客觀影響,可從自然或社會環境(形勢)、經濟現狀、政治現狀、(生產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當試題沒作特別規定時要一分為二地分析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其主要依據是是否促進社會發展、歷史進步。②要分清主次影響,即以積極影響為主,還是以消極影響為主。
  三.意義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
  (1)限定性的設問:說明歷史事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意義是什麼。
  (2)寬泛性的設問:有何意義,其歷史作用如何等。
  2.答題模板
  (1)“意義類”題目的答案通常這樣寫:“有利於……”、“推動了……”、“促進了……”、“增強了……”、“只有……才能……”等。
  (2)“意義類“題目答案組織的特點、規律有以下兩點:首先,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後間接;先當前,後長遠;先微觀後,宏觀);其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點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識。即主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慮主體,即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四.舉例說明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或影響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 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係,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侷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 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藉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經濟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闢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
  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